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钦:家乡的特产
家乡的特产
李彦钦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家乡的影子始终在心底荡漾。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祖辈扎根在那块黄土耕耘。吃了那儿的米,喝了那儿的水,随了爹娘那浓浓的乡音。因此,话一出口,便带出家乡的标签。于是,想起那里的风土人情及特产。
我家乡的特产有许多。香椿树,是数得上的经济来源之一。就像南方的香蕉和橘子,遍地都是,不屑一顾。对于远道而来的朋友,却是个稀罕。即便质量次一点的,也都乐意带回家炒盘子菜。物以稀为贵嘛!每年初春的时候,许多外地朋友到此购买香椿树苗,说种植大棚,让反季的香椿能获取更好的利润。每年到了三月,村口的香椿交易市场便热闹起来,人们随行就市,或买或卖,好不热闹。因此,"香椿村"的雅号由此得来,远近闻名。
说起香椿芽儿,大家的味儿蕾不会陌生。它是舌尖上回味无穷的好菜。尤其头茬,肉厚也嫩,香椿炒鸡蛋,包饺子都可以。炸出来的香椿色泽微黄,样子就像"仨尾巴"鱼,吃起来呢脆脆的醇香。这道菜啊,是宾馆饭店上讲究的碟子菜呢。有时候就想,皇宫里是不是也有过这道菜呢!
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香椿芽儿作为无公害蔬菜,是屈指可数的。无需农药化肥,备受青睐。刚上市的时候,能卖到十五六元一斤,是送礼拿得出手的东西。大概从清明到立夏,每天天不亮,树农就去地里采摘香椿,像过大秋一样一家人急急忙忙全都出动,戴着头灯,腰里系上大兜子,登上高凳,开始选摘。刚开始是时候一大块地只选几斤,而自己都舍不得吃。如同买鞋的光脚走。大小商贩收集后,雇人捆成二三两把大小,再装筐隔上冰层,运往各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如北京、天津、张家口、石家庄等地。不过,同等的价格打心眼里愿意发给北京的客户。就想啊,那里是我们的首府,如能吃上咱乡下的应季美味,心里自豪着呢!
二爷家的香椿树在公路边,从南到北足足三百米的地头儿。他没事的时候就坐在地头歇着。而今年他总是戴个口罩,如果不是疫情,怎么看他都不习惯,农村人嘛,本是不讲究的呀!过往的车辆有时停下来讨买一些香椿。市上批发多钱他跟人家算多少,从不多要一毛,反倒多给些香椿。说是自家种的不搭钱。
一次,一辆牌照是外地的大卡车,停靠路边。下来两个人,二话不说动手摘香椿。一个老乡赶过来告诉了二爷,二爷说:"又是外地的吧?"他说着朝他们走过去。
"小伙子!你们是哪儿的?也稀罕香椿了?"二爷不温不火地问。
那两个人一怔,很快住了手,一脸的尴尬。拎着半袋子香椿说:"老爷子,是咱家的香椿吧?呵呵,不好意思啊!我给钱我给钱。"二爷打量他们一会儿,说:"你们那边没有这吧?算了算了!拿去吃好了!"那两个人神色放松了许多,带着愧疚,忙不迭失地说:"那就谢谢大爷,谢谢!"
"你俩等等!口罩呢?!疫情刚过,别好了伤疤忘了疼!小心外来输入的感染!"
"好嘞!您真是个好人!"两个人愉悦地上了车。
老乡说二爷:"放他们走?你真是菩萨心肠!服你了!"
二爷看着渐渐远去的卡车说:"唉!他们出门在外挺不容易的,到了咱这儿就是乡客。再说了,日后他们会记得这儿的特产呢!"
悠久的特产,美美的余香,道不尽的风土人情。
责编:丁松 排版:丁智群
作者简介:李彦钦,笔名,三月闰竹。河北省辛集市人。有作品在期刊、微刊及报纸刊登。与时光携手,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