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丹道胎息入门,胎息与肺 的关系
天凤式胎息法
天即玄关窍,凤代表下丹田。练功时,吸气时意守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停一会,接着将下丹田的真气呼升至玄关窍。
反复如此循环一段时间后,使玄关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氤氲之气,逐渐导致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拆力,即将丹田拆向命门,如此循环。当下丹田产生
自动节律时,天凤式胎息便练成了太极丹道天凤式胎息法。
丹闾式胎息法
呼气时想尾闾关发热,吸气时想丹田贴命门]或尾闾关,如此一呼一吸反复 循环一段时间后,丹田呈脉冲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至命门时,稍停数秒钟之后,再复跳回原位,又静止数秒钟再向命门跳动,如此往来循环,产生自动节律时,丹闻式胎息便成功了。
脐阴式胎息法脐是肚脐,阴是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经上的窍穴,又是十二经脉所会聚之穴,是人之元气之藏。吸气时意念会阴产生真气,并将真气用意念从会阴沿任脉上升至肚脐,呼气时间守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徐徐沿任脉降至会阴。如此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肚脐和会阴之间就会发热、发胀、发紧,然后产生氤氤氲氲之内气。气海与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成功了。
从 胎息 与 肺主皮毛 看中医理论来源
我们在母腹中,没有启动口鼻和肺脏的功能时候,那时候的呼吸状态可谓”胎息”
由此可见, 胎息是一个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修行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重新激活它, 这是一个比较长而曲折的过程, 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当练功者按照正确法诀,持之以恒地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如痒、麻、凉、胀等。
皮肤敏感度提高,呼吸频率降低,绵绵若存。随着气感的进一 步增强,练功者会有内气氤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此时皮肤、毛孔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进入胎息状态后,练功者的杂念就明显得少了,在恬淡虚无中,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窍俞穴等直接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口鼻呼吸几乎完全停止,当然这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并环是由此以后,修行者就废弃了口鼻功能。
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进入神气诒一-的状态中,此时,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生命所固有的无限生机和很强大的免疫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内丹家说的'大药”, 就是在这一层次的胎息的状态中生发和采炼的。
'大药”能治愈很多医药不能治愈的疾病,至于古人也称它为”长生不死” 药,这就是文学的描述了。
六根本是佛教用语,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大药生发时,行者会有一个'六根震动”的经历,这时候才知道五脏都有外窍!
虎啸龙吟,这是耳闻;光透帷帘,这是眼见。这些文学词汇的描述都很美好,真实的境地中却是十分的难受,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都在人体的承受范围之内,没有经典上说的那么恐怖!
所以,开窍在耳,心开窍于目,都是来自丹道的实践,否则,一些在解剖学上无关联的器官之间怎么
有主有窍呢?那样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把中向神学,或者彻底否定祖国医学。
对的,道友说的不错,高校医学课本是说”心开窍于舌。”
但是《内经》.上说到心窍的地方一共有三处 :
缋真言论:心开窍于耳,开窍于二阴。此为收受。
阴阳大象论:心开窍于舌,开窍于耳。此为内外之应。
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
这说明《内经》是汇集本,而不是一人专著。
其中'解精微论”中的阐述,最具有丹道实修上的而不是临床上的意义。
西游记中代表五行之心的孙行者,他那火眼金睛是怎么回事?
留给自己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