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纳粹“蚂蚱兵”:V
纳粹“火箭飞人”是二战后期的著名传闻之一
在二战最后两年,盟军士兵中曾流传着这样的传闻——纳粹德国已发明出“火箭飞行冲锋兵”,能成群结队飞到盟军营地上空进行偷袭。这些传闻,曾给一些盟军部队造成很大的警戒压力,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也没人看到所谓的“飞行冲锋兵”。
但历史资料证明,纳粹德国确实研究过单兵用喷气背包,准备配备给执行突袭任务的步兵,但是未能研发成功。在战后,美国获取了一部分纳粹研究成果,最终在1960年发明出了最早的可实用喷气背包。
“天堂风暴”还原图与想象中的“纳粹飞人”
V-1导弹技术用在步兵身上
在战争后期,由于纳粹德国的败局已无可逆转,德国当局对新式武器的追求越来越极端和疯狂。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军方开始考虑为德国士兵开发一种“喷气背包”,试图改写地面战争的作战规则。
纳粹德国的单兵喷气背包,技术来源非常奇特,动力技术直接源于著名的V-1巡航导弹。V-1导弹作为人类最早的战术导弹,采用了一台推力300千克的脉冲喷气发动机(Me262战斗机则采用两台推力900千克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纳粹计划将这种脉冲喷气发动机进一步小型化,能够让德国士兵单人背负,这种背包被命名为“天堂风暴”。
V-1导弹
纳粹军方的最初想法是,用携带“天堂风暴”喷气背包的士兵取代伞兵的角色,渗透到敌人战线后方进行袭扰,而不是使用噪音大、容易坠毁的运输机。在纳粹军方的设想中,“天堂风暴”背包操作性和隐蔽性强,是实现敌后渗透和破坏的完美特战工具。
不过真正投入开发后,“天堂风暴”背包的用途才回归现实,最后确定下来的用途和多数人想象的不太一样。事实上,纳粹的“火箭飞人”无法进行真正的飞行,只能进行跳跃!这种背包安装了两台低功率脉冲发动机,能够让使用者进行很高、很远的跳跃动作(高度和距离可达到几十米)。从这种使用方式看,纳粹的“火箭飞人”更应该叫做“蚂蚱兵”。
此外,这种“天堂风暴”装置作用时间极短,基本上是一次性用品。也就说,纳粹“蚂蚱兵”实战中只能在战场“华丽”地跳跃仅仅一次!
“天堂风暴”装置还原图
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蚂蚱式背包”
V-1巡航导弹的设计师鲍尔·施密特,也是脉冲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者。他在1931年就申请了施密特式脉冲发动机的专利。施密特发明的脉冲喷气发动机,与Me-262使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不同。脉冲发动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而且推重比大,缺点是寿命很短,无法重复使用。但是,用于导弹这种一次性武器时,脉冲发动机却再适合不过了,而且它只需要低标号汽油,不必浪费宝贵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
“天堂风暴”的动力装置,正是小型化的施密特式脉冲发动机。全套装置包含两台发动机,一台装在背部用于向前飞行,另一台更小的发动机则安在士兵的胸腹前方,通过简单的握柄控制方向。两个脉冲发动机必须同时点火,才能实现可控制的跳跃。“天堂风暴”装置启动后,每秒会消耗100克燃料,飞行时间很短,而且两台脉冲发动机在着陆后都必须立即关闭。
纳粹“飞行冲锋兵”想象图
尽管纳粹技术人员试图对脉冲发动机实现小型化,但作为单兵装置仍然太大了,因此发动机燃料不能携带得太多。所以,纳粹的“蚂蚱兵”跳跃的高度和距离只能限制在50米-70米之间,不能盲目增加跳跃高度,否则下降时发动机将耗光燃料,无法提供缓冲,“蚂蚱兵”必然会被摔死。此外,脉冲发动机的设计特点也决定了装置只能一次性启动,关闭后将无法再次使用。所以,“蚂蚱兵”的“天堂风暴”背包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用品。
1944年底,纳粹技术人员对“天堂风暴”装置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但直到战争结束时这套“蚂蚱兵”装备仍处于试验阶段,无法应用于实战。但即使投入战场,这种笨重的喷气背包也只适于少数士兵通过几十米高的跳跃,越过雷区、河流、铁丝网等障碍物。简单来讲,“天堂风暴”更像是一次性的渡河工具。
但是,纳粹的宣传部门却早早就开始借用这个未成形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散布“德军飞行冲锋兵”的神奇,甚至夸大为“几千名德军飞行冲锋兵将越过盟军头顶”。在这种谣言渲染下,盟军士兵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营地驻扎和阵地警戒时,哨兵的大量精力浪费在了一些不必要的方向上。
“火箭带”背包测试
喷气背包最终在美国发扬光大
战争结束后,至少有一套“天堂风暴”装置被美军缴获,并送到了美国贝尔公司进行研究和逆向仿制。但是,这套安有两台“V-1导弹发动机”的装置看上去过于危险,以至于没有一个美国飞行员敢于测试它。
通过研究,美国贝尔公司认为“天堂风暴”的跳跃方式缺乏安全性,而且性能不足以实现真正的“单兵飞行”,因此最终放弃了仿制努力。由此开始,贝尔公司以及其他美国研究机构开始寻求其他方案,为美军士兵开发“真正能让士兵飞起来”的飞行背包。
“火箭带”测试员
1958年,贝尔公司启动“蚱蜢计划”,开始研发一种名为“跳跃带”的飞行背包。这个背包使用高压氮气罐推进,不过这个装置也被证明不切实际,“蚱蜢计划”最终失败。
1960年,贝尔的工程师温德尔·摩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设计出了著名的“火箭带”背包,能够允许单人实现20秒的飞行!与施密特的脉冲发动机不同,“火箭带”利用化学反应,在746摄氏度的高温高压下产生蒸汽,然后这些灼热蒸汽被引导到两个向下弯曲的喷嘴中,在操作者背部后方产生约136公斤的推力,从而实现短程飞行。由于“火箭带”背包喷出的气流温度太高,操作人员必须穿着耐热飞行服。
“火箭带”飞行背包
相比之下,纳粹德国的“天堂风暴”装置在设想中并不要求穿着特殊耐热服,普通士兵也可使用,门槛似乎更低。但事实上,看似麻烦的“火箭带”背包,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单人飞行背包的梦想!
此后数十年,一系列更先进的飞行背包不断被发明出来,耐热飞行服在后来也被淘汰。与此同时,一些探险家也开始背上各种飞行背包,用大无畏的精神尝试突破人类的极限,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这些探险家被世人称之为“火箭人”。
当代的“火箭人”
2009年,美国“火箭人”艾瑞克·史考特,背着使用过氧化氢的新型喷气背包,以120公里的时速,花21秒钟飞越335米深的科罗拉多皇家峡谷。类似的“火箭人”在世界各地数不胜数。
这一切,都将不过是飞行背包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片段。(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