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瓷器收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五代时期越窑位于吴越国境内,吴越国王为了获取宋朝皇帝信任,需要不断进贡越窑青瓷。随着宋朝统一 天下,进贡的方式发生改变,越窑青瓷也就不再那么受欢迎。而且当时国内的青瓷不仅仅有越窑,越窑的特色秘色瓷其它窑厂比如汝窑、钧窑等都能烧制,在青瓷的改进上一些北方窑厂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越窑青瓷“故步自封”,也就变得不断衰落。
秘色瓷的烧制工艺就是他所在团队的研究内容。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址,很多都分布在浙江。从唐代 开始,越窑所分布的明州、越州,大体上就对应现在浙东的宁波、绍兴一带,这一片丘陵绵延、江河湖泊密布,自然资源丰饶,大大小小有700多处越窑窑址。上林湖在慈溪桥头镇,是目前发现生产越窑秘色瓷最集中的区域,谢西营就常年在这里工作。
越窑经营者们在北宋中期改革了以釉取胜的传统做法,吸收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技法,大量烧造刻花和划花青瓷,试图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主产品调整之后,越窑由于以往的技术积累和秘色瓷的巨大影响,所以北宋中期基本仍在平稳发展,并在神宗熙宁元年(l068年)十二月还给朝廷贡“秘色瓷五十事”。但划花、刻花,尤其是耀州窑系青瓷刻花装饰毕竟不是它的传统优势,而是在其他瓷窑的影响、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与其配套的一些技术还显得薄弱,特别是这种工艺对施釉的薄厚、透明度要求较高,越窑产品的整体水平很难进入先进行列。再者,划花、刻花瓷器制作费工,成本较无花纹者高问题随之逐渐暴露出来。大约为了保住市场,维持生产,越窑以增加装烧量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于是北宋中期的后期部分瓷器甚至包括相当数量的刻花瓷器不用匣钵装烧了,而采用了既简便又能增加装烧量的明火叠烧的方法。这一举动预示着越窑即将进入衰落时期。
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清代乾隆皇帝的一句感叹,道出了越窑青瓷在唐代的鼎盛之风。在唐代,越窑青瓷被列为皇 室贡瓷,一时风头无两。据传,当时全国有70%以上的瓷窑烧造青瓷,唯有越窑青瓷跃居众窑之首。
越窑青瓷鼎典雅、柔和轻巧。到了唐代,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代辉煌璀璨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窑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窑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官府设立贡窑,其产品地位空 前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并跻身于社会上层的生活领域。也由于越窑产品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使越窑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的“越瓯秋水澄”;郑谷的“茶新换越瓯”;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等等。
越窑青釉在晚唐时期胎质细腻紧致,胎骨轻盈薄脆有精致无比,釉质丰腴莹润,匀净如玉,釉色通常为青中带黄,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到了五代,越窑青釉的胎体逐渐轻薄,胎色为灰色,釉质呈现半透明状,透光性好,釉层较薄,釉色以青为主,在装饰上,前期崇尚素面不施纹饰,后期流行刻花各种山水人物作为装饰,艺术风格丰富多彩。到了宋代越窑青釉逐渐没落。
北宋时期由于底部的垫烧位置由圈足移到了外底内部,从而相对的器物的底足也需要做相对的改进。这一时期为配合垫烧方式的改变,越窑器物的底足由此时逐渐加高变窄并向外形成外撇足过度,北宋早期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