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的来龙去脉|
“她”字的来龙去脉
“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对于“她”的历史却并不一定都了解。“她”的广泛使用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算起来也还不到百年的时间。
一、外语翻译时产生的困惑
1822年,第一个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提到无法用现成的中文准确对译“she”的问题。他用英语解释“she”说: “女性指示代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英文中的he、she或it,在汉语里都用'他’来表示。谈到曾经提及某妇女时,称之为'该妇’。他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 “他女”和“他物”,译his、her、its则分别为“他男的”、“他女的”和“该物的”。
1878年,郭赞生(广州人,学究中西,笔参造化,肄业于英书院者有年,授职于粤海关者有年)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时,明确译he为“他”,译she为“伊”,译it为“彼”;译“his、her、its”为“他的、伊的、彼的”。率先在汉语中,将本无性别区分功能的某些字词作了性别区分。
二、从“他女”“伊”到“她”
回首历史,最早讨论提出使用“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是刘半农、周作人。
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译作《改革》一文的说明文字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区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与'彼’对应,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什么了。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办法,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才好”。
在1918年8月以后几期的《新青年》杂志上,凡翻译涉及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周作人都是使用“他女”。当年叶圣陶就曾一度是“他女”的热心实践者。
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钱玄同和周作人首次就此问题进行公开对谈的《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一文。在该文中,钱玄同提出了译“she”字的三种办法:一是像周作人仿日本译“彼女”那样,将其译成“他女”二字,留下“他”字作男性第三人称代名词;二是照刘半农的意思,造一个新字。不过他却认为刘半农所造的“她”字“不甚好”,进而又提出了造一个“𡛥”字的新设想。后来周作人回复中又说:“他”读作 ta,“𡛥”读作to,也是一种方法。我又想到古文中有一个'伊’字,……将这“伊”字定作第三身女性代名词,既不必叫印刷局新铸,音与“他”字又有分别,似乎一举两得。
用“伊”字来对译西方第三人称单数词的做法,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前面提及的郭赞生的《文法初阶》。较多地开始将“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来从事翻译和写作,则大体与“她”字同时。此后,许多人开始陆续将“伊”字和“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了。周氏兄弟、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人,则较早地使用“伊”字进行写作。康白情、俞平伯、王统照、田汉等人则是自觉书写“她”字最早期的代表人物。
1920年4月3日,《新人》月刊创刊号上登出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一文,态度鲜明、指名道姓地追讨“她”字的“始作俑者”,明确地反对使用该字,主张立刻加以废弃,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导致“她”“伊”二字的较量,甚至一度使用“伊”的风头还超过“她”字。
大约到1924年前后,社会上对“她”的认同明显增强了。1923年底,中华书局出版大众用的《国语普通词典》,其中的“女”部,也收录了“她”字。该词条写道“她:他,指女人用的”、“她们:'她’的复数”。而且在“伊”字词条中,竟使用“她”字来解释“伊”。至1930年以后,报刊杂志上“她”字才得以普遍使用。
三、“她”字古已有之
至今书刊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她”是刘半农造的新字。这是不对的,因为“她”字在多种古文字典籍中就有。在宋代编篡的《类篇》中有较详尽的解释:“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或曰她、媎、姐。又子野切弥,羌族名。又臻鱼切…”。在当年的争论中,反对者还以此作为反对的理由之一:中国古文中本有“她”字,“她字《玉篇》古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六书故》:姐,古文,或从也声,作她。或从者声,作媎”。并明确表示其之所以要指出“她”字的这一来历,不是笼统反对“古字今用”,而是意在证明:“'她’字不是刘半农自己造的,是从千年古墓里头掘出来的”。认为“她”字在古文里既已有固定的意义,就不便用作新的意思。实际上,刘半农在推出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时,并不知道古字中有“她”。后来也承认“要是这个符号是从前没有的,就算我们造的;要是以前有的,现在却不甚习用,就算我们借的”。因此,我们不可随便地说“她”字是刘半农新造的字。但刘半农等人在新时代里给予“她”字全新的含义并加以推广应用,赋于其新的生命,在文字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意义重大,功不可没。从这一点也可以说,使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是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
但是“她”的读音与“他”相同,在行文中没有问题,但在口语中与“他”不好区分,因此也并不完美,还是有些小小遗憾。
四、小插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还于1921年9月4日写了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后由赵元任谱曲,成为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新潮歌曲。有人认为这是在诗歌中第一次使用“她”字,开创了“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新纪元。这是不确切的,虽然刘半农首先提出并倡导使用“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在这首诗之前就已经有些作者在多首诗作中使用了“她”字。
关于这首歌,当时《南方日报》还报道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个喜爱这首歌曲的青年竟然猜想作者肯定是位少年英俊的才子,很想一睹风采,便到处打听寻找,终于找到刘半农的好友赵元任家,恰好刘半农在赵家喝茶聊天。赵元任夫妇就向这位青年介绍说:“这位就是歌词作者刘半农先生。”青年看了刘半农一眼,大出意外地惊呼:“原来是个老头啊!”惹得满座大笑。后来刘半农为此还风趣地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
注:文中无法显示的字为
参引文献
黄兴涛 《“她”字的文化史》
司马光(宋)等 《类篇》
附:《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