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知?什么是无为?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三章,是后人对老子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和这一章中“无知”和“无为”的提出有关。

常使民无知无欲”,有的人评论为老子这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愚民政策”。

无为”,则让人认为老子思想消极,且认为是老子本人怀才不遇,所以才提出“无为”的不积极进取的思想主张。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无知”,什么是“无为”?为什么老子会提出“无知”和“无为”的主张?

《YTL人生系列汇报》的第四篇,也就是《人生需要亲手点燃自己的心灯》,可作为今天内容的辅助阅读内容。

一、

第三章
不尚贤1,使民不争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其志5,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无为8,则无不治。
注释
尚贤:标榜贤明。
不争:指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可欲:多欲之意。
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
弱:与虚一样,是老学特有用词,是正面和肯定的意义,指心志的坚韧。
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做,即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译文
不标榜贤明,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盗心;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赏析与点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与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后人常以此误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老子深感人民攻心斗智、机诈相见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此提倡为政者一方面要保障人们的安饱,另一方面也要消解巧伪的心智(“无知”)、消除贪欲的扩张(“无欲”),期望统治者培养笃实的政风,引导人们恢复真朴(“愚”)。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二、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说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几句话引起了人们的许多争论。有人认为“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那么,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吗?这几句话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又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分别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就是那个名。你说要考进士才能够当官,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要有才德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表面上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表面上公正无私,私底下却自私自利。所以老子一针见血指出,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人,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无才无德,却装得有才有德的人,使得整个社会都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这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功名,为了考名校,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甚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达没达到目的的都开始骂,造成很多无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生活不正常。老子这句话,要好好去思考。“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否则大家就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之所以有小偷、有强盗,就是因为你家有奇珍异宝,他们才会动你的脑筋。可是,为什么一块石头会变成艺术品,一件古董会有天价呢?就是因为有人贵难得之货。看到某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就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本来没有什么的,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然后大家不顾一切去抢夺。拿不到的,干脆变成盗贼去抢。就算没有行动,最起码也产生一种叫作抢、偷的不正常的心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见”要念xian。人只要表现出自己喜欢什么,很多人就会屈从。比如一家公司,为什么突然间干部通通去打高尔夫球了?就是因为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去钓鱼了?就是因为总经理喜欢钓鱼。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自己喜欢什么,大家都乱掉了。

什么叫作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老子没有反对人有欲望,老子自己没有欲望吗?我都不相信。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本身的需要,这不叫欲。除此之外的才叫欲。

老子举了以上三句话,告诉我们社会的乱源就是崇尚贤名,即“名”;就是贵难得之货,即“利”;就是把你自己基本需要之外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即“欲”。

名、利、欲,是社会的乱源。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这些东西就客观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应该如何进行治理呢?

那么,圣人要怎么样来治理这个社会呢?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要把心里头那种贪念虚掉,甚至不要有。但是现在人很可怜,比如在家里面,小孩子根本没有贪念,可是大人处处教他贪念:他的玩具比你的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个新的玩具,你想不想要?所有的小孩的贪念,都是被大人给引出来以后,害他一辈子痛苦。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所有欲望,都是从心里头产生的,所有的知识都摆在心里头,然后你才知道这个、知道那个。其实,你知道怎么样做炸药,知道怎么样上网去买毒药,可是知道这些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拿来教小孩,岂不是祸害无穷?

“实其腹”跟“虚其心”,刚好是相对待的。你要让他的肚子填得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去疏导、去减少他的贪念。我们从现实层面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反而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温饱就感谢天地了。可是有了钱以后,就开始不虚心了,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神气得很。所以“虚其心”“实其腹”,这里面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我们还需要配合《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

政府要让老百姓温饱,我们今天叫作小康,然后还要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规定。政府要教化百姓让他们把那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的心理慢慢虚掉。

今天大家都在说很多人“为富不仁”,为什么“为富会不仁”呢?这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不仁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叫我们不要有钱,这是不对的。因为富没有关系,但是不能不仁。为富不仁为什么可怕?因为它会扰乱人心,败坏风气。很多人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都会说你这样子伤天理,因为所有人看到你,就觉得自己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抢劫你,说不定哪一天还想杀你。就算这些都没有,他也会羡慕你,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这样对谁都不好。

《道德经》所说的“圣人之治”,在“虚其心,实其腹”之后,接着说:“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不是愚民政策呢?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立大志”,可是老子却说要“弱其志”,这是为什么呢?

“弱其志,强其骨。”“强其骨”比较容易,就是叫他强健自己的体魄,多劳动、多保健,少动歪脑筋。但是,我们今天都鼓励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等等,这就变成了争强好胜,整个和谐社会都被破坏掉了。你为啥鼓励自己的孩子考第一名呢?不过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这是爱他还是害他?

接下来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误解,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不是愚民政策吗?当然不是。民智未开的时候,偶尔愚愚民还可能;民智已开以后,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谭,根本做不到。所以不要用这种心智去看《道德经》,就算你认为老子不很聪明,他也不会那么笨,搞什么愚民政策。

那么,老子为什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无欲”,就是不要有贪念。我们已经讲过了,尤其是对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不能说什么都要满足。没有办法,小孩要;没有办法,隔壁有……这样算什么父母?人家都起洋楼,我们也要起洋楼,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无知无欲”,意思就是说,人要过正常的生活,不要跟人家比,再说跟人家比干什么?一定要想办法整人家,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是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的事情。

接下来,老子讲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乱为,整句的意思是说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我们现在鼓励大家要有聪明才智,要创造,要有作为,甚至还要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全都错了,还搞得全社会过度生产、过度消费,不但民不聊生,连官也不聊生。因此,这个“不敢为”,将来也是个重点。现在很多人都是不敢为,其实这才是高明的。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你不称自己能干,不表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不表示自己很崇尚贤能,很会用人,这就是无为。你有判断力,知道这个货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而且有什么欲望就显示出来,让大家来满足你,这些都是乱源,若能消减掉,你就无不治,就算不去管什么,也能管得好好的。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三、行
1、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