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

关键词:江南 政治中心 异域地区

提 要:江南地区的历史研究,近年来已成一门显学,然以往研究者多从经济史角度着眼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文则着重于江南地区历代王朝体制下的政治地位的探索,以求对江南地区的历史地位有更全面的认识。

“江南”地区的历史研究,近年来已成一门显学,中外学者多有建树,成果累累。但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学或社会经济史角度进行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有研究环境变迁的,有研究农业开发的,有研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有研究地域社会的,因此“江南”一词所地域范围,各家所有不同,但大体上不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宁绍平原范围。在诸多研究中,有一方面过去有所忽视的,就是“江南”这一地域概念,在历史上的政治含义,似乎注意得不够,有一些著作已涉及到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地位(如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等),但这种地位的历史渊源却很少论及。笔者不揣浅陋,想尝试谈谈这个问题。至于所指“江南”所包含的范围,大致也就是唐宋以来的长江下游地区吧!

近几十年考古证明,我国各地文化起源是多源的。但考古和文献资料也证明,黄河中游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最早期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也是我国早期国家夏、商、周形成的地区。江南地区虽然文明起源很早,如河姆渡、良渚文化等,文明也高度发展,但当中原进入阶级社会,而这些地区似乎还处于原始状态。最近良渚文化的新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这里比较清楚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

一、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异域地区

据史籍记载,周太王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目的是传给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文王,季历的两个兄长太伯、仲雍知道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及昌,于是大伯、仲雍“辞行采药”,跑到数千里外的荆蛮之地,断发纹身,“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从这一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太伯、仲雍远离故土,跑到数千里外的太湖流域,并不是完全不想搞政治,隐匿山林,而明显是为了避祸。这说明季历当年恐怕是采用一种非和平手段获得政权的,太伯、仲雍不走,恐有杀身之祸。后人为了歌颂文王,把这些事都隐匿了。吴越地区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只要有了人力,经济很快发展,于是在春秋时期,吴、越都曾一度强盛,欲争霸中原,吴地尚武,成了与中原对立的一股政治势力所在地。

三国吴孙时,据有江东之地,大臣张纮建议定都金陵,因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形势险要,他说: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金陵),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改金陵为秣陵,秣为马的食料,明显有贬意。相传秦淮河原称淮水,秦始皇因东南有王气,曾有意凿冈而浚之,故曰秦淮河。这些传说显然是不可信的,但说明虽然秦统一了六国,当时中原人对吴楚故地一直抱有戒心意识。秦末项羽即起于江东,有八千子弟随之,这八千子弟出身不清楚,估计是荆吴后裔,说明秦统一后,这里一直潜伏着一股反中原的势力。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东南形势,而能与天下相权衡者,江南而已。”他认为:“亡秦者,非江东子弟之力不可也。”果然,亡秦者,实为江东项羽,刘邦是从项羽手中取得政权的。

汉初,刘邦平了异姓诸侯之乱后,封同姓诸侯,“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后,封同姓诸侯,对其亲生儿子怎会有此猜忌之心?盖由秦末以来,江东子弟骁悍善战,且有铜盐之利,经济实力浓厚,所谓“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且地处偏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为中原王朝鞭长莫及之地,易起问鼎中原之念。不意竟言中,以后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为其中实力最强者。《汉书地理志》说:吴越之地,到秦汉时代,“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就是刘邦“患会稽、吴轻悍”的原因。汉一代对吴越之地始终抱有警诫之心,“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说明秦汉以来,东南地区尚武的民风,对远在西北的中央政权始终存在隐匿的威胁。

二、南北对峙——江南首次中原以外另一政治中心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为中原属地,一跃而成与北中国对峙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三国孙吴时,东南虽然尚未充分开发,但无疑已成为能与中原抗衡的一大势力。晋武帝太康三年平吴后,江南童谣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说明东南地区民间对晋的统一仍存的贰心。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经东晋南朝,历数代经营,人口大增,三吴富庶,又有南渡带来中原文化,以及儒、道、佛思想的影响,逐使扬州(州级)成为与中原王朝对立的政治、文化重地。六朝时期是江南从尚武到崇文重儒的转变时期。故到了隋代,东南时俗为之大变。“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隆,故能长期与中原政权抗衡。开皇九年杨坚平陈,恨极分裂了数百年的东南政权,于是将六朝古都的建康城夷为平地,并将“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以后又遭到东南人士强烈的反抗。随后,对江南经济严加控制,民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又派他的儿子杨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就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杨广游江南除了享受外,恐怕还有对东南地区监察的任务。最后还是被宇文化及杀死在扬州。

李唐兴起之初,东南地方势力反抗仍甚。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指出,唐初平定江南后,改金陵为白下,后改白下为江宁,都有贬义。也反映唐初李氏对江南地区的心态。太宗后国势渐平,黄河流域再度辉煌。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势,东南地区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文化上渐趋重要地位。唐太宗李世民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徕天下文人学士,而东南文化竟占很大比例。于是东南文人开始进入了帝国的政治舞台,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学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这就是为宋代以后东南文人在政治地位的上升,开了先河。安史乱后,东南地区经济地位日隆,成为王朝经济命脉所在。唐后期置扬子院于扬州,管盐铁、漕运,即以江北控制江南。五代时期,东南稍安,经济更为发展。建立在开封的赵宋王朝,经济上更依赖于东南。宋代江南六路漕粮运至扬州起运,一度在仪征起运,虽然是赋税收集,事实上也有对吴越地区政治控制的内涵。

三、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江南

明清以后,东南地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建立在北方的中央集权王朝就对其更有戒备。元末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据有江南以后,对这块经济发达、文采风流的地区,十分厌恶和疑惧,不仅对江南苛以重赋,对江南士绅严厉的打击和迫害,还迫迁大量苏州富民于临濠。洪武年间沈万三事件,实质上是对东南富豪政治上的重大打击。据有人考证,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内,苏州知府竟然换了三十次,而且这三十人中,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等严厉惩罚者就有十四人。他又规定:“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住户部。”(黄波《朱元璋为什么疾恨江南?》)。由此种种,可见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高度专制集权政权,一上来就对南宋以来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民意识和文化比较发达的江南,天生有一种忌恨。然而社会发展终究是势不可挡的。明代中叶后,江南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士绅阶层地位上升,市民意识加强,其中不少虽有功名却层次不高,或者根本是个白丁,然其参政意识强烈,舆论影响不可小觑。这种阶层的意识潜实质是反专制封建的。故晚明东林学派、复社成员,有的是通过科举在朝为官,有的则是富商,于是两者“士商合一”,形成了一股社会势力,往往与朝廷许多政策对立,或干预地方事务,东林党人顾宪成明确说:“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这种思想虽然产生于江南士大夫这一阶层,但这一阶层是根植于江南这一地区的。因此,中央政权连带这一地区产生先天的忌恨。

满清入关,最头痛的是江南士绅阶层。故康熙十分关注江南地区的社会情况,苏州织造李煦就是他派往江南的耳目。他通过李煦除了了解江南扬州、苏州等地的睛雨、农业收成外,更重要的是要他监视官场,密报民情。并明确指示:“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李煦奏折》第76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并时时询问“南方安静否?”(第88页)尤其关注江南社会的舆论,指示“再密打听,奏闻众人议论如何?”(第109页)与此同时,他对付江南士大夫的策略,则用软硬种种手段进行镇压和笼络,一方面通过科场案、通海案、哭庙案、奏销案沉重打击了江南地区衿绅的势力,有学者指出,雍正中期的“江南张云如匪教案”,是因为“江南一带自清易明以来,始终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反清复明的遗民情绪。读书人逃禅隐居,著书讽世;习武人则四处奔走,伺机起事。某种意义上讲,`江南案'是顺、康以来,清政府镇压江南一带反清复明势力一系列案件的一个延续”;一方面兴博学鸿词科,以后修《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参与者东南士人为多。康熙、乾隆数次下江南,除了关切治河、通运事外,同时也是为了解东南民情。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的罹祸者、乾嘉时考据学大兴而有成就者,均以江南士大夫居多。可见其镇压和笼络江南士大夫阶层的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政局稍有风吹草动,江南又成为最不安定地区。如晚清对变法、新政,支持者亦以东南人士为多。

满清政权的建立,是以仅数万八旗入主中原,最终统治了一个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近两亿多人口的大国。其初不免心气不足,故一直是将晚明以来人本主义思想比较浓厚的江南,视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异质地区,对远在北京的中央来说,这是一个离不开、信不过的地区。在交通、信息技术还处农业社会阶段,这也是控制庞大疆域帝国中枢的必然心态。晚清以来,废科举,开学堂,兴报业,制造社会舆论,江南士绅开始成为一股在野的政治势力,正如左宗棠所痛诋:“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总之,在长期中央集权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江南地区既是王朝经济上离不开所依靠的地区,又是十分防范的地区。这就是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意义。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人文差异很大。自秦始皇大统一帝国建立以后,各地区与中央朝廷的关系也不一样,有京都畿辅区,有军事防护区,有基本经济区(冀朝鼎语),有羁縻统治区等等。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特定的内外不同政治形势,各区的地位也有变化。中央朝廷对不同地区的关注和统治方法也不尽相同。“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有其很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研究江南地区,研究其经济发展当然是首要的。但仅仅如此,还不能全面了解江南的历史。如果能将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全国统一局面中的政治地位作进一步考察,可能会对江南地区的历史地位有更透彻的理解。

(0)

相关推荐

  • 宋朝之后,为什么所有朝代都不在河南建都了?

    中国历史王朝的中心在宋朝(北宋)以后,开始离开素有中原之地的河南.其实政治中心远离河南,更多的是大中国格局的出现,使得中原的天下中心位置的重要性不再有以往高.政治地位相对弱化. 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区域曾 ...

  • 缘何古代中国国都大部分选择北方?

    国都是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好的国都对于王朝兴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定都西安的王朝,大都比较强盛,如西汉和唐,兴盛一时.而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大部分都在北方,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不选 ...

  • 【动】大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经过盛乐时代一百四十余年的充分酝酿,特别是经过拓跋珪复国后十余年的潜心经营,到拓跋珪攻占并州.继而攻灭后燕坐拥中原之后,拓跋鲜卑迈入国家的门槛已经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吞灭后燕之后,拓跋珪正式建立 ...

  • 宋朝靠什么和唐朝并称?

    宋朝的历史地位是很尴尬的,虽然把他算作大一统王朝,但其实际控制的土地要比其他传统的中原大一统王朝要小,比较大部分时候被游牧民族政权压制.,南宋时期则完全退回到淮河以南.而后代史学家却把作为正统王朝来看 ...

  • 苍天饶过谁?趣谈历史上的“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引言:"报应"一词带着浓厚的唯心和迷信色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自有天收"等俗语的背后,往往是底层民众无力对抗现实的精神寄托. 然 ...

  • 宦官悲歌,谈历史上两次灭绝宦官势力的行动,灭一次能管五百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势力生态圈中,宦官势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虽然不是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干政的宦官势力,但只要他们一出现,就能成为政治圈中的主要玩家. 这是因为,宦官势力一般都是依附皇权而崛起,站在他 ...

  • 盘点历史上运营管理的概念、工具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下面这份运营管理的概念.工具清单,来自于雅各布等所著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的12版. 在国内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某个人掌握了(甚至有些时候并没有掌握)某个概念下的某个工具,就成立咨 ...

  • 趣谈历史上的“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引言:"报应"一词带着浓厚的唯心和迷信色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自有天收"等俗语的背后,往往是底层民众无力对抗现实的精神寄托. 然 ...

  • 浅谈历史上的十大外戚名将

    外戚是指皇帝母族和妻族,是中国历代王朝重要的政治力量.提到外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朝,尤其是东汉的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确实,东汉尤其是汉和帝之后,即位的皇帝年龄偏小都会依靠母族的亲戚来掌控朝局.外 ...

  • 谈我党历史上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原标题:谈我党历史上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图为湖北武汉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展出的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像(部分). 编辑同志: 您好! 最近,我在阅读党史相关书目时,发现中共五大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 ...

  • 中国历史上最让人讨厌的王朝,当了300年奴隶,乞丐都不愿意谈它!

    正是因为人类的过去有历史记载,,所以人类过去的事情能够被传承下来.后来的人们用曾经的历史来教育自己的后代,如果没有历史的记载与传承,那么古人先贤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就不会传承下来,历史上那么多名人也不会 ...

  • 浅谈人民币历史上唯一的叁圆纸币

    你见过三块钱的纸币吗?你听说过叁圆纸币吗?可能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叁圆纸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3月1日,整个设计和印刷都是由当时的苏联帮我们完成的,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人民银行 ...

  • 从“西域”到“西洋”,浅谈“西方”一词在历史上的观念变迁

    在我国历史上,"西方"一词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称,它和历史上中西交通密切相关联,而这个名称也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要深入理解"西方"这个词,需要理解它在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