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藤有数百种。其可食者曰甘露藤。蔓如箸,花如指甲花,性甘以温,久服令人肥健,一名肥藤。有凉口藤,状若葛,叶如枸杞。去地丈余,绝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断取饮之,甚美。沐发令长。一名断续藤,常飞越数树以相绕。一名东风莱,先春而生,东风乃至,农夫以验土膏之动。东风一作东风,又名绿耳,可为蔬。有白花藤,味如甘蔗,以美酒调服,能补衰老。有浮沉藤、兰子藤,子皆如梨,色赤如鸡冠,生食甜酢。有红藤,可代槟榔食。有小藤,产于东莞,微细如发,直起数丈无一节,常飞越数树,如百千游丝牵缀。红者名红龙须,紫者紫龙须,凡有五色。然生无根蒂,以秽物投之,即消释不知所去。土人以其液和细土石灰涂衅糖釜,其坚如铁,虽猛火不裂。其花及子浸酒,可补骨筋。有盒藤,其荚有白子数枚,壳扁状如盒子。水浸数日炒食之,味佳。有乳藤,蔓如悬钩倒挂,叶尖而长,断之有白汁如乳。妇人产后,以藤捣汁和米作粥食之,乳湩自通。此皆食藤也。诸藤初生嫩条,为藿为笋。而以其大实曰冬荣子者,大如柚子,中有瓤,瓣瓣相迭,白如猪脂,炙食皆甘美。身怀数日,香不灭。秋末冬初间,采以相饷,矜为服食之珍云。其可为药者曰黄藤。熬其汁,则藤黄也。性最寒,以青鱼胆和之,治眼疾。间有白者,叶如土茯苓,身小而长,外有箨包。以茎浸水洗目,并除肿痛。有丁公藤,蔓生,着地高尺许。叶长二寸,面绿,背微白。伤风者以一二叶煮酒服之,汗下如雨,即愈。有皆治藤,蔓延墙壁野树间,长丈余,叶似泥藤。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煮服。有买麻藤,其茎多水,渴者断而饮之,满腹已,余水尚淋漓半日。可解蛇毒,干之亦然。性柔易治,以制履,坚韧如麻,故名,言买藤得麻也。藤名而麻实,人争买取。又以他藤多而贱,听人自取,是藤适中颇贵,必须买之,而其子味微苦可食,因曰买子也。有青藤,仔叶长三四寸,多芒刺。茎大如指而坚韧,人日用之,比北地之用柳条。花名假素馨,煎汤以洗疮疥甚良。有忍冬藤,名左纽。有曲藤。琼州酒无曲櫱,似此藤叶辛香,杂米粉为饼以酿,亦曰酒藤。有曰金藤,以为箸,遇毒,则烟气迸出。此皆药之藤也。其为器物者,曰白藤。子斑驳可为素珠,出文昌山中。曰五色藤。以红者为簟,曰桃笙,色如天桃,甚莹滑。白者名琼枝,以红紫间之,为席为盘及屏风、盔甲、马鞭之属,其用甚奢。其可以为屋桁桷者曰泥藤,可以驾牛其大如筀竹者曰苦藤,稍小而性柔可为牛绳船缆曰括藤,以磨砺器物能发光腻曰湿皮藤。其叶饶有芒刺曰剉叶,可为香者曰鸡香藤。坚而酷烈,能辟水雾之气,山中多用之。大抵岭南藤类不一,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五。芊汾水之肆,衣食于藤,盖多于果布也。
《南越笔记》由李调元撰写,十六卷,依事类分卷。首记民俗,所录优美民歌,多为好诗。全书时有粤方言词语,首卷专条尤为丰富。方言字及至今字书失收字不少。二、三卷记山川,特详水系、地貌。述山脉时附考证。文字清丽,可作山水游记读。博物、工艺比重大,记岭南珍禽异兽鳞介昆虫甚多,颇从经济资源角度着眼。又间附工艺流程、有关谣谚。近世西欧物质文明东渐足迹,亦有反映。卷七记少数民族,提供了民俗、民族、宗教、社会、史学诸学术领域大量重要史料。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