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山水怎么画?老夏教你看透董巨山水内心,轻松应对各种创作

导言:董源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首创披麻皴。他所画山水幽静而秀逸,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董源的江南山水画到底神在哪里呢?神在不滞不碍,不雕不琢,神在出神入化,妙得天真,神在自然。本文就南派山水画作一具体探讨,旨在走进董源内心,能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山水创作。

关键词:山水画;南派山水;董巨;

专栏
从零开始学习山水画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19
7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1

一、南派山水画的开创者——董源的内心世界探究。

董源,在南唐时任北苑副使,即掌管皇家后苑园林事宜。这一官差使董源既享有优美的生活环境,又能潜心创作。但作为宫廷画师,不能把顾及君主的喜好。因此他的绘画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着色山水,取法李思训的遗规,这类画下笔雄伟,有奇峭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他确实以这种画风赢得了时人的称誉。另一种是“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但后一种画风,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甚至董源的整个创作在生前都未引起画坛的足够关注,直到宋代文人画思潮渐起,欧阳修提出了“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鉴赏标准时,董源的画才逐渐被认识,先有沈括为其张目。

董源在文人士大夫中又属于那种格外好静之人,喜欢在安静的状态下搞艺术创作。然而好静不代表不走动,他并不局限于在家中作画,时常背着画箱到大山里去搞创作。董源前期学习了荆浩的苍莽山林之景,笔墨雄健而有气势,后来在长期的山林作画中,他逐步发现了江南山水的静逸之美。他在江南的小景中融入了平淡天真的气势,使得山水画更加的幽深苍莽。

专栏
山水画学36问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39
3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2

二、后人对董源的褒奖。

董源得到北宋米芾的极力推荐,米芾是个言论极为苛刻的鉴评家。但对董源却不吝褒奖:“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烟岚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舟渚掩映,一片江南也。”又称董源画“意趣高古,率多真意。”米芾之真被感动了,所以在极力称好的同时,又受董源的启发自创“落茄点”,即画史所称“米点云山”。但由于北宋画坛,在山水画上奉李成为楷模,郭熙为典范,重规守矩,崇高尚伟。所以尽管沈括、米芾等人的推举,仍旧难以左右画坛格局,董源的“平淡天真”无法取代李、郭的庄正崇伟。形式所迫,使师法董源的巨然,入宋后也改师李成。至于米芾的墨点云山,更少有人效仿,追随者只有他的儿子米元章。

专栏
山水画美学与批评十六讲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13
4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局部

董源的画风直到入元之后,才在那些落寞的文人心中产生了共鸣,才从董源的淡霭清岚中品味出至纯至美的甜头,这些被时代抛弃了的士大夫也采用董源的清水淡墨去营造一个宁静清幽的世界,借以栖息孤苦无着的心灵。如吴镇题《董源小幅》:

烟水冥迷山远近,高山临水更清寒。

茅堂深倚林中构,商舶遥从海岛还。

云起乱峰生巧思,鸟飞残照入遐观。

生绡仅尺无穷意,谁识经营惨淡间。

这里描述的是董源山水画的意境,其实也是在述说观画者得心境,正是观画者得个人心境与画中的意境契合了,于是董源的画穿越时空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入明以后,执画坛牛耳的董其昌对董源更是推崇备至,论定董源的画是南宗画派的统军人物,总领了整个画坛,并视董源为自己本家,竭尽全力树立(其实也是董其昌自己)的权威。董其昌的理论虽然有较大的偏执,甚至谄媚之嫌,但董源在画史上的影响之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专栏
山水画学之道精讲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269
3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局部

三、董源身前不被看重,去世百年后被发现,数百年后又被树为典型,影响了近千年的绘画发展,个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宗炳最先提出山水画创作的原则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实际上画家们在创作时总还是存在着人为的艺术倾向、民族的时空观念和思维方式,画家们看重的和力求表现的不是实景,而是源于实景而又超乎实景,蕴含着人生理念的“心象”。在追摹这个心象过程中,就山水画来讲,大致经历着由观念到意向,由意向到理想,再由理想到本真的几个阶段。隋唐时期是由观念(印象)山水到意向(经过艺术加工)构成的阶段,五代时期的北方山水创作,则是由意向走向理想的阶段。所谓的理想阶段,即画家们在实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整合加工,使之更符合更凸显山水的丘壑之美。这里的艺术加工,诸如在经营位置上讲究主从相依,高低相就,远近相辅,虚实相间等,最终构成一个层峦叠嶂,浑厚华滋的理想景观。是一种源于实象又高于实象的理想之境,是一个由简略走向丰实,由稚拙走向成熟的过程。荆、关、李、范堪称这一艺术追求的集大成者,他们通过高超的笔墨技法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尽其所能的变现出山川丘壑之美。

专栏
7堂课讲解示范黄公望传世山水画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69
10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

但在这一寻奥探微的艺术整合过程中,画家们的创作用心多放在山川外在形态的主要表征上,着力表现的是山之高,水之秀,看重的是表象,变现的是观念。如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先以青绿山水的形式出现,就是缘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青山绿水的审美观念。北派山水所以博大崇高,也是缘于北方山水的自然特征留给人们的重要观念就是高大险峻。但随着感受的深入、观摩的细微,就会发现山川之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表象上,原先看重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本真所在,或者说不是美的全部,原先所采用的变现形式也不是最好的。创作于是开始便更进一步深化,这一点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认知,如张彦远所指出的“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颺,不待铅粉而白”,“运墨而五色具”,画贵在得意,而不是表象的描摹。一旦有了这种认识,山水画便跨越了一个新的审美层面,即由表象深入本质,这一点由王维启其端董源成其势。

专栏
中国传统山水画心路探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