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峡:归州古八景
少时,听老师讲过归州有古八景,但不知是哪八景。后来,才知道古代不同时期,选定的归州八景不相同。归州志书中最早提出“八景”,是康熙十一年手抄本《归州志》。珍本由知州曹熙衡纂修,但稿未付印。后来可以查阅的最早归州八景,是清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归州志》。
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5年)版《归州志》,归州八景为:新滩寒雪、玉洞灵泉、屈沱野渡、佛屿孤灯、归峡风帆、楚台烟磴、鸡笼夕照、叱溪夜月。
归州八景位置图
新滩寒雪
新滩,即青滩,曾名豪三峡,地处归州东15公里。新滩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为三峡的最险处之一。上有兵书宝剑峡,下有牛肝马肺峡,新滩位于二峡之间的南北两岸。由于新滩的地理位置,无论上峡风,还是下峡风,风吹至此,风速变缓,风力柔和。
据《秭归县地名志》,新滩气温“冬季(元月)平均7℃,夏季(七月)平均29℃。”可以看出,新滩气温相对冬暖夏凉。当地人都知道,新滩很少有雪,但凡下雪后亦难落住。由此可知,“新滩寒雪”多年难得一睹,故而排在八景之首。
古人描述新滩寒雪(见同治版《归州志·八景》):“群峰围绕,山势崚嶒,积雪之冬,瑞气扑人眉宇。”这里“山势崚嶒”是山势突兀的意思。何为瑞气?《晋书·天文志》“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可见新滩寒雪时的瑞气呈现出若云非云,若烟非烟,霭祥缭绕,郁郁纷纷的形态。
新滩寒雪,瑞气扑面,有此之奇,人世间实为罕见!
三峡雪景(徐为民摄)
玉洞灵泉
玉洞指玉虚洞,灵泉指洞中常年清泉。
玉虚洞位于秭归香溪镇东北方向的刘家坝。玉虚洞又名玉石洞,神农洞。玉虚洞是因何而得名?据《归州志》,“唐天宝五年,有人遇白鹿于此,薄而观之,洞壁间有异纹,略作龙虎、花木之状。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中有石三座,钟乳下滴,结成佛像,列于前后,温润如玉,因名玉虚洞。”
玉虚洞的左右各有一个小洞,一名青莲,一名水帘。洞后谭家山,洞前香溪水。古归州八景中,“玉虚三洞”或“三洞参佛”景点即在此。玉虚洞口呈半月形,青石上刻有“玉虚洞天”四个大字。入洞后,斜下数十步,便到了光滑平展的洞底。洞底长约85米,宽约45米,高约50米,宽敞壮丽,犹如地下宫殿。玉虚洞内有一根高约10余米的巨大钟乳石,其形如龙盘石柱,直指洞顶。据《秭归县地名志》介绍,它是秭归迄今发现最大的石灰岩溶洞。玉虚洞常年冬暖夏凉,清泉不绝,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称为“洞中魁首”,当之无愧!
玉虚洞
玉虚洞内外摩崖石刻和碑刻很多,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宋朝谢崇初所题,最长的碑刻为清甘立朝、甘立亨兄弟所撰《游玉虚洞记》。
写玉虚洞的诗句太多,清朝牧云道人写的《玉虚洞》最好。现从同治版《归州志》中录下大家共享:
我读寰宇记,兹洞名早传。
开辟溯唐代,天宝之五年。
一曰玉虚洞,幽邃涵苍烟。
其二水帘挂,飞雨喷寒泉。
三乃青莲号,梵相如雕镌。
石结成华盖,旌幢碧云连。
胜迹留碑碣,题名忆昔贤。
即此遗尘境,何俟外求仙?
甚欲来跌坐,日月记推迁。
入此混沌穴,寻源太极前。
跃出樊笼里,羲皇足比肩。
黍米珠一颗,光照大团圆。
中国古代流传,凡是名洞总有仙怪,玉虚洞也不例外。当地村民传说,玉虚洞内原有一仙女,长得如花似玉,常常助人解难,人们称之为玉虚仙女。一个刘姓财主不怀好意,图谋不轨。玉虚仙女惩治刘财主后,云游深山,品尝百草。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她把从各处采集来的珍贵药草放在玉虚洞口,供百姓服用,借以免除病疫。明代诗人刘荫来此游玩后,曾写过一首《游玉虚洞古风》叹息:“玉虚仙子归何处,采药山中不知去。……”
关于玉虚洞,有一些名人轶事。
苏轼赴京赶考,途经香溪,很想到玉虚洞看一看,终未成行,留一心结,后写一诗:“玉虚悔不至,实为舟人诳。闻道石最奇,寤寐(wù mèi)见怪状。”诗中“舟人诳”,是指船上的人哄骗了他。“寤”即醒,“寐”即睡。这就是说,东坡先生后悔当初被船上的人骗了,未进洞一览,落得最后醒了时想着玉虚洞,睡着了还是梦见玉虚洞。
陆游则不然。他路过香溪,专程入洞瞻仰。他的《入蜀记》曾记有此洞:“十五日。……肩舆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
看来,还是东坡失意,放翁有心。
屈沱野渡
屈沱,即屈原沱,位于归州城东五里处。野渡,本意为荒郊野外或村野的渡口,这里指屈原沱渡口——即南岸旧州河与北岸屈原庙(原城东清烈公祠)之间的泊渡点。旧州河,因为归州故城在该村的后坡上而得名。古时的归州城于嘉靖年间迁到江北(后来的归州镇所在地)后,原址荒废,无人居住。
屈原沱的形成,缘于旧州河石门拦阻江水,回流成沱。屈原沱因位于古代夔子城下,故原名夔沱。夔沱之所以更名为屈原沱,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屈原在汩罗江投水殉国后,屈原姊女媭与姐妹们在长江边洗衣时,一条大鱼游近女媭,慢慢地停下来,两眼刷刷地流着泪。它在石梁上蹦来蹦去,鱼肚子在石棱上划开了一条口,里面显现出一口红红的棺材。女媭与姐妹们打开红棺材一看,正是屈原!女媭与姐妹们登时恸哭不已。后来,这条鱼凭空跃起,首尾一蹶,嘴向天空吐了一口气。屈原的遗体像生了翅膀一样,由天上的白鹤把屈原轻轻地托起,缓缓飞向天边。红棺材里,留下了屈原的衣冠,女媭与姐妹们将其安放在屈原庙里——这就是后来屈大夫的衣冠墓。相传这条神鱼,一则因为受过伤,二则也因眷恋屈原的故乡,从此每年五月端午这天,一定会到这个地方来。人们把神鱼驮回屈原遗体的江湾就叫做屈原沱,每年人们在这里赛龙舟来祭奠诗人。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秭归传说·神鱼》,王健强讲述,宁发新采录)
同治版《归州志·八景》描述屈沱野渡“州东五里,北岸为屈公祠,祠后有墓,每岁端午竞渡赛祭。常时,两岸往来游人胥从此过渡云。”原来,每逢端午,这里人山人海,龙舟竞渡,万众呐喊!平常可见屈沱野渡的景观:石门天然,大河流缓;千年渡口,四野悄然。大江辽阔,野鹭闲浮水面嬉玩;一叶扁舟,在两岸沙滩间往返……
屈沱端午赛龙舟
野渡
佛屿孤灯
佛屿孤灯之景源于流来观。
归州镇西5.7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沙镇溪口,流来观坐落在青干河(也称沙镇溪)同长江交汇处的小岛(亦称流来峰)上。流来观的来历,据《归州志》,“西蜀有佛一尊流来至此,瀠洄不去,土人建观于上,题曰古金山寺,俗称流来观云。” 远在唐朝之前,这里便有观。但流来观究竟始建于何时,史书、地方志均无记载。
枯水期间,人们可以徒步去流来观。春夏涨水后,流来观四面环水,只能通过渡船登岛。渡过碧波荡漾的青干河,登上一百一十二级石阶,便来到了流来观门前。流来观门前靠长江一侧,原伫立一高杆风雨灯。此灯不为照明,实际上是江面航标。上下船只看见灯光,可以避开小岛航行。流来观独立江中,景色别致,风光优美。《归州志·八景》描述佛屿孤灯:“州西十里,沙镇溪口突出石屿,春夏水涨,四面碧流环绕。夜望一灯,江心明灭,若沉若浮。”当地人传说,流来观上的灯光,水涨灯涨,四季不灭。(大坝蓄水后,此孤岛没入水下。现在看来,“水涨灯涨”实为传说,不足为信。)
流来观
游人尚不知,流来观虽为寺观,且它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远看山顶是一座大观,进入观内才会发现是两观相连,而且两尊菩萨背靠背坐在大殿上。相传,古流来观只有一个正殿,山门朝西,殿内供奉镇江王爷。尽管人们天天拜佛,西陵峡依然日日翻船。后长老祷告求示,镇江王爷向长老说他是四川来的,只保佑四川往来船只,不管楚船。于是,楚人只好募捐加修一座山门朝东的正殿,另立佛像。昔日,每年六月初六,镇江王爷过生,当地百姓拜了这佛又拜那佛,别有一番情趣。后来此观作了金沙公社的粮库,也不知佛爷是否动怒?
清代诗人张问陶路过归州时,写了一首《上真观》描述流来观,诗曰:
缥碧断崖小,深红古庙寒。
春风吹塔影,一簇好林峦。
——清·张问陶《上真观》
另一位清朝诗人刘玉森写到:
红光山色翠成堆,江水江风面面开。
古佛有情流不去,此峰何处忽飞来。
——清·刘玉森《偕游流来观》
这些诗句,均写出了流来观的风韵与情致。
归峡风帆
归峡在哪里?《归州志》中对归峡风帆的描述是:“古三峡之一。入蜀舟航至此,必乘风而行十余里出香溪口,帆影络绎不绝。”由此可见,“归峡”指的是当时归州治内新滩到香溪这一段峡谷。
香溪口,两岸是直上云天的峭壁——江北岸是鸡笼山,江南岸是锁住山米仓口。
雄伟的大山挡住了高层的空气流动,两岸挺拔陡峭的石壁,迫使此段峡谷江面上形成巨大的气流,受阻的流动空气顺势而汇合成峡江风。
峡江里一年四季都有风,不是上风,就是下风。有经验的驾长,总可以借助风力,扬帆而行。
你看:峡江两岸,壁立千仞。江水滔滔,百舸争流。峡风正劲,帆鼓船疾……
清末三峡帆船
风帆出峡图(岑学恭画)
楚台烟磴
何处是楚台?同治版《归州志·山川》“楚台山在大江南岸,楚襄王建台,山上今为长宁千户所治。”《归州志·古迹》载:“州志,夔子城。夔沱南岸有楚王台在山上,今为长宁千户所。城内有楚王井,德胜门外有洗马池。”《归州志·古迹》另载“又州志云,州东三里有夔子城,地名夔沱。宋端平间徙州治此。” 春秋时期,现屈原沱因南岸夔子城,当时称作夔沱。宋朝端平(公元1234~1236年)年间州府迁于此地。
楚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在位执政36年(公元前298~前263年)。楚襄王在古归州城居住过相当长时间,离开后留下许多古迹。襄王居住期间,为俯视城池,建有一座高台,后称楚王台;襄王饮用水井,称楚王井;襄王在德胜门外洗马处,称洗马池。楚王台修筑的很高,要通过许多石阶(磴)才能登台观望。
清同治版《归州志·八景》记载楚台烟磴:“遥望斜坂迤逦,盘曲于烟树中”。楚台烟磴景观,是指在有云、雾期间,观看蜿蜒向上的登台石级,或隐或现,烟雾飘渺,直入云端,煞是幻奇。
历史上,归州的楚台多有美景。楚台山与牛角山遥遥相对,归州谚云:“牛角朝云,楚台暮雨;楚台朝云,牛角暮雨。”这两句本说明用天象演变关系预测天气。但这种天象,实际就是一种美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手抄本《归州志·八景》中,就有“牛角朝云”、“楚台暮雨”二景。
清代楚台山图
楚王台已毁,此景消失多年。
鸡笼夕照
“鸡笼”指鸡笼山。鸡笼山在哪里?据《舆地纪胜》载:“白狗峡在秭归县东二十里,亦称狗峡,又名鸡笼山。”鸡笼山在战略上是古代归州的重要屏障。明朝嘉靖年《归州志·山川》说鸡笼山“州东二十里,以形名,为州左屏。”南宋之前,兵书宝剑峡尚称白狗峡。从明朝开始,峡江民间流传兵书宝剑故事。明朝中叶,“兵书宝剑峡”始见于文字,且名声远扬,而“白狗峡”的称呼逐渐减少。
鸡笼山
宋朝诗人范成大曾写有一首《白狗峡》。
江纹圆复破,树色昏还明。
连滩竹节稠,汹怒奔夷陵。
石矶铁色顽,相望如奸朋。
踞岸意不佳,当流势尤狞。
山回水若尽,但见青竛竮。
惨惨疑鬼寰,幽幽无人声。
颠沛安危机,艰难古今情。
俯窥得目眩,却立恐神惊。
白云冒岩扉,下维玉虚庭。
神仙坐阅世,应笑行人行。
——宋·范成大《白狗峡》
《归州志·八景》描述鸡笼夕照景观“夕曛返映,浮岚如画。”“曛(xūn)”即黄昏、傍晚。鸡笼山,东坡陡峭,为典型的三峡斜切地质;西坡缓平,直伸到香溪河畔水府庙;南面壁立于长江之上,山腰为兵书宝剑峡;北边与谭家山相连,迤逦雄壮。
由于鸡笼山高耸入云,气势宏伟。黄昏,夕阳要落山前,一抹阳光照射在山巅,显露出金黄色的峰顶。从上游石门看去,夕阳下的鸡笼山金字塔般的山峰如同浮在白云之上。近山翠浓,远山烟淡;近黯远明,浓淡相宜——好一幅如诗如画的鸡笼夕照图!
叱溪夜月
蜿蜒的叱溪,发源于兴山县西南的龙门河林场,流经归州城西,从九龙奔江石梁群注入长江。叱溪口,右边有九龙奔江石梁围护的鸭子潭,左边是巍巍耸立碧树环绕的归州古城。
叱溪的名称来历,志书上没有记载。据《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秭归传说·叱神庙》中民间流传(郑邦清讲述,郑承志采录),由于这条小溪落差大,常年冲击鹅卵石发出似人狂叫乱喊的声响,故而称之为叱溪。
叱溪
《归州志·八景》描述叱溪夜月“州西,瞻夔门外,清溪一道,月光倒印,引手可掬。”这里,“瞻夔门”指归州城的西门。归州古城有五门,“东曰迎和,南曰景贤,西曰瞻夔,北曰拱极,中曰鼎新。”(同治五年《归州志·城池》)
归州城西旷野,十分静谧。站在清清的叱溪岸边,身后是归州城万家灯光,身前是叱溪水星星渔火。抬头,一轮明月高挂浩瀚苍穹;俯首,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叱溪上。轻轻地走近溪边,手掬一捧溪水,圆月在掌中摇荡闪亮……
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百多年过去了,民国至今,秭归主持修志者,再无“八景”之选。如今大坝耸立、平湖高峡,古“归州八景”大部不复存在。游子翘首盼望,民族复兴之时,当有新“秭归八景”诞生!
2012年12月15日,于武昌阅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