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寒冬? 哈啰出行一年融资超过百亿
这两天全国气温骤降,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冷”。冷到什么程度呢?昨天朋友圈还有人吐槽,发生追尾事故,双方车主们下车相互加了微信,哆哆嗦嗦回到车里再相互对骂。不过面对这种急速降温,ofo反倒是松了一口气:这么冷的天,大门口排队声讨要押金的人群应该都散了吧。尽管在互联网上,关于ofo,乃至对共享单车的声讨仍不绝于耳,甚至有不少媒体搬出了去年德媒的评价“共享单车是白痴经济”。
但就在昨晚,此前位于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的哈啰出行,再次拿到了春花资本和蚂蚁金服领投的融资。根据天眼查显示的相关数据,这已经是哈啰出行的G轮融资,金额将近40亿人民币。而纵观整个2018年,蚂蚁金服已经领投哈啰出行四轮融资,总金额高达近17亿美元和近60亿人民币。是什么让蚂蚁金服愿意照着一年四季给哈啰出行输血打气呢?是爱吗?是责任吗?
还不是因为共享单车确有需求在此。
共享单车可以降温,但不必倒下
实际上,如今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一个方面,“押金”。去年破产的悟空单车创始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也想过(动用押金),如果说没想过,那是骗人”。那些或跑路或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多少都牵涉到押金的挪用。但如果是像摩拜、哈啰这样,已经实现了全面免押金的平台,用户似乎也没有理由再去排斥它们的存在。
实际上,就在今年11月,摩拜还发布了其在武汉的出行成绩单,称在2017年期间平均单次骑行总量2.9亿人次,日最高骑行总量172万人次;在2018年的前10个月里,累计骑行总量达1.69亿人次,累积出行了2.79亿公里。对于已经习惯了共享单车出行的武汉市民来说,只要不是太恶劣的天气,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登上单车出行。
武汉并不是个例,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单车确实深刻地影响到了市民们的出行方式。在12月20日哈啰出行举办的全产业链大会上,CEO杨磊就说到,“共享单车过去3年共服务了5亿用户,未来两轮出行会从购买交通工具向购买交通服务转变,两轮出行依然还有很大改造空间,我们坚定地相信和看好行业的发展和前景”。虽然现在正经历着寒冬,但当开春之后,人们还是会在街上举着手机,搜索停在路边的单车。
免死金牌换救命稻草?
拿到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的哈啰出行,无疑在这个冬天拿到了“免死金牌”。今年哈啰已经拿到了17亿美元+60亿人民币的融资了,不知道已经实现全面免押和平台升级的哈啰出行,未来打算怎么来花这笔新融资?以下只是我们的一点推测,如果打脸,还望轻点。哈啰的上一轮融资是在今年7月,且拿到的是10亿美元,按理说现在最缺钱的共享单车企业不应该是哈啰,而是ofo才对。但巧就巧在,ofo手上刚好又有着现在的哈啰最想拥有的东西,那就是一二线城市里的共享单车牌照。
当2016年共享单车风口刚开始兴盛时,在北上广深这样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甚至一天就能看到好几家新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在路边投放单车。于是在2017年,多地政府部门下达了限制共享单车新增投放的文书,并以建立电子牌照的方式,对合规车辆进行管理。
而像哈啰出行这样前期发育较慢的企业,如今却被这小小的牌照难住了。仅以武汉为例,共享单车的牌照主要就集中在摩拜、ofo和哈啰三家身上,其中摩拜和ofo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哈啰。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更是摩拜与ofo的主要战场,后起之秀想要扩张,还真不像一开始砸钱砸车那么简单。
但如果ofo陷入如此窘境,或许将牌照卖给同行是最快能“变现”的手段,而买家,则基本上智能在“结构优化”的摩拜,和刚拿到融资的哈啰之间二选一了。
必将反攻的哈啰出行
不过这样一桩买卖,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一来我们无法判断政府部门是否会再度开放共享单车新增投放,二来是咬牙坚持了这么久的戴威,有是否会轻易将一线城市的牌照交付出去呢?要知道,如果ofo失去了一线市场,那么恐怕将彻底与共享单车行业说再见了。或许戴威这位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还有别的后招来力挽狂澜呢?
但是不管ofo有何变动,对于哈啰出行来说,反攻一线城市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此前在进行平台升级后,陆续宣告与嘀嗒、首汽等网约车出行平台,以及高德地图达成合作。而对于这些平台来说,一线城市是他们的主战场,如果哈啰一直停留在二线城市中,合作也将难以持续且深入的合作下去。
实际上哈啰也早早有了扩张一线市场的举动,比如积极与多座城市推进“地铁+单车一体化智慧接驳”。此前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进博会期间,因为相关规定要求机动车必须停放在地铁17号线蟠龙路站附近停车点,因此对前往的市民,共享单车就是一个从地铁口前往进博会的不错的代步工具。借此机会,哈啰也集体出现在蟠龙路地铁口附近,有效提高了周边人流集散效率,节约了市民的出行时间成本。
由此看来,不管哈啰是否能从ofo手中拿到牌照,但小白车这颗反攻一线城市的心,在这段时间内还将始终火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2018年,依然有一群坚持着塞班手机的人
现在还有人在用六年前的智能手机,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