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搬课三境界——浅谈青年教师如何仿名师好课

全文长 4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过被名师课堂惊艳、震撼的经历,几乎每个老师的心头都曾涌动过把名师佳课搬回来再上一次的强烈冲动,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有幸借各级培训机会听到的好课越多,这种冲动就越强烈。但从“想搬课”到“试着搬”,继而到“学会搬”,路上却是高峰横亘,崎岖盘旋。

0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入行头三年,对“搬”一字,我曾经历了一段从“不屑”到“敬畏”的岁月。学会模仿比创新更重要,这个道理一开始我并不懂。惭愧地说,一开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像是“无知者无畏”的盲目自信。彼时听到前辈们的课,想的都是“推陈出新”。还记得从教第一年,我嫌之前的课件太土,兴致勃勃地重做了一份,往课件上加了许多花哨的卡通画,使它们变得花花绿绿;又在原有的课堂设计上删去了一些我觉得死板的内容,加上了自以为能充分吸引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游戏,满心期待着孩子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里识字。那时的课堂是热闹的,教室里充斥着掌声、笑声、惊呼声……我沾沾自喜,却被来听课的师父陆老师一声喝醒:“该有的环节被删去了,目标的达成无法落实,她们说得很开心,你被她们牵着走,嘻嘻哈哈之后,孩子们在这堂课结束时,学会了什么呢?”

听完她对课例“拆骨”般的解读,我才明白那些示范教案中的环节是为何而设,每句话为什么要那样说。原来,我曾认为精彩纷呈的旁征博引,反倒是漫无目的地填鸭,而我以为无聊透顶的识字教学,却是实实在在帮学生打好基础的基石,半点都轻视不得。师父说,在学会跑之前,先要学会走,这些大家都在用的策略、教法既然传了这么多年,就有值得学习之处,应当持有敬畏之心。青年人学搬课重要吗?极其重要!学生是在对教师的模仿中学会学习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模仿也是必经之路。

之后我几乎每天都蹲守在组内其他老师的课堂里,她们如何上,我就一句句照搬,再不敢随随便便逾矩出格,生怕再犯夜郎自大的毛病。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与我同组的还有五位老师,五位老师风格各不相同,今天听这位的,觉得这个教法好,明天听那位的,又觉得那个方法棒。我班上的孩子们因此吃起了“百家饭”,可在别班水到渠成的教法,搬到自己班以后,总有些“水土不服”。问题出在哪?

我曾以为上课就是背教案,把导语、过渡语、评价语都照抄全背就万事大吉,一切都只需跟着那几页纸走。但一旦学生的回答与设计稿不同,便不知如何处理,这其实就是本末倒置,将形式置于内容之前。殊不知,每个年段、每堂课都有它的目标,课堂上的环节设计与推进,始终是为目标的达成服务的,而非一个个教学技巧的罗列和展示。最初的我急于将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是听来学来的教学用语快速在课堂“变现”,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忽略了课堂目标的达成效果,所以纵然这些教学用语本身没有问题,但组合在一起却成了一盘散沙。如果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学情,一味把环节和用于搬回家,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空壳。在做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时,切不可复制黏贴一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套话,需要对学生已懂的、懂了但说不出的、读不懂的部分有所预设,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背用语、套环节,只不过是搬课高塔底下的第一层而已。

02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苦修基本功这几年,有幸跟着几位教研员学习,在她们的熏陶和指导下,我渐渐悟到:从“看到”到“看懂”——看得懂课这一步非常重要。

举个实例:我曾有一堂失败的仿课——《三打白骨精》。

薛峰老师第一次来指导时,为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模仿名师薛法根的课例,学习他的组块教学。我选取了薛法根老师的《三打白骨精》一课来模仿他的组块教学,依照薛老师的要求,我先尝试根据课堂实录还原教案,之后照搬他设计的几个版块完成课堂教学,不出意外,效果并不好。课后,薛老师评课时的一连串问题把我问懵了:第一版块的字词教学里,薛法根老师为什么选取了这几个词?这几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整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内容中,它们分别起到什么作用?整堂课的几个版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几个版块之间是怎样联结的?这篇课文在苏教版中是几年级的课文?这个年段与当时我所任教的四年级的年段要求有什么差异?……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原来仿一堂课并没有那么简单。

搬课仿课,不能停留在“把砖头捡回家”,若是不懂得建造的原理,没打好坚实的地基,高楼不可能平地而起。搬好课的前提是识好课,看懂一堂名师好课到底好在哪里,是仿课的基础。

在观摩好课时,不能只是关注教师在某一环节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要把重心放在思考其设计的深层缘由。首先还是要把好课外面的光环剥开,结合教材和目标来看这堂课。这堂课的教材是哪一个年段的,其所在的单元整体目标是什么?在这课之前,学生已有了什么样的经验?还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基于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授课者设立了什么样的目标?课堂中,他是如何达到他的目标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就能达到他的目标?这样的策略能否提取出来,将之迁移到哪堂课中?

譬如《三打白骨精》这一课,薛老师在第一环节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了解,一是为了落实生字新词的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二是串联故事内容,为后面的简要复述做准备。除了练习复述,薛老师还把握了这一课独特的文体特点,对含有“三”这个字的文章的读法进行了指导,将阅读类似文体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读写活动中。可以说,这堂课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来进行的,而这也恰恰是我在之前的仿课中所忽视的。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曾经我热衷于看录像与实录,觉得这是接近名师好课的最佳捷径。但薛老师告诉我,光看课堂还远远不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研读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也非常重要。

首先,名师的教育著作里往往蕴藏着他的育人理念,是育人理念决定了他课堂的走向。一堂课,是以花样纷呈的形式来哗众取宠,还是让学生拥有实际获得?这是由教师如何看待一堂课的价值所决定的。读薛法根老师、贾志敏老师、于永正老师等人的著作,必将会先被其人格所打动,他们在字里行间留下的除了自己的教育思考,还有对教育的热爱与虔诚,这份精神食粮,也是青年教师在成长途中不可或缺的。

其次,名师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的是几十年来的思考结晶,记得于永正老师曾在《教海漫记》里感慨,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他们把自己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凝聚在一篇篇专著、论文里,后来者们通过这些他们梳理过的文字来澄清概念、净化教学,岂不是最受益的?读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之前,我只知道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有特色,其他人学不来,但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教,背后有些什么样的理论支撑。到读完以后,我才明白他的组块教学其实就是在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以此来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我对他所提出的七大策略中的“陌生文本”最有感触,他提到,文本中有些学生能读懂的语言,很容易“滑”过去,如果老师能进行追问,将熟悉的文本变陌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则能起到独特的凸显语言价值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想通他在一些课例中独特的设计是从何而来,如果不读他的著作,只是听课,绝不会有如此深入、透彻的感悟。

我渐渐明白,仿课贵在从“仿形”变为“仿神”——要有所得,研读理论比光看实录有效,青年教师仿课,要学会透过“形”,看到背后的“神”。

03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曾和同事们讨论过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教案到底要背吗?到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答案——不能不背,也不能光背。两者的理由,前面已分别陈述,于此不再赘述,但仿课如何做到从“孪生”到“脱胎”?从背课到备课,成长的道路总是不那么平顺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

继《三打白骨精》折戟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在薛法根老师已有的教案基础上,连搬带改,仿了一节《半截蜡烛》。犹记得薛老师听完后对这堂课的评价:“这是半堂好课。”——为什么这么说呢?

研读了薛法根老师的理论著作之后,我对如何模仿组块教学总算有了些心得,以字词版块为例,不再照搬他选出的词串,而是用他的思路,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半截蜡烛》中,我先借助简笔画理解词串: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快速把学生引入情境,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串: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这几个词串的设计并没有照搬薛法根老师原有的教案,但效果还不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字词,也包括了对故事背景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为后文的概括进行了铺垫。

这是“仿中有变”的小小成果,但整堂课中也不乏“没仿到家”的遗憾,比如刚才这一版块和后续的版块还是联结不强,对学生来说,感觉两部分割裂开来了,究其原因,是在对后半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忽略了联系前知。其实,“绝密、绝妙”这组词串体现的是人物的智慧,“危机、厄运”对应的是紧张的氛围和曲折的情节,而“从容、镇定”则是后半段学习理解人物品质和情感的关键文眼,这两个版块不应是脱节的。

同时,本堂课的第三版块“学做导演”环节,是薛法根老师的教案中原本就有的,初衷为给学生设置一个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研读文本,找到文中体现伯诺德一家三口“从容镇定”的语句。然而在实际教学时,因为我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没有及时对学法进行梳理,而且仅有导,没有演,学生既不知如何透过文本看怎么“导”,课堂上也没有机会尝试“演”。学生对自己要做什么并不清楚,也没能真正进入“导”的状态,还是在用平时的老方法圈划关键词品读文本,反而不如直接让学生品读相关段落,寻找伯诺德一家三口从容镇定的具体表现。这个“导演”的“头衔”仅仅成为了一个噱头,该环节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这就成了“仿而不变”的弊端。

由此,我有了新的感悟——仿课时不必刻意追求与原课完全一样,根据情况,当变则变。是不是挂着组块教学的名义,不重要,是“导演”还是品读,也不重要。归根结底,其核心还是如何正确解读语文教材,研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所谓“山一直是山,水一直是水”是也。“神”已在,“形”有变,又如何?

我依然没有放弃仿课,甚至越来越喜欢琢磨仿课里的门道了。这学期我在试着仿高永娟老师的《莫泊桑拜师》,除了看录像、记实录以外,我们也一起探讨其“背后的功夫”,磨课,磨的是每一环节究竟是如何推进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价,应指向何方;如果有所偏差,又应如何及时扭转回来?唯有去参透名师好课背后的功夫,把简案变“详”,做好充足的预设与准备,再三打磨;再由“详”变简,返璞归真,弃“死板”而求“灵动”。

薛老师总说,青年教师学仿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示范,然后要有正确的模仿、勤奋的练习和不断的反思。仿课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0)

相关推荐

  • 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方法(教学研究)

    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在学校里,教学成绩才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力大小的标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看扁,就要端正工作态度,努力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成绩.下面介绍一下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方法: 一.做一名让学生喜欢 ...

  • 课堂评价语从模仿开始

    课堂评价语从模仿开始 --第3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探讨的话题--用好课堂评价语. 我们听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课,总有一种艺术感的享受,总会忘记了时间,忘记这是一堂课.但每 ...

  • 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特级教师陈华忠:再谈年轻教师听课与评课

    陈华忠,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省级数学科骨干教师,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省优秀农村教师,集美大学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兼任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副 ...

  • 网络班学员李小军老师浅谈自己参加刘猛老师魏碑课的学习心得

    李小军老师近照 参加刘猛老师网络班心得浅谈 几年前,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曾看到刘老师临的魏碑,那时起,孤陋的我从那一刻起牢牢记住了这个专研魏碑的书法家--刘猛老师.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网友看见我写李璧 ...

  •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说课艺术,普通教育论文

    一.什么叫"说课"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推进课程改革,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进行得如火如荼,说课,便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 说课,即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 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这 ...

  • 浅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浅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张跃 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 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高级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与此劳动特点相适应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特殊教育学校更加广泛地设立,社会上特殊教 ...

  • 浅谈党员教师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本着全心全意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奋 ...

  •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 ...

  •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受历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不不利因素,比较突出的体现在农村教师 ...

  • 浅谈元青花不可仿的四点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 ...

  • 三年级英语上册10 课文开心易学 名师微课

    培优课堂,让学习更简单,更高效,更有趣!帮助学生们快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课前提前预习,让课堂学习更加轻松,课后不断巩固复习,掌握知识更精准有效,让同学们坐在家里也能轻松上名师重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