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寻影

枣树寻影

去年秋,读高中的儿子写了一篇反映儿时老家生活的作文《枣树》,并被老师推荐刊登在某报副刊上。我很想一睹儿子的“大作”,至今也没如愿。之所以这么“好奇”,主要是想看看儿子笔下老家院中的枣树,与我心目中的那棵“枣树”有什么不同;抑或说,那棵历尽沧桑的枣树,在我们这两代人的意识空间里究竟留下如何不同的影子。
  老家院中的那棵枣树,径粗大约20公分,树身是弯的,在一米多高的地方水平伸长,树皮黝黑苍皱,枝干曲折错落,叶子浓绿茂密。枣树植于东屋窗前,再东一堵土墙,半截苔绿;西有三株洋槐,常有鹊驻;院前一片苇塘,多见水鸟飞落;四月萌芽撮撮,点缀庭院春色;六月叶底黄花,播出许多清香;秋后枣红,如颗颗玛瑙;腊月雪挂,兆示一个丰年又来。猜想儿子的孩提,那树大概无非是玩耍时胯下的“独角兽”,游戏时掩身的“无影墙”;自己做孩子王,把它当成花果树,别人做孩子王,把它当成贡品的来源……而在我,就远没有那么多的雅兴和浪漫,只是看着它年复一年地长高、长大、变弯,年复一年地发芽、开花、结枣,年复一年地守着那老院子、旧房子和一天三次的灶烟……
  那树是20世纪40年代末二哥在自家“祖田”挪来的,我一记事,它基本就是后来这个样子,只是矮一些,细一些,枝杈也没有后来这么多。我朦胧的记忆,开始于“大食堂”的尾巴。全家九口人,兄妹七个我最小,父亲和三个哥哥不在家。记得为了不至“插白旗”,要强的母亲拖着小脚、带着胃病到“大社”干活,在家总是两头不见太阳。我被整天整天地锁在院子里,伴着我的,除了阵阵“总路线、大跃进、三面红旗万万岁”的号子,唯一就是院中的那棵枣树,印象中它的影子走得特别慢。为等母亲回家,我每天不知多少次登着缸茬儿爬上树,隔着墙头往远处看,一次次的希望总是变成失望,直到漆黑,母亲才拖着满身的疲惫一歪一歪地朝家门走来。我最害怕的,是傍黑雷雨快来的时候:天阴得沉沉的,燕子在“门上亮”低吟着钻出钻进,蚂螂和蝙蝠满院乱飞,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地响,有时还听到房檐瓦、土墙皮脱落的声音。特别是一个闷雷传来,象似要摧毁整个世界:我害怕极了,赶紧象抓“救命草”,把那棵树抱得紧紧的。
  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和五个哥哥先后出去闯关东,家里只剩母亲、姐姐和我。记得母亲和姐姐在干活收工时,总是拣回几片干白菜帮、胡萝卜顶之类的东西挂在树上,切的山药片、萝卜条也挂在树上,把树枝压得弯弯的,日后就用这些东西蒸窝窝、包团子、煮菜饭。最困难的时期,国家“救济”少得可怜,当母亲用镐头把东房屋最后一块墙跟砖刨出来卖掉后,就只能到荒野、河边剜野菜、捋草籽、扒树皮聊以充饥。地步如此,那院中枣树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大枣早早地先被吃掉,然后是小的,然后是落地的,然后是叶子……
  六三年以后,饥饿作为人们的最大威胁已经过去,我也开始会做一些事了——当然在清凉江,最先会和最拿手的还是逮鱼:扎猛子摸,下流网卡、用抬网抬什么都会。这期间有一件事影响至今:六一年枣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曾“克隆”出一棵小枣树,到六四年已长得亭亭玉立了。当时我家买不起渔具,就用那棵小枣树与苇塘对面的“二葛芽儿”换了一挂小抬网,这给我当时的“渔猎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二葛芽儿”把换去的小树栽在屋后,说也怪,长大后竟酷似我家的大树:树身一样的弯曲,粗细大小也差不多,主要枝干也有很多相似。几十年中,两棵枣树隔池相望,餐风宿露,无怨无悔地为各自家庭付出了很多,承受了很多。以树为媒,我们这两家人也成了“世交”,多少年来,不仅保持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平常日子也互有照应。
  七十年代前期,全国“农业学大寨”使黑龙港流域多数地方的粮食上了“纲要”,“吃”已不是主要问题,只是缺钱。那几年,作为家庭的一个经济来源,到枣红季节,母亲总是每逢集日就拎着篮子去卖枣,两毛一斤,总共可卖50多斤,十多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整劳力二、三个月的工值)。这些钱,除留部分做我的学杂开销,其他的多用以秤盐、打油、买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后来随着我下学务农和村办副业的上马,这种窘况就再也没有了;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大包干”,我也参加了工作,并娶妻生子,一个殷实的家庭格局伴着那棵枣树的影子就逐步形成了……
  90年,我们几口妻小都进了城,母亲没来,说离不了那个各处都熟的旧地方,更舍不下院中那棵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弯枣树。是的,那院中的枣树,是母亲多半生饱尝世事艰辛、拉扯儿女成家立业的见证,是全家人伴忧伴患、步履蹒跚走到今天过上幸福生活的见证,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摆脱贫穷落后、步入富裕文明的见证,这不能不给母亲带来太多的依恋和寄托……我深深地理解母亲,一如理解那棵将其全部融于全家的院中枣树!
  这几年,虽然家里不愁吃喝、穿用,但母亲对那树和树上的枣看得还是那么珍重:浇水、埋肥、精心看护自不用说,每当枣要红的时候,母亲就带上老花镜,用摘钩慢挑细拣、一个一个地往下摘。摘下之后,先涮制两暖瓶胆酒枣,再蒸熟一些尝鲜、吃稀罕,其他的晒干后,或留用蒸粘糕、沏枣水,或装包寄往远方的儿孙,或送给当家的晚辈和周围的孩子们吃……

(0)

相关推荐

  • 俗语“院中有五树,子孙一直富”,指的哪些树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明的中国人发明创造了种种俗语,用以总结经验,传授后人,给后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在众多俗语中,有这么一句"院中有五树,子孙一直富",什么意 ...

  • 王俊喜:红枣树

    红枣树 作者:王俊喜 家乡那棵红枣树 伴着我曾住过的老屋 有过多少童年的往事 记着我曾走过的路 -- 这甜美的歌声,把我带进那似梦的儿时. 那时我家老屋的窗下有一棵铃枣树,我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长出来的 ...

  • 文友主页丨骏捷:对枣树的愧疚

    看到街上卖枣,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枣树-- 老家有一棵枣树,有水桶粗,不知道长了多少年了,树荫遮住了大半个院子. 从我记事起,它就高高地耸立在院中.树上结的枣大如核桃,味道也很好,酸酸甜甜的. 我小时 ...

  • “院中有五树,子孙一直富”

    民间俗语"院中有五树,子孙一直富",说的是什么树?有何依据? 荔枝椒麻鸡     2021-06-15 00:13前言:大自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从小的时候开 ...

  • 俗语:“院中栽五树,子孙辈辈富”,分别指哪五种树,你家有么?

    在农村,人们为了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都会在院子中栽一些有寓意的树木,这些树不仅枝梢要矮,叶子还要繁茂,如果是能结果的就更好,那么是所有的树都能在院子里栽么?这个显然不是,有些树因为树干高大,根系发达, ...

  • 难忘老家那片枣林

    今年的枣儿又该熟了."七月十五枣红足,八月十五枣上屋."这句谚语一代代延续到今天,确有它的道理.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左右,老家的枣儿都开始从下面发红,也预示着从现在开始,枣儿可以吃了 ...

  • 散文天地 | 高巧燕:院中绿树说流年

    2017年还剩121天,你还没有关注我? 院 中 绿 树 说 流 年 文 | 高巧燕 几年前,先生从省城退役回到老家,在自家的院子里先后种下了一株枣树,一株丹桂和数棵香椿树.丹桂金秋飘香,花香甜美怡人 ...

  • 李中军 | 冬枣树

    老家宅院堂屋前有棵歪脖子枣树,每年秋季都硕果累累,枝头上颗颗枣果,透着成熟的红光,仿佛刚过门的小媳妇,红着脸羞涩地低着头,让人看了,垂涎欲滴.枣果结的大而稠密,几乎要压断每个枝条,微风吹过,透出阵阵果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阜成门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阜成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元始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黄花城长城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黄花城长城,北齐开建土长城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万寿寺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万寿寺位于海淀西北,始建于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药王庙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药王庙,明清时期北京城有几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正乙祠戏楼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正乙祠戏楼位于宣武西河沿大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云居寺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云居寺位于房山水头村,始建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雪池胡同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雪池胡同位于景山至北海之间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西山八大处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西山八大处建于隋唐至明清时 ...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之正阳门

    [中网资讯]仲泊游以水墨语言追忆北京旧迹,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画家以点滴往事写意晚清民初的过往人物及老北京风景片段,去唤起人们对北京悠悠岁月的回味. 正阳门又称前门,明开建,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