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财政问题为何爆发?起码有这五大原因

很多人在《万历十五年》里看出了很多东西
例如黄仁宇要写的是财税、信用、市场和科技与制度史看中国,高育良看到的是文官集团协同性,但我看到了这种协同性的背面,既是历史周期率的核心原因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之一。
这个背面就在于其实在建国之后第一代官僚群体落幕后在以“三杨”内阁为标志的明官僚体系逐渐形成、确立的时候,明其实已经宣告灭亡了。

你是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同乡,你是我的同党,我是你的连襟,这种错综复杂的团体和集团作为政权的实际控制者,让明自嘉靖以后其实就已经没有自我换血、洗血的能力了,张居正改革后被反扑就是明证,更后期的整个错综复杂的官僚集团拖着帝国在向下坠,正是高育良看到的这种文官集团的协同与妥协使得国家没有生气、没有活力。

气候

崇祯皇帝上位前后恰逢一次太阳活动低谷,全球平均气温骤降,英国泰晤士河结了厚厚的冰,以至于人们可以站在上面开集市。在中国,气温降低带来了降水量的大幅度变化,出现了旱涝交替的情况。虽然这不一定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也有很大的影响。

前代问题

明朝从靖难之役后就已经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朱棣的篡位完全打破了朱元璋的建国构想。可以说要不是明朝民众已经有了朦胧的民族意识,还有前期几个皇帝的缝缝补补,明朝根本就撑不到崇祯年间。明朝九边的将士在欠饷时很多都是靠卖儿卖妻,才能购置马匹的草料,维持刀剑的锋利,这些都是朴素的民族主义在支撑他们,支撑大明三百年的江山。

其实嘉靖最初启用张璁的时候,还是想扭转大明积弊的,看看张璁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张璁改革科举,三途并用,内官外放,并且清理田地,对抗土地兼并,至嘉靖九年,张璁清理京畿田地528处,57400余顷,26000顷返回其主,修法极力阻止侵占或投献田地,违者充军。但这些事情真正的推动者毫无疑问是背后的嘉靖,没有嘉靖的意思,很难想象张璁能接二连三搞出这些大动作,且张璁其人,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极为公正。但由于得罪了太多人,心中也开始忧惧,遂突然与嘉靖在礼的问题上闹矛盾,想走人,还是被嘉靖多次试图挽留,最后下课也是只带走了行李,别无他物,要比后来的严嵩徐阶之流清廉的多。

即便是下课了,嘉靖还是多次看望下旨希望张璁能回来帮他,但张璁以身体病重为由拒绝。张璁死后,上深加悼惜,很伤心,也是在张璁去后,嘉靖就找不到能真正支持他继续改革的人物,遂逐渐心灰意冷,愈加怀念张璁,严嵩就不必多言了,徐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主政期间疯狂兼并土地,累计24万亩,无比富有,严嵩20年积累的钱财还没徐阶5年搜刮的多!

嘉靖修仙?我更倾向是无奈之后,干脆修仙。而且张璁死后,夏言上位,立即就将张璁的一些助手打掉,重新启用保守派,收拾宦官、收拾武将、堂而皇之架空嘉靖
到后面嘉靖想减轻武定侯郭勋的刑法都做不到!都被驳回扯皮!最后郭勋莫名其妙死在监狱!
所以嘉靖已经被夏言他们半架空了,想改革也几乎不可能了。

宗室问题

明朝宗室子弟变成猪,这一点真的不是朱元璋的锅,在明初设定的宗藩制度中,各地藩王是掌握军队的,朱元璋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子孙掌握军队,加上军户制度,形成一套稳定的维稳制度,在关内藩王实权少但是足以镇压起义,关外的藩王实权大但是面对的是北元,明初朱元璋通过向关外移民军屯加上藩王领兵征战,比较好的减少了战争对财政的压力,明军可以较好的对北元形成压制。朱棣上位后为了不让其他藩王走自己的老路子,所以开始限制宗室权利,更是将塞外诸王内迁,没了这些藩王在塞外直接管理军户,关外的军户也待不下去了,开始内迁。朱棣还是牛的,自己推翻了一套制度,马上自己又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那就是迁都北京,以北京为后方基地开始自己领军对北元征讨,但是这一套体系很耗钱,所以明朝的海洋贸易开始了,郑和下西洋是赚钱的,这些钱维持了朱棣时期的财政,让财政能够支撑他的军事战争。

可以感觉到不管是朱元璋最初的宗藩制,还是朱棣时期的政策都能保证明朝的军队和财政不崩溃。可惜啊,后来的皇帝有些拉夸,朱棣这一套体系在他死后就开始了瓦解的进程。皇室专营的海外贸易,官绅分不到利益,毕竟私自出海是重罪,只能走私,于是官僚开始抨击海外贸易,慢慢的皇室放弃了海洋贸易,没钱造大船出海了,走私开始无法管控,民间走私瞬间风起,沿海士绅开始垄断了海洋贸易,这是财政的破坏。军事上,朱棣在位时对北元各部采取分化打压的政策,谁不听话就打谁,他死后两个文皇帝不愿意干了,北元各部闹事也不太处理,结果就是蒙古各部又开始入寇了,原先主动出击的战略态势也慢慢转变为了被动防御,这就是军事上开始坏事了。明朝慢慢的就变的越来越差了。只能说后来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够像朱元璋和朱棣一样有能力去再制定一套稳定帝国的制度。好不容易出了个张居正改革,如果万历够优秀维持变法,那么由文官主导改革维持帝国也是可以的,结果他把人家全家搞了,导致文官不敢再碰体制改革这一套,只敢修修补补。皇帝没能力改革,官僚不敢也不愿改革,这个帝国也就开始走向崩溃了。

个人问题

关于崇祯,只能说是那种勤奋但是没能力的那种,属于越忙越乱,最后到极限全线崩盘,其实他刚上位基本盘挺好的,天启朝堂相互制衡,虽没有什么进展,但够稳,但崇祯上来就打破了平衡,猛踩刹车,本人也是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内阁换了一茬又一茬,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很作死的行为,若是一开始保持制衡,明朝起码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崇祯不行的话,也可以期待期待后辈中有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人,关键是,崇祯确实够勤奋,这个不能说他,但没能力瞎搞却是真的,这样的老板放现实简直就是灾难啊。

崇祯的“凑合”是真“凑合”,放到太平时代也就是个平庸之主。想法很多,什么都想做,自己却没能力。用别人,谁能说道他心里,就不管不顾的相信,一旦达不到预期,翻脸比翻书还快,转手就把人给卖了。就是有想法,但是没能力、没主见、没坚持、没耐性。
他哥的烂摊子跟他的性格、能力比起来,真不算什么,即使没有天启的烂摊子,以崇祯的水平也得把大明玩死。别说他的理想之类的,皇帝不看想法只看结果,崇祯最大的不足是政治水平太差且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不如慈禧,说白了就是如果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出生在明末估计就是不得好死的下场,又或者说正是崇祯才使得明末没有出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臣出现,当然如果崇祯早出生个一百年估计是个不错的皇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