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誉为“词中瑰宝”的,也只有辛弃疾这首《菩萨蛮》了

能被誉为词中瑰宝的,也只有辛稼轩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了。

这是辛弃疾最特殊的一首词,说起辛弃疾,我们总会想起那个豪迈却又悲愤的英雄:

说豪迈,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说悲愤,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偶尔,辛弃疾也有小清新的时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你看,辛弃疾从来是直截了当的,他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笔下就呈现什么,但这首《菩萨蛮》不一样,他把自己的满腔悲痛,都写在了山水之间,这首词是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按照以往的习惯,他应该是直接吼出来,但是这次,他娓娓道来,淡淡叙来,反倒更让人为之心疼。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彼时,宋高宗南迁,偏安一隅,金兵大举南侵,南朝毫无反击之力,宋高宗赵构被打得逃到海上划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彼时,满腔抱负的辛弃疾,却只能被授予一个提点刑狱的官职,欲为国杀敌战死沙场而不得,他在江西造口,俯瞰江水,不由得心绪也随着江水荡起波澜,遂得词一阕。

上片

郁孤台下清江水:每次读到这一句,就不由得感叹汉字的奥妙。你看,这地名叫郁孤台,而辛弃疾此时的心情,不正是沉郁、孤独吗?

郁孤台并不是辛弃疾所在的地方,他在造口,离郁孤台尚有百里之遥,这句词从远到近,最终收于词人所在的造口,你看那清江水,浩浩汤汤。

郁孤台三字起笔,就好比是辛弃疾心中那一座沉郁孤独的高台,若非郁孤台,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悲愤!若非清江水浩荡,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激愤!

中间多少行人泪:这满江之水,其中有多深行人眼泪啊!为什么会说到眼泪?因为当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杀至造口,可谓是奇耻大辱。国耻未雪,所以辛弃疾流下了悲伤之泪,填下了悲伤之句。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的长安,是指北宋都城汴京,化用北宋刘攽《九日》诗:“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辛弃疾孤立于造口,北望汴京,那是心念故土,心系故都,诸葛亮说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此刻的辛弃疾,又何尝不想还于旧都呢?只可惜啊,中间隔着重重青山,连望也望不见,更别说回去了。

读到这里,整颗心就觉堵得慌,好像那数重山也堵到我心里一样。

下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紧承上片,青山虽然遮住了辛弃疾的视线和回归的道路,但是遮不住这一江水啊,看似写景,实际上不正是辛弃疾心中的寄托吗?毕竟!毕竟他心中还于旧都的愿望,不论是金兵,还是朝中的投降派,任你们势力再大,也阻止不了的啊!

好嘛,刚刚我心中还被数重山堵得慌,这一瞬间,就被江水冲开了缺口!

实际上,造口当地的赣江水,是向北流的,而辛弃疾要说东流去,“东”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象,所以词人为何要说东流去?虽然局势恶劣,但毕竟!辛弃疾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是一到这里,词境又一个急转弯。鹧鸪,在古诗词中,通常是具有荒凉、破败、惆怅、落寞的意象。

哎!天色已晚,江上笼罩了一层暗暗的暮色,深山中,传来声声鹧鸪的啼叫,这正是呼应了起句“郁孤台”,是词人心中沉郁孤独的写照啊!

结尾一愁,再也没有江水来冲开缺口,我随着辛弃疾一起愁,而他,却因朝廷的软弱,愁了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