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川旧事】一位姑丈和两位姑妈的故事
【虹川旧事】一位姑丈和两位姑妈的故事
文/王星荣
民国二十九年(1940)我的姑妈那年刚满19岁,出落得婷婷玉立,身姿绰约。在旧时的虹桥街头,被人们称为'’虹桥第一美人'’。姑妈名叫德馨,烫着大波浪卷发,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樱桃小嘴柳叶眉,典型的民国美女妆扮。她是我爷爷奶奶的长女,也是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
那一年,经媒人介绍,她被许配给出身乐清虹桥倪宅的国民党广东汕头陆军医院少校军医官倪卓荣。没多久,就随夫前往广东汕头,在国民党汕头陆军医院做随军家属,成了军医官太太。我的姑丈倪卓荣,一米七八的高个子,年轻时英俊潇洒,两人同乡结缘,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人们羡慕赞叹。婚后三年,得二爱女,名唤眉玉、眉珠。一家人寄居在汕头市一户开染坊的殷实人家的厢房里,小日子过得温馨而幸福。
(姑妈摄于1940年的照片 供图:倪眉玉)
正当初为父母,享受甜蜜生活之始,天有不测风云,姑妈感染了伤寒,虽经姑丈及军医们的竭力救治,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还是回天乏术。姑妈撒手人寰,时年二十有五,就地安葬在汕头郊区。真是应了一句老话:自古红颜多薄命!
青年失妻,幼女失母,人生之大不幸。悲伤中,姑丈扛起家庭重担,既当父亲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抚育一对女儿。房东一家也很同情姑丈的遭遇,时常差遣佣人给予帮助。房东的女儿时值二九芳龄,十分怜惜两个失去母爱的幼女。几度春秋的同院落相处,对倪卓荣生出爱怜倾慕之情,欲以身相许,续弦于他,愿意与倪卓荣共同养育孩子。一个大户人家的黄花闺女,竟然愿意做人家的填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了解倪卓荣的人品,她的父母也没有多加阻拦,便同意了这门亲事。成婚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广东姑妈(我们家对她的爱称)又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叫做'’孟仲、孟蕊、鲁玉、汉玉、珠玉、碎玉'’,他们是我的表兄表姐。
解放战争后期,我姑丈没有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与汕头陆军医院的将士起义投诚。汕头解放之初,姑丈携妻儿返回家乡,由于担心回虹桥倪宅遭人诟病,便在石帆镇竹屿河沿村定居下来,参加原西联乡卫生院工作,任西医师,后调至后所卫生院直到退休。
广东的姑妈随姑丈来到竹屿定居,初来乍到,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加上饮食不习惯,连红薯饭、红薯汤都不会吃。姑丈带着她来到我家,我的爷爷奶奶视若亲生女儿,对她百般呵护。爷爷是大厨,给他做好吃的菜,令广东姑妈十分感动。她用刚学会的虹桥话称呼我爷爷奶奶为'’外公爷、外婆娘'’,称呼我父母为'’舅舅、妗娘'’。她把我们家当成她的娘家,认我的爷爷奶奶为'’亲爷亲娘'’,而我们也尊称她为'’竹屿孃'’。
1976年秋,'’竹屿孃'’真正的娘家人,来自广东汕头的老母亲和亲弟弟廖某一同来到虹桥我们家探亲,我母亲做了一桌'’三碗头'’热情招待远方的客人。广东外婆说着潮汕话,虹桥外公说着虹桥话,'’竹屿孃'’当起了翻译,两家人紧紧牵手,虽然彼此听不懂,但是眼含热泪心心相通,广东外婆一再对我爷爷道谢,表达自己对我们家善待她女儿的感激之情。
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每年的四季八节,'’竹屿孃'’总会提着'’长筒篮'’,装着山珍海味来我家串门走亲戚,我母亲总会做一碗装满虾干、跳鱼干的三鲜浸粉干,看着她美滋滋地吃完。这种亲情一直延续到老,直到亲人们相继离世。十年前,'’竹屿孃'’仙逝,姑丈和子女们把埋在广东汕头郊区长达六十年的姑妈的遗骸殓入骨灰盒,运回家乡,与'’竹屿孃'’一同出殡,安眠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之中。如今,年届97岁高龄的姑丈在养老院颐养天年,尽享晚年的美好时光。
(姑丈倪卓荣96岁留影)
2019年12月12日我的姑丈无疾而终,享寿九旬晋七。
一段尘封七旬的家史,一曲生死相随的情歌。民国美少女远嫁少校军医官,梦断潮汕;房东千金以身相许,养育子女;返回故里再续亲情,义女认父,虹桥娘家恩重如山。淳朴之情,引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