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风水团队客家人文之旅 考察寻乌古村落 发现风水太美

曾祥裕 曾海亮

风水是美学,风水之美在于融山水于法度之中,弹奏着大自然的和谐乐章。

当曾祥裕风水团队走进赣南与梅州交界的山区寻乌,跋山涉水间发现寻乌山水秀美。

依山傍水的古村是山水间的生气聚集点。 风水师的责任是顺应自然,寻找到那方藏风得水之地作一番考察,从中体悟先贤选址和建筑布局的玄机。

我们从寻乌所考察古村落和名人名地风水情形来看,均为秉承杨公风水理论和风水布局的优秀作品,值得风水研究者仔细揣摸。 

周田客家古建筑:一本民俗吉祥文化的活书

周田客家古村,是江西省政府批准的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它处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村子群山环抱,奇石、秀峰、围屋、古树点缀着这片客家乐土。

周田河静静地从村中向南流过,汇入东江之源—寻乌水。周田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赣、粤、闽的“三省通衢”之地,古驿道从村旁经过,承载了漫长岁月风雨的吹打,见证了周田的兴盛之变。

周田人借助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住宿饮食为基础,积极寻找商机,参与经商,涌现了一批富商,而这些富商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文化人的远见卓识,建造了一批充满艺术魅力的方形围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物质财富。

周田村在3平方公里之内建有二十八座方形围屋、学堂四座、茶亭一间、客栈四栋、药栈一间,水车油坊一座,古寺庙五处。

我们在寻乌采风时,听到当地老表说的一句俗语:“项山的糯,三标的货,周田的屋,长畲的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田古建筑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周田客家古建筑形成了一组客家风格的建筑群,类型丰富,艺术价值高、规模大、数量多。自明朝万历年间开村至新中国成立,在方圆三平方公里之内建有二十八座方形围屋(现保存完好的有十五座)。

周田村的方形围屋,一般都依山而建。对建房的选址都非常讲究,按客家建房的传统,先请风水先生察看地形,对屋后山脉,屋前水系风向、道路进行综合考虑。大厅和门楼的朝向更是至关重要。围屋均为砖石土木结构,二层。盖瓦披屋顶,周边为正方形,边长一般为30至60米,占地面积1.5至6亩。平面布置一般以大厅的中轴线为对称轴线。左右对称,形成平面为正方形的方形围屋。主建筑以大厅为主,有二进、三进,最大型的达四进。厅门口有大院,大院的周围是围墙和门楼;围墙之外通常连有池塘,门楼之外一般有水井。

围屋大厅门口牌楼和牌楼左右靠大院的正立面组成整座围屋的正立面,是围屋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整座围屋的精华所在,大门、牌楼、门楼都建筑得雄伟壮观。大门用红条石精心打造,外墙均由红条石和青砖砌筑,先用红条石砌筑至一米高左右,然后用青砖砌筑,用大方砖饰面。大方砖的品质,颜色要经过严格挑选、精心磨制、有棱有角、表面非常平整,砌筑在一起,严丝合缝,历经几百年风雨,砖缝至今连刀片都插不进,大厅门额正上方有一块石刻牌匾,匾上刻有大字,一般为四个字组成的吉祥词,有的代表建设者的名字,有的代表建设者的心愿。石刻牌匾的左右两侧通常刻有围屋的准确建筑年代以及题词人的姓名,已经成为考证这些围屋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但有的词并非建筑年代所题,而是建设者的后代所题。牌匾的左右镶以砖雕,每块砖雕都有相应的历史典故,内容相当丰富,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形似神真,艺术境界之高难于描述;堪称砖雕精品;石刻牌匾上方砌几层精制的雕花砖,其上再砌一排大方砖饰面,上面做小披檐伸出。屋脊呈弧形状,两端微微上弯,屋脊上砌一排灰黑色玲珑砖,脊中、脊端、檐角均饰“螭吻”(雕刻的动物)。

据说“螭吻”是灭火压邪的祥瑞之物。门楼是围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楼的朝向非常讲究,一般要请地理先生察看。 围墙之外便是池塘,主要作用是与围墙共同组成正面防御系统,同时具有蓄水、养鱼、防火的功能,还可以起调节小气候作用。

周田方形客家围屋是宗祠和民居合一的建筑,大厅起宗祠的作用,两边的厢房就是民居。围屋的建设者希望后人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创业精神,和平相处,团结协作,万载兴隆。从正面高处看围屋,屋脊是一进比一进高,最后一进屋脊最高,形成后高前低,显得更有气势。整座围屋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围屋一般有20至50个房间,村中最大的围屋— —下田塘湾,占地6亩,长宽各为60米,有八厅十二井,共有50个房间(不含舍屋),堪称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
潘氏宗祠:纪念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潘任

时势造英雄。潘任,字肩宏,祖籍河南,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潘任官至兵部尚书,是寻乌县潘姓的先祖。据考,南宋德祐年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时值豆蔻年华的潘任积极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在汀州率领士兵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

景炎三年,宋端宗去世,其弟赵昺在广东雷州半岛东登位为帝,晋升潘任为兵部尚书。

眼看宋室江山所剩无几,潘任忧心如焚。为加强护驾军队的力量,他率义勇队辗转迂回,于祥兴二年春到达雷州。却得知皇帝一行在崖山全部遇难的消息,潘任悲痛欲绝。后遍寻赵氏后裔及同僚,却音讯全无,便率残部回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

宋亡后,潘任自咎负国负民,终日忧郁,不思饮食,嘱咐儿子牢记国耻。1279年,潘任积忧成疾,不治而终。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潘任坚决抗元、忠于宋朝的气节,颁布“忠节”谥号。并对他予以了高度评价:“忠臣矢志,爱国亡家,良将捐躯,成仁就义。”潘任死后,葬于吉潭镇上车村乌石岗。他的子孙在项山繁衍生息,后来潘氏子孙辗转他乡,迁徙至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

潘氏后裔为了纪念潘任这位“忠节”先祖,于清顺治四年在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黄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砖白瓦平房,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祠设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横屋各一幢,祠堂大门左右两侧,立有石狮一对。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客家人对祠堂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一位潘氏老人语重心长对我说。

  当我们怀着祟敬的心情走近潘氏宗祠,仰首便见明太祖朱元璋亲笔书写的“忠节”牌匾,这块系朱元璋手迹的牌匾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潘氏后裔代代传承视为生命地保护着,在文物被破坏的最严重的文革中都没有受到伤害。

经测,潘氏宗祠水口定位水局,子山午向兼癸丁,属杨公风水龙水同局。

  宗祠地处村子水口附近、一处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里旧有八景,它们是项山甑、黄金潭、鹧鸪岽、五指峰、片月池、莲花寨、金刚山、阳古岽,历代文人对八景也均有诗赞。

 好风水丁财两旺,潘任开基寻乌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