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父亲的军人情结
”八一“建军节,向中国军人致敬!
有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 有一种日子,叫与星相守; 有一种情愫,叫思家念亲; 有一种节日, 叫八一建军节! |
生活、苦难、孤独、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无名英雄,有时比显赫的英雄更伟大(雨果语)。曾为军人的父亲也是这样的无名英雄。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半分财富遗产。整理他的遗物中,从他的皮夹中找到了一本笔记本、几枚部队的军功章及证书,这些应该是他遗留下来最为珍贵的物品。我留下了与父亲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笔记本作为纪念。
这是一本精装的本子,厚厚的,红色的硬皮,随着岁月的流逝,笔记本原来红色的封皮早已磨得泛了白,粉红色的缎带系成的蝴蝶结已经磨损地看不出模样,但本子的质地依然良好。
翻开封面,悠悠的墨香,淡淡的字迹,略略浏览,我不禁泪眼模糊,我再次感受着父亲留给我们的回忆。
笔记本从1954年开始记录,距现在已有60多个年头了,但字迹依然清晰。内容重点是父亲从1948年参军到196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一段经历等。这里面有父亲为了争取进步写的思想汇报;有父亲作为突击队长发动部队官兵在西康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情景;有因战争负伤养伤期间的郁闷和无奈等。从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孩子,在部队这座大熔炉的历练中,成长、进步的励志故事,父亲的军人情结由此跃然纸上。
在他的个人自传中,父亲这样写到:1936年,因家庭条件不好,缺少劳动力,9岁的父亲一面在村中读书,一面帮爷爷种地;1938年日寇侵华、学校停学,家乡沦为游击区后,看到日寇在家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心中逐渐萌发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心中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在别人的鼓励下,父亲准备到边区去参加抗日救国工作,但在爷爷奶奶胆小怕事、不愿儿子远离家乡的思想支配下,父亲被爷爷介绍到本家的一布店当学徒工,直到1948年1月,父亲被晋绥军强征入伍当了常备军驻扎在盂县。这样的旧军队中,父亲看到的是军官蛮横无理、到处恶打欺压百姓,上级任意打骂下级,旧社会压迫剥削、不平等的现象,在父亲心中产生了仇恨的种子。1948年4月,盂县解放,父亲参加解放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父亲认识社会走向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之后,父亲先后参加了解放太原的秋村战斗、淖马战斗,在东北驻扎2个年头,1951年3月,赴西昌地区剿匪任务结束后,父亲奉命出征华山,参加抗美援朝。此时,经过了3年多的战争历练,24岁的父亲开始担任连队的政治指导员。
有关他部队生涯最为辉煌的几次战斗中,却在笔记本上寥寥数语,记载很少,只是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着哪年被授予团特等功、哪年被授予师一等功,嘉奖……
本上记录更多的是父亲个人的思想状况汇报及学习心得体会。
“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下,经过解放西北、西南、抗美援朝等比较艰苦的战斗锻炼、考验,自己在逐渐地成熟,包括工作方法、思想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程度等都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适应了部队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自己在思想上、在工作方法上仍有不足,需加强学习,联系实际,改造思想更好地服务部队工作。”
1952年3月于北京
像这类思想汇报占到了整个笔记篇幅的60%以上。看着那些流畅的文字,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文化的父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已相当不容易,但父亲可能永远不满足现状,学习、读书是他工作之余做的最多的事情。从连队政治指导员,团政治部政治助理员、工程兵政治部少校军官,十余年部队经历,长期从事着政治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父亲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调研队伍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知道那个时候,官兵的素质参差不齐,期间,父亲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清楚。事实证明,真诚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
“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明显的成绩,也许你现在成绩一般,但是只要你努力去做,真心去付出,滴水汇成江河,成功离你也就仅一步之遥了!”这是在1954年4月父亲记的一段话,也是他笔记本上屈指可数的一段励志语。
“长期在医院休养接受治疗,没有工作可做,思想苦闷、难受。国家各项事业都在大跃进,同志们都以百倍的干劲,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自己却在医院治疗,多么不甘心哪,我恳求首长给我调到一个适当的工作岗位,自己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接受治疗,望予解决为盼。”
这是父亲在北京接受耳伤治疗,给部队首长写的一封请示书。字里行间,表达着自己对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迫切心情。可是,父亲也清楚,伤情一直没有得到恢复、没有好转,又何谈去工作呢?
1952年春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在工程兵第九团一营任副营。担负着维护驻地飞机场安全、保障飞机顺利起飞降落的任务。一次,敌机向机场跑道扔了几颗定时炸弹。团首长命令父亲必须在半小时内排除完毕。临危受命,父亲带了一个加强班迅速投入战斗,在排到最后一颗时,炸弹突然在父亲身边爆炸,父亲顿时人事不醒,后被战友们从死神中抢了回来。父亲完成了团首长交办的任务,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双耳受损严重,虽经多方治疗,效果一直不好,这也为他以后的部队工作埋下了伏笔。
双耳失聪对父亲的打击是巨大的。1963年底,父亲36岁,正是他在部队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他不得不提出转业申请,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纠结和痛苦,对军营又有多么不舍,那段时光,失望和迷惘一定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生命中有过当兵的历史知足了,转业以后,从普通老百姓做起,从头再来!”看着坚强的父亲在笔记本上写的这句话,一直温暖、感动着我。
1964年3月,父亲以工程兵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少校身份转业到地方。从此,结束了他16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该同志有着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和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怕困难、敢于负责,不怕麻烦,埋头苦干,积极钻研业务,综合能力强,是一名值得信赖的好干部。”
1963年12月于北京
这是他所在的部队工程兵群众工作部政治部党委会最后给出的个人鉴定,也被父亲摘录到笔记本上。
其实,这段表述也正是对父亲一生的综合评价和真实写照。勤劳朴实是他的品格,善良宽厚是他的胸怀,任劳任怨是他的常态,心怀家园是他的抱负……
虽然离开部队,不论是转业到地方工作,还是离休回到家里,但他在部队养成的艰苦朴素、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不改,力所能及地参加地方工作,为周围群众做好事,坚持读书看报。生命最后的日子,不向病痛低头,以惊人的毅力和病痛作斗争。2017年6月24日,父亲走完了他简单而普通的一生。
父亲留下的笔记本,他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等,就是我要继承的,同时他的军人情结,更是树立在我心里的一座丰碑。那就是一种精神,自立自强,永不言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是比金钱和物质更宝贵的遗产,将深深锲入到我的心灵中.......
在庆祝和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时候,我没有资格代他向军旗敬礼,为了他的军人情结,我写下这篇文章,权作对他无尽的怀念和不尽的哀思,以告慰他对人民军队的拳拳之心!
永远没有轻薄地表白,
却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
所有的,
如我一样的,
生活在安宁中的人们,
感谢如父亲一样——最伟大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