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之书籍
在21世纪这样一个技术至上(尤其是人工智能及信息处理能力不断飞跃、人脑互通可期)的时代,回头去找寻传统文化,是否还有意义?毕竟我们现代社会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做人准则和人生信条已然和传统社会相去甚远(当下不断提倡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是给新的名号包裹上旧的外衣,以减少宣传的压力而已)。即使对过去一无所知,也不妨碍我们活得开心愉悦,又何必劳心劳神去翻开几千几百年前的古书?更何况,对于很多觉得《红楼梦》都是文言文而难以下咽的人来说,读那些佶屈聱牙的文章,恐怕最大的效果只是催眠罢了。
可惜人就是这样奇怪又矛盾,明知道人不是因为意义而存在,却又喜欢去做些找寻意义的事情: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寻根。那些在我们之前生活过的人,是如何处理人生难题的?当处在社会变化时期,他们又是如何选择的?诸如此类。所以,如果我们对于生活中有什么难解的形而上问题,说不准就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答案,即使没找到,至少也可以体会到做一次堂吉诃德的乐趣吧。
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有很多种,古籍、石刻、简牍、绘画、古建筑、雕塑等等。其中古籍应该是最容易入手的一种。中国古籍主要由经、史、子、集、类书、丛书以及释道书等构成(其中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其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完备举世罕见。了解这些古籍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框架,熟悉它的目录和提要,这样才能知道哪些基本思想是由哪些书籍所承载,又是在何时分化为各种流派。
但是这个工作其实不用我们去做,因为我们的祖辈就异常注重对他们所在时代之书籍进行整理,编成目录,即《艺文志》或《经籍志》。现存最早最重要的就是《汉书·艺文志》,它是“我们奠定古籍目录学的基础,是建立中国古代典籍基本构成的知识架构的必经途径,每个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都应当熟悉”(参见荣新江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它分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是我们系统了解先秦学术思想的基础。类似而言,如果要了解古代某一时期的书籍情况,就可以去查阅《艺文志》或者《经籍志》,诸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
在类目框架基础上,再去挑选出核心的书籍。虽然这些书看上去不可胜数,但是历史学家夏曾佑曾经教育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书都读完了“,可见得只要定位到有限的几本书,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根部所在。按照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的看法,“就书籍而言,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我们可以挑选出以下的书目,作为我们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根目录(主要是文史哲)。
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之起源书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起源追溯是单线,西方文化则是双轴。
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是清晰的,这得益于我们遵从的敬天法祖及“文史立国“的传统(至少从周克商,人文文化战胜巫鬼文化之后就是如此)。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天地社会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各个身份的人应该如何去行动。因而也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规范文化“。从书籍的角度来看,就是那些,中国从汉代以来,小孩子上学就开始学习背诵的书,承载着文化的根。这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是后来的诸多典籍乃至小说诗词戏曲的基础。这些必读书的作者读的书我们不知道,所以他们写的书才被称之为起源:《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西方的传统则是两个来源,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一个是基督教。前者是人性的解放,后者是人性的救赎。在对人的内心本质和宗教文化上,西方讨论得似乎更加成熟。在不到一百年之前,欧美国家人人会读的书就是《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没有《圣经》的知识,很难去理解西方公元之后的书,即使是古希腊和罗马的书,大概也都要在《圣经》的对照之下才比较容易明白。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表征则是神话故事和哲学,可以看看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神话》,该书描写的是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的神话故事。
中西方之哲学(思想)
哲学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词汇,中国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系统,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很有大的争论。20世纪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席卷之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曾经就文化方面做出了回应,“中国哲学”的研究就是主题之一。关于这种回应,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西方哲学为基准,将中国哲学思想与之对齐,代表学者是谢无量、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学者写成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是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但是这本书因为一些不足之处受到了胡适的批评,后来胡适又写了一本——或者是称之为半本——《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这本书同样争议极大)。另一派则坚持“中西学术,各有系统”,不应该“强为比附”,以免“转失本真”。代表人物是陆懋德(著有《周秦哲学史》以反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钟泰、陈汉章(冯友兰的老师)。要在这两派中选择两本书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入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和钟泰《中国哲学史》是比较好的著作,同时也可以比较二者之差异。在读完之后,就可以挑选一部分古人的原著开始阅读:两汉儒学之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玄学之王弼、阮籍、嵇康,唐朝之韩愈、柳宗元,宋儒之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明代心学之王阳明等。
西方哲学可以说是万学之母,是无用之大用。西方哲学虽然体系庞大,名家众多,但是在古希腊的高尔吉亚和柏拉图那里其实就已经可以看见核心了。高尔吉亚在《论自然与不存在》中提出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对应本体论;2.有某物存在,也无法知道——对应认识论和逻辑学;3.即使知道,也无法表达——对应语言学。而柏拉图提出的“美、智、善“三位一体则对应伦理学和美学。这些内容在2000多年的哲学体系中不断被论证和延伸。那么,按照金克木先生的建议,读西方哲学,少不了的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这些大家的书必须要读一些,才能说是了解了西方哲学。大家可以基于邓晓芒先生编写的《西方哲学史》了解和挑选书籍。
中西方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而且文学史学哲学相互交融,史学得文学之韵,所以被赞曰“无韵之离骚“。文史哲在先秦两汉时候是不分的,第一次对文学和非文学做出区分和梳理的书就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它也是古代文学教科书,基于此金克木先生才说”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代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结合陈文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去选读名家名篇。
西方文学按照徐葆耕教授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的介绍,可以分为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古希腊、罗马神话艺术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及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这其中有四座里程碑式的著作:“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悲剧集以及歌德的《浮士德》。除此以外还需要阅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列夫托尔斯泰《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海明威《荒原》。对于这些常识性文学,是一定要读原著的,绝对不要满足于故事提要和评论。
中西方之史学
中西方的历史学著作更是浩如烟海,如果一定要选出来几本作为了解中西方古代历史入门书的话,《史记》、《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大概是要看一看。西方学者的书推荐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释道书
佛学和道学在中国也源流深远,一个是外来文化后“中国之”,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汇总(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佛学文化的研究就语言文字划分而言,分为印度文佛学、藏文佛学和汉文佛学,就书籍内容则可以分为“经”、“律”、“论”、“咒”等。其中,经书是为宣传和推广用的“对外读物“。一般汉文佛学主要在学习经书,按照金克木先生的建议,核心是如下六本:《妙法莲华经》(中心思想主要是说信仰问题)、《华严经》(主要说修行)、《楞伽经》(解析教理)、《金刚经》(开悟)、《心经》(咒语,神秘主义)、《维摩诘经》(说理)。
了解中国的道教建议先了解道教发展的历史,建议阅读李申先生《道教简史》,然后再去看道教的几部主要经典:《道德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通玄真经》(文子)、《冲虚真经》(列子)、《太平经》。
东方朔第一次上书汉武帝时曾说过“三冬文史足用“的话,如果他不是在自我吹嘘,那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西汉时候书籍还不是那么多,而”治世之学“的书也就是那几本,所以他才敢这样说。今天的知识之丰富,书籍之广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历史,读完上面所介绍的书,大家应该也可以做到“文史足用”了。只不过究竟需要多少个“三冬”,就要看个人之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