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神秘的敌人:无处不在的“朱三太子”,折磨康熙60年

1644年,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引导下,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击溃李自成的部队之后,攻占了京师,而到了1683年,随着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朝,此时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明朝残余势力和割据政权也都悉数平定,清朝至此统一了全国。

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满清统治者就能因此而高枕无忧,而在初期的数十年里,同样也有有一位大清最神秘的敌人,折磨了康熙60年,这正是无处不在的“朱三太子”。

早在1644年春,崇祯帝的三个皇子已经被李自成杀害,清军入关之后,藏匿在民间的太子朱慈烺,找到了投靠清军的外祖父周奎,以寻求庇护,没想到周奎却干脆将其献给清廷,最终朱慈烺被以“假冒太子”之罪斩首。除此之外,清廷还将证明太子并非假冒的15人也都悉数处死,而在朱慈烺去世后,明廷继承人的位置,也变得动荡不安。

然而这却并不影响反清复明的武装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朱三太子”也就因此诞生了。

《清史稿》记载,康熙时期的第一起“朱三太子案”,发生在1673年,康熙执政的第12个年头,此时正值吴三桂江南反抗期间,让清军吃了一惊的是,京城内部,竟然也有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男子,“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积累了不少信徒,打算趁机举事。不过“朱三太子”等人在聚会的中途,受到了百姓举报,事情随后泄露,清军捕杀数十人,为首的“朱三太子”却消失不见。

经过审讯清廷才发现,这名“朱三太子”叫做杨起隆,有的部下对朱三太子身份依然深信不疑,而清军也展开了大肆搜捕,最终在1680年,于陕西凤翔将杨起隆抓获,“槛送京师,诛之。”

不过杨起隆还没有抓住,等到康熙十六年,另外一名“太子”又来了,福建漳州的蔡寅,和在台湾的郑经联合,自称朱三太子,在当地招募兵勇,皆头裹白布,称“白头军”,一时间数万人响应,清廷急忙派兵征讨,最终蔡寅被海澄公黄芳世击败。

到了康熙十八年,湖南的新化县,安亲王岳乐捉拿了一名叫做朱慈灿的人,他依然自称为明朝太子,随后被安亲王岳乐押送到京师,尽管朱慈灿没有要造反的举动,然而拿不定注意的康熙却认为:“朕思历年已久,至今始出,自然近伪。”于是将其问斩。

此时的康熙,对于朱家人已经有了一些心理阴影,因此等到南巡归来,康熙特意颁布旨意:“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意思是查访明朝宗室,善待后人,别到时候又有一个什么太子跳出来作乱。

然而清朝大臣找了5个月,却回复道:“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康熙也只好放弃了对朱三太子的搜索。

结果到了康熙四十二年,江苏太仓州和浙江四明山在同一时间发生暴动,起事的首领,依然还是那个朱三太子,暴动很快被平息,然而这让康熙彻底愤怒,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问罪,而是派心腹苏州织造李煦仔细查访,看看究竟是那一伙人在装神弄鬼。

真相很快查明,“朱三太子”的确为明朝后裔,名朱慈焕,是崇祯四子,曾落入李自成军中,之后来到南方,东躲西藏,说起这位叫做朱慈焕的人,也多少有点冤枉,他本意不愿谋反,谁曾想硬是被同村乡民扯出来当大旗,就连康熙回复刑部的批语也提到:“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就这样,他最终以“莫须有”罪名,被凌迟处死,朱慈焕全家随后被问斩,而这也是清廷在所有“朱三太子案”中抓到的唯一一个“真太子”。

一直到康熙执政的最后一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发动起义,打的依旧是“朱三太子”名讳,而这样的一个称号,也折磨了康熙60年,一直到顺治时期,才逐渐销声匿迹。

不难看出,朱三太子俨然成为反清复明的标杆和符号,而让满清统治者害怕的,并非“朱三太子”血统的真假,而是每次以他为首的起义,总是能呼啦掀起一大批人,然而截止到如今,“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依然布满了疑云,他究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或者只是一个符号?还要等到后来的史学家去慢慢考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