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历代本草汇言)

香薷(香、香菜、香茸、蜜蜂草)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以江西产 量大,品质优,商品习称“江香薷”。原植物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或栽培。一般土壤均可生长。味辛,性微温 。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临床一般生用,名称香薷。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食疗本草》:香葇(香薷)<温>

(一)又云香戎。去热风。生菜中食,不可多食。〔嘉〕

(二)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半升,止。〔嘉〕

(三)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嘉〕

《日华子本草》: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图经》:藿乱转筋者,单煮服之。

《本草衍义》:香薷

生山野,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两京作圃种,暑月亦作菜蔬,治霍乱不可阙也,用之无不效。叶如茵陈,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余如经。

《汤液本草》:<篇名>香薷内容:味辛,微温。

《本草》云∶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滇南本草》:香薷,味苦、辛,性温。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香薷(二钱) 扁豆(二钱炒) 神曲(二钱) 栀子(二钱炒) 赤茯苓(三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引用灯芯草煎服。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与水,而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云:大叶香薷 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本草蒙筌》:香薷

内容:香薷(音柔) 味辛,气微温,无毒。三伏堪为菜蔬,两京亦每栽种。入药拯病,随处可收。大叶者种优,陈年者效捷。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 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 胃。又有一种名石香薷,延生临水附崖,叶细辛香弥甚。今多采此,拯治亦佳。

《本草纲目》:主脚气寒热。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 , 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府也。若用香薷 之药,是重虚其表,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 暑伤元气,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 , 存乎其人而已。

《药鉴》:香薷

气微温,味辛,无毒。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肿,利小便甚捷,肺得之则化源清,何也?行热自下也。有拨浊回清之妙,去口臭,解烦热最佳,脾得之则郁火散,何也?降气不上也。惟其温也,似助火烁金,然辛重于温,故能益精治水,使火不得以烁金也。

《本草经疏》:香薷,丹溪谓其有金与水,然亦感夏秋之气以生者,故其味辛,其气微温而无毒。可升可降, 阳也。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 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孟诜谓其去热风,卒转 筋者,煮汁顿服半斤即止。为末,水调服止鼻衄。日华子谓其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汪颖谓其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嗽口,去臭气。简误:香薷性温,不宜热饮,故治乘凉饮冷,寒与暑气相搏激 , 是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 愈。若夫饮食不节,劳役斫丧之人,伤暑热而病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宜从东垣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桂苓甘露饮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然中热不吐泻者,宜人参白虎汤;吐泻 者,宜清暑益气汤、桂苓甘露饮。设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误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表无 所感,而中热为病,何假于此哉?误则损人表气。戒之!戒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无毒。主霍乱中 家脘绞痛,治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 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

《雷公炮制药性解》:香薷,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
按:香薷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著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而伤暑之证,从兹远矣。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江右梗石生者良。土香薷苗软,但能解暑,其他无效。

《本草乘雅半偈》:香薷

内容:(别录中品) 玄府毛孔,幽门浊道也。泣则势乱难支,弛则斫废无度。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在 肺者朝使之官,治节出焉。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核】曰∶生山野间,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中州人作圃种之,呼为香菜,用充蔬品。四月生苗,叶似茵陈,穗似荆芥,花似水苏,气味则迥别也。一种叶大茎方,似牡荆叶而尖小;一种叶最细,仅高数寸,叶似落帚,芬芳转胜,乃石香薷也。九月开花着穗时,采之弥 佳。去根,取茎叶曝干。修事各随方制,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仙桃矣。

【 】曰∶香臭也,薷柔也。亦工于区别解释也。以言其臭香,其质柔,其功力工于区 别解释也。世固熟知其功力工于治暑,第未暇诘其能治之因,所治之证,谨守水中顿冷冻饮料法,亦未暇诘其饮法之宜忌,失却香薷几多功绩矣。盖暑气流行曰暑淫,肺金受邪曰金郁;暑淫则胜己所胜之金,金郁则必待己所生之水,为母复所不胜之暑,暑自降心而退舍焉。然则香薷功力,既属解释肺金之助品,宜乎全具区别水大之体用者也。是故别水之体,区水之用,其功独着。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顾精气之不游不溢,水道之不通不调,亦令金受其郁,则郁金之因,不独暑气而已。香薷功力,亦不独仅逆暑气而已。即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游溢其精气,上输于肺,亦无繇通调其水道,下输于膀胱。香薷功力,又属精气之助品矣。经云∶金郁则泄之。疏云∶解表利小水也。顾玄府闭,则表气拒,幽门阖,则膀胱癃。亦令金受其郁,即开提玄府,启辟幽门,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开提其玄府,亦无繇启辟其幽门。香薷功力,又属玄府之助品矣。经云∶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顾营泣脉中,卫弛脉外,阳失卫固,阴亡起亟,亦令金受其郁。即整营于脉中,肃卫于脉外,固阳之守,起阴之使,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高源之藏真,营卫阴阳,亦无繇将行其形脏。香薷功力,又属藏真之助品矣。至于肺主气 ,气壅亦令金郁;肺窍鼻,鼻窒亦令金郁;肺为开,开折亦令金郁;肺司声,声嘶声喑,亦令金郁;肺通朝使,朝使废,亦令金郁;肺行呼吸,呼吸贲,呼吸弛,亦令金郁;肺华皮毛 ,毛落皮聚,亦令金郁。乃若悲伤肺,忧愁亦伤肺;魄失奠安亦伤肺,形寒饮冷亦伤肺,治节不出亦伤肺,与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均名之曰金郁。以及种种郁金之因,变生种种金郁之证。咸可稣之,稣之即所以泄之。经言金郁则泄之,泄之之义,又不独疏言解表利小水而已矣。别录主治霍乱。霍乱者,阴阳舛错,固属藏真失于将行,第水谷不泌,亦失于区别。率尔吐下,宁非土郁乎;土郁则夺之,香薷功力,又工于夺土之郁矣。即治五水暴聚成肿,固属精气失于游溢转输,第水以润为体,溉为用,聚则具体无用,宁非水郁乎。水郁则折之,香薷功力,原工于折水之郁。今更昭然显著矣。谛观致病霍乱五水之因,又宁独暑气为本,本风亦可,本寒亦可,本湿亦可,本虚亦可,本实亦可,本营卫不调亦可,本饮食失节亦可。香薷功力,不独仅逆暑气,亦昭然显著矣。简易方主四时伤寒不正之气,斯足征矣。即局方香薷饮,陈列因证,治暑月卧湿当风,生冷不禁,以致真邪相干,遂成吐逆, 或发热头痛体痛,或心腹痛,或转筋干呕,或四肢逆冷,烦闷欲死者,佐以扁豆、浓朴,锉 末作散,以酒以水,煮之成饮,更足征矣。设仅逆暑气,大明亦胡以主疗呕逆冷气,而反从 治其本寒,与标阴之因证者乎。濒湖有云∶夏月之用香薷,犹若冬月之用麻黄,又足征矣。肘后方治舌上出血如钻孔。圣惠方治鼻中衄血不止。外台秘要方治吐血如涌泉。永类钤方治 小儿发迟,发即血之余也。诵此四方,则知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之机彀矣。局方煎之 以酒以水,水中顿冷冻饮料,胡洽居土水熬作圆,深师方取汁炼膏,简易方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之。又宁独水中顿冷冻饮料,反佐以取之之一法乎。更观古人称香薷曰膳膏,则得之矣。赜偶有所得,不避讥嫌,推展如此。或借此寻求五郁之因证,比量药石之功力,不致为耳食所束缚,则草木疾疚之幸大矣。

《本草易读》:香薷

内容:勿犯辛,温,无毒。止吐泻之腹痛,散气水之肿满,解皮肤之风热,开心腹之凝结,除香港脚之寒热,疗霍乱之转筋。降气逆而平呕吐,去口臭而止鼻衄。为清暑之主剂,乃利湿之良药。在处有之,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朱震亨惟取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九月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佳,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

舌上出血有孔,水煎服。(验方第一。)

口臭,煎含。(第二。)

小儿发退,煎汁入猪脂,常涂之。(第三。)

白秃惨痛,上方用胡粉敷之。(第四。)

香薷饮香薷(一斤) 浓朴(半斤) 白扁豆(半斤)

为末,每冷服五钱。治一切伤暑,或吐痢,或发热头痛身痛,或心腹痛,或转筋,或干呕肢。(第一。)

香薷煎 香薷(十斤)

水熬去渣,再熬成膏,丸豆大,每十丸,以尿利为度。治水病洪肿。(第二。)

薷术丸薷叶(一斤)

水熬去渣,再熬成膏,入白术末七两,丸豆大,每十五丸。治通身水肿。(第三。)

《本草新编》:香薷,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脾、胃、心、肺四经。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如神,通小便,散水肿,去口臭,解热除烦,调中温胃,有彻上彻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但宜冷饮,而不可热饮,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气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气。冷饮,乃顺邪解暑;热饮,乃拒邪以格热。此又用香薷者所宜知也。或问香薷解暑,宜有暑气,尽可解之,何以有解有不解也?岂多用之故,抑热饮之故耶?夫香薷热饮、多用,固难见效,然又有冷饮、少用又不效者。盖香薷止能散暑气之邪,不能助正气之乏也。正气虚,而后暑邪中,祛暑不补正气,焉能效耶。故香薷饮,宜多加参、术为妙矣。
或疑香薷祛暑,必须补正气,然有补正气以祛暑,而暑邪愈炽者,岂香薷不可用乎?抑正气不可补乎?曰:补正祛邪,王道也;单祛邪不补正,霸道也。补正多于祛邪,王道之纯也;祛邪多于补正,霸道之谲也。补正不敢祛邪,学王道误者也;祛邪又敢于泻正,学霸道之忍者。以上六者,皆能去暑。今谓补正气以祛暑气,是王霸兼施之道也,焉有暑气之不解,反谓暑邪愈炽,疑于正气之不可补哉。香薷用于补正之中,正千古不易之论也。
或问香薷用于补正之中,毕竟宜多宜少?曰:香薷解暑,感暑症者,自宜以香薷为君,多用之。倘元气素虚,又宜以香薷为佐,以补气之药为君,倘元气大虚,又不可以香薷为臣,以香薷为使,少少入之。总在人临症善用之也。
或疑香薷解暑之外无他用,《本草》称其功用甚多,又可信之乎?此固不可尽信也。然暑症多端,凡与暑症同时病者,香薷但有以治之,乃又不可谓香薷于解暑外,竟无他用矣。

《本草备要》:香薷

宣,通,利湿,清暑。
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脚气口气(煎汤含敷)。单服治霍乱转筋(时珍曰∶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暑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症。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济之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误矣!李士材曰∶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其性温热,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者误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按洁古云∶中暑为阴症、为不足,中热为阳症、为有余。《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身寒,寒字,当热字看,伤寒必病热)。
陈者胜(宜冷冻,热服令人泻)。

《本经逢原》:香薷辛温,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世医治暑病,以 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气遏,遂病发热,恶寒头痛,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 , 宜用此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发热大渴,烦渴喘促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 清暑益气。如大热大渴,又宜人参白虎之类,以泻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泻脱元,四肢清冷,脉微欲脱者 , 又须大顺浆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饮,是重虚其表,顷刻脱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澄冷代茶。若元气虚人服之, 往往致病。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岂可漫用!《深师》香薷丸,治通身水肿,以香薷 熬膏,丸白术末,日三夜一服,米饮下之效。

《本草从新》:香薷

内容:宣通利湿、消暑退热。辛散皮肤之蒸热。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 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香港脚口气。(煎汤含漱。)单服治霍乱转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品。无表邪者戒之。(其性温热、阴暑宜用以温散、若阳暑、则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 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恶寒 、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 伤暑、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 、以泻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益之热矣。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是开门 揖盗也。)陈者良。宜冷服。(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热服作泻。小儿发迟、陈者二 两、水一盏、煎汁三分、入猪脂半两和涂、白秃惨痛、加胡粉和涂。)

《得配本草》:香薷

音柔
忌山白桃,并忌见火。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发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乱转筋,胸腹绞痛,呕逆泄泻,遍身水肿,脚气寒热,口中臭气。配厚朴,治阴暑。配白术,治水肿。
陈者良。宜冷饮,若热服令人吐泻。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夏日之香薷,如冬月之麻黄,散寒邪使阳气得升也。阳气为阴寒所遏,一切吐泻等症,从此蜂起,所谓阴暑也,香薷为宜。若暑热淫于五内,症必大热大渴,气喘汗泄,吐泻不止,元气消耗,所谓阳暑也,非白虎、清暑益气等汤不可。倘用香薷散其真气,助其燥热,未有不误者矣。

《本草求真》:香薷专入脾、胃、心。气味香窜,似属性温,并非沉寒。然香气既除,凉气即生,所以菀蒸 湿热,得此则上下通达,而无郁滞之患。搏结之阳邪,得此则烦热顿解,而无固结之弊矣。是以用为清热利水要 剂。然必审属阳脏,其症果属阳结,而无亏弱之症者,气亏血弱。用此差为得宜。若使禀赋素亏,饮食不节,其 症有似燥渴而见吐泻不止者,用此等于代茶,宁无误乎。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散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 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症,必用东垣清 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 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今人但知暑即是热,热即是暑,暑为阴症,热为阳症。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 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暑热混为一气,而不知暑属何形,热属何象;暑阴热阳。暑何因是而名,热何 因是而号;暑何因何体气而至,体阴召暑,热何因何体气而召,体阳召热。暑何用于香薷不宜,气虚伤暑,再加 香薷散气,是益虚矣。热何用于香薷则效。热因邪郁,散邪而热自除。

《神农本草经读》:香薷

气味辛、微温,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别录》)

《本经疏证》:霍乱系水之溃决,水肿系水之停涨,通塞迥殊,状候绝异,乃一物并可治之,则两病本有联 合之理。千金方以两病并隶于三焦,良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道不通,汪洋无制,若啮土而颓,则为 霍乱,若充廓而停,则为水肿,原理之常,无甚异也。特香薷一物能兼治二者,则应究其所以焉。经脉别论曰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 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似水道之行,行由脾肺膀胱,绝无与于三焦者,不知其游溢散精,通调下输,皆三焦 为之也。何以故?营卫生会篇曰,上停出于胃上口,并咽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还至阳明,是非其输脾之 道乎?又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是 非其归肺之道乎?又曰,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是非其下输膀胱之道乎?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 为常者,即五癃津液别篇所谓天暑衣厚为汗,天寒衣薄为溺与气是也,则三焦者讵非导水之江河耶?夫三焦属少 阳,少阳为相火,故其决啮为病,停蓄成灾。厥由有二,一者阴霪,一者暖涨,阴霪者火衰不能激水,暖涨者火 盛反致水溢。香薷则治暖涨者也,夫暖涨不似夏月之沟浍皆盈乎,而复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苟无日以暖之,风 以荡之,其为决啮匪难为停蓄则固然也。独香薷者,偏以四月感相火而生,历届湿土燥金以畅茂条达,至寒水得 令乃告成功,一似乎输脾归肺导入膀胱之旨,直截了当,不假炫饰,而其味辛气微温,即具天暑衣厚为汗天寒衣 薄为溺与气于其中,三焦运化既通,停蓄且不能,则又何从决啮耶?世人于香薷类以为发汗,或以为利水,究竟 问其于何发汗于何利水,则亦终是渺茫,知别录于霍乱证下下腹痛两字,即是利水之端,于水肿证上冠一散字 , 即是发汗之旨。试思仲景辨论霍乱最详,何以独无腹痛。外台秘要列水肿之用香薷者,曰水病洪肿气胀,曰风水 暴水气水,曰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则可知其浮于外而不得者,则能为之汗,阴于下而不行者,则能为之利。是 其治之,为行火土中化,乃目为夏月麻黄,夫麻黄虽能治水,然实行金水中化者,无从混称乱指也。

《本草便读》:香薷

内容:香薷解夏月之表邪。入肺疏寒能达外。味辛温而无毒。和脾利水可行经。(香薷辛温气香 。轻浮入肺。发表利水。辟口气。和中焦。为夏月解表之药。以长夏湿气蒸腾。用此芳香宣 上彻下。开鬼门。洁净府。两得其宜。若阴虚而感受暑热者。不宜服之。其形似茵陈。功用 亦相似。但性味各异。香薷长于解表。利水次之。茵陈反是。香薷温而茵陈寒耳。)

《本草撮要》:【香薷】

内容:味辛温。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功专散暑利湿。得浓朴治伤暑寒证。得白术治暑 湿水肿。单服治霍乱转筋。宜冷冻饮料。热则泻。

《本草害利》:香薷

〔害〕辛散,乃夏月解表之药。表无所感,而中热为病,何假于此。误则损人表气,故无表邪者戒之。其性温热,暑寒宜用,若暑热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有处高堂大厦,纳凉太过,饮冷太过,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恶寒,烦燥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斫丧之人,伤暑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症,宜从东垣清暑益气汤。不吐泻者,宜人参白虎,桂苓甘露饮之类,以泻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益其热矣。
〔利〕辛微温,入肺、胃二经。理暑气、霍乱、腹痛。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云云,则愈。若劳役受暑用之,则大误矣。

〔修治〕八、九月开花着穗时采得。去根留叶,锉,曝干,勿令犯火,陈久者佳。宜待冷服,如热服作泻。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

《本草分经》:辛,温。主肺解表,清暑利湿,散皮肤蒸热,解心腹凝结。阴暑用之,以发越阳气,阳暑忌 用。热服作泻。

《本草择要纲目》:香薷

【气味】 辛微温无毒。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

【主治】 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肺得之而清化行也。但饮食不节。劳役作苦之人。倘患伤暑。而致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须益元气以降火。不可概用以重虚其表。唯夏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患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 乱者。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俗人用代茶汤。谓能解暑。误之甚也。又其性温不可 热饮。反致吐逆

《玉湫药解》:香薷

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止呕断痢。

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庸工用之治暑病。

《饮片新参》:香薷

形色:色青黄,梗叶细。
性味:清香辛苦温。
功能:散暑风,化湿热,治呕泻霍乱,消水肿。
分量:六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或炒用。
禁忌:汗多内热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处处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之也。

《中药大辞典》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去根,留叶,细剉,曝干。勿令犯火。
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现代药理研究】

1.香薷有抗菌作用。香薷挥发油经试管内试验证明,香薷对各种球菌、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香薷有抗病毒作用。0.1 %挥发油悬液喷喉,能在 3 天内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胚接种)表明本品对流感 病毒有一定灭活能力。

3.石香薷挥发油有镇咳祛痰作用。

4.香薷有利尿作用。

5.香薷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

(0)

相关推荐

  •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香草.香葇.香菜.香茸.香绒.蜜蜂草. [来 源]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及石荠宁属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 ...

  • ​香薷

    ​香薷 歌诀: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译注:香薷味辛,性微温,有发汗祛暑,通利小便的作用.治夏天感受暑邪冷湿而引起的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小便赤涩和腹痛吐泻等症,也治因水湿停留而出现 ...

  • 药食同源3

    二十一.糯米 谷芒[主治]主黄疸.制成粉末和酒服用.煎成汁饮用,又可解虫毒. 糯米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主治]主温中,使人发热,大便干结.使人气血充足.通畅.有益气止泄的功能,把一碗糯米碾碎后 ...

  • 每天一味中草药 117:香薷,治疗伏天感冒的草药

    香薷,唇形科石荠苎属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入药,产于江西分宜县的最佳,称为江香薷.茎直立不高,四方带棱,中部以上分枝:叶子对生,叶片细长:小花唇形淡紫,聚集呈穗状.古代香薷为唇形科香薷属香薷,因产石上者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