为什么介入诊疗会很快风靡全球?它能引领潮流的优势在哪里?

治病用药什么方式才能更快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

人要是得了病,当然会想到去看医生,这应该是当今社会的常态吧?但看哪个专科的医生,怎么样去考虑最佳的治疗方案,恐怕就要多动动脑筋了。

我先打个比方。假如家里有人病了,第一时间应该会想到去药店买点药或去医院开点药吃。但要是病得稍微重一点,单纯吃药效果不好,大概会接受医生的建议,宁愿受点痛苦,让护士小姐在屁股上打一针,甚至愿意暂时失去几个小时的自由——去打吊瓶。

吃药应该是最方便最常用的治病方式

上述的吃药、打针、输液,就是用药的不同方式。为什么会有上述的用药选择次序呢?

您大概知道,吃下去的药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还要在经过肝脏的代谢之后才能进入血液到达病变部位发挥作用。这个过程比较慢,而且药物成分会有损失。而肌注(打屁股针)的作用发挥就要快一点,静脉注射(打吊瓶)就更直接了,药物能直接进入血液发挥作用,既迅速又不会浪费。如果不必那么迫切,自然选择最方便的吃药方式,如果想最快地达到药效,用静脉输液的方式用药就是不得已的选择了。

打点滴会有点痛,但药物吸收快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假如只是表皮损伤,或者仅仅只是皮肤有一点轻微的感染,就不必打针、输液了,而应选择在皮肤局部搽一点药,作局部处理。因为对于这一点点病损而言,局部处理比起静脉注射来,药物到达病灶会更加直接,起效也会更快。

如此说来,药物治病的最佳方式就是局部用药吗?

的确是这样!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复杂的,有很多病变并不在体表,而在身体的内部,如何实现局部用药的目标呢?仍然按照处理皮肤小病损的方法“搽”点药吗?肯定不行,涂不到呀!

皮肤病损,局部涂药是优先考虑的方法,副作用小

还是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位老伯不幸得了肝癌,由于发现得晚,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时机。怎么办呢?只好上化疗!可是医生感到很为难: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抗癌药又都是“虎狼之药”,用量大了的话,全身所有的细胞都去“享用”一番,癌细胞是消除了,可正常组织也损失得差不多了,患者不能生存,自然得不偿失;但要是用量不够,对癌细胞起不了什么作用,治疗效果也是无法获得的。这个时候,您是不是想到:要是能够将药物只用到肝癌的局部就好了?
有了“介入”,医生们已经可以很方便地用针、用导管准确地将药物送入病变局部,通过介入方式,目前已经很容易达成局部治疗的目的了!

介入可以远距离插管直达病灶局部用药

那么,局部治疗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局部治疗能充分地发挥药物的效能。通过局部用药,可以保证局部的药物浓度,并充分发挥药物的“首过效应”。
其次,局部治疗能有效地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严格来说,药物只对病变组织起治疗作用,而对于其他组织器官则起着一定的毒性作用。通过局部用药,其他正常组织接触药物的机会大大地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自然就会减轻很多、很多。

这疗法,那疗法,介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法?

所谓疗法,即治疗方法或医疗方法的简称。如今的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分科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治病的方法其实也只有内科疗法、外科疗法和介入疗法这么几种。
所谓内科疗法,也称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用药(可以是口服或注射等方式)来治疗。它最大的优势是几乎无创,耐受性好,患者每天都可以接受多次用药(当然打针还是有点疼的);其缺点是由于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全身,病变组织得到的药物浓度难以保障,疗效将受到影响,同时,没有病变的正常组织也有药物分布,会产生毒副作用(肿瘤的全身化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谓外科疗法,也称手术治疗,是指外科医生通过切开、去除、松解或修补、缝合等操作手法来处理病变的治疗方式。它的优势在于处理病变干脆利落,疗效确切;缺点主要是创伤比较大,患者难以耐受甚至是坚决不肯接受。
而介入疗法,则融合了内、外科疗法的优势,同时又能够有效地避免其缺点。相对于内科疗法来说,介入疗法可以通过导管等器材将治疗用药直接送到病变局部去,将全身用药改为局部用药,即可显著提升疗效并减轻毒副反应。相对于外科疗法来说,介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微创”,因为不需要大切开,创伤就能得到显著减轻,患者的耐受性自然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近年来介入疗法越来越深入人心,受到普遍的欢迎。

介入是交叉学科,起到桥梁作用

介入疗法风靡全球、引领潮流的的原因或优势是什么?

概括地说,“介入”主要有以下的优势:
1.可以远道施术:借助于导管等器材,大大地延伸了手的功能。所以,我们能够从对病人最有利、远离病变的部位入手,将治疗器材送达病变局部,再施行精细的治疗;

DSA等影像设备是引导远距离介入操作的利器

2.创伤轻微,容易耐受:借助于影像设备这“第三只眼”的引导,无须开刀即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从而进行准确的治疗操作;
3.可重复性强:由于创伤小,不会造成局部的粘连和组织缺损,因而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治疗,直到病变完全康复为止;
4.定位准确:有影像设备作实时的引导和监控,没有视觉的盲区,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5.疗效高、见效快:对很多病变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6.并发症发生率低:由上述多种优势的综合作用所致;
7.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介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和优势,可以方便地联合应用,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介入与内科、外科疗法的关系如何?

目前,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识。自从有了介入放射学,放射科的职能也就由单纯诊断型的科室向诊断与治疗并重的临床科室过渡。
在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诊疗体系。“介入”将内、外科治疗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成为独具特色的“第三医学”。怪不得有人说,“介入”既不象内科,又不象外科,是第三者插足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也提到过,我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絮叨”一下。
1. 介入具有内科的特点,但又有所不同。内科治疗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重视药物治疗,又称之为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实现全身性治疗。介入治疗时,多数情况下也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但其用药途径却不同。介入治疗的用药,主要是通过导管或者穿刺针,将治疗用药直接注射到病变的局部,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能。
2. 介入又具有外科的特点,但也不同于外科。外科治疗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操作性,常常是通过大刀阔斧式的手术将病变组织直接切除、将遭受损伤的器官进行开放式的修补来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也具有操作性的特点,但却不是采取大刀阔斧式的方式。介入“手术”治疗时也常常会用到手术刀,但手术的切口却常常不到半颗米粒那么长,甚至根本就无须动刀子,只用针代替刀来“戳”一下就能够达到治疗目的了。多么“温柔”的刀呀!
介入疗法是在内科、外科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一个“小弟弟”,但却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与内科疗法相比,它的优势在于高效;与外科疗法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微创。介入疗法不以取代内、外科疗法为目的,却热衷于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为患者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治疗新途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介入疗法更象是联系内、外科疗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一个插入内、外科之间搞分裂的“第三者”。

各式导管是常用的介入器械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