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说清楚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历程

试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沿革

导读:1720年。鲁德维克・迪・朱斯蒂尼为第一架新式钢琴创作了12首奏鸣曲,被后人认为这是第一部出版的钢琴作品,可见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从巴洛克时期到19世纪的钢琴奏鸣曲发展。

 奏鸣曲在巴洛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区分。1660年前后,作曲家把奏鸣曲从体裁上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的奏鸣曲大多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创作的三重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的直接前身。18世纪中叶开始,古典奏鸣曲逐渐形成。

 古典奏鸣曲是由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或者由件乐器独奏,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为抒情的慢板,常采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者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scherzo),常采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快速终曲(Finale),常采用回旋曲式或者奏鸣曲回旋曲式。

△Maria Joao Pires演奏斯卡拉蒂《A大调奏鸣曲》K.208

 在巴洛克时期创作古钢琴奏鸣曲的作曲家有J.库瑙和D.斯卡拉蒂。

 J.库瑙被称为“巴赫之前最顶峰的人物”,他的键盘作品在18世纪的键盘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首推奏鸣曲体裁。最著名的作品有《七首饶有新意的奏鸣曲》和《表现圣经故事的六首奏鸣曲》。库瑙的标题奏鸣曲是在整部套曲中安置文学性的标题构思,具有有鲜明的“歌剧主题”特征,每首奏鸣曲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期标题音乐的发展,但是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并不明晰。

 D.斯卡拉蒂的一生中创作了500多首奏鸣曲,他的创作给奏鸣曲带来转机。他破坏了几乎所有旧的作曲技法,利用古钢琴清脆短促的声音特点加入技巧性的练习。在曲式上,虽然继续沿用二部曲式、主、副部性格对比不明显,但是已经出现了再现的部分,第二部分也呈现出强烈的展开性,预示了成熟奏鸣曲式中AB A结构的到来。斯卡拉蒂开始运用多主题的写作手法,这些都预示着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的发展。斯卡拉蒂为奏鸣曲式的正式形成打下全方位的基础。

 18世纪中下叶的前古典主义时期,活跃于德、意、奥的一批作曲家,在古典奏鸣曲的典范模式确立之前,为这种体裁和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比较典型的是C.P.E.巴赫和D.阿尔贝蒂。

 巴洛克时期的独奏奏鸣曲多为长笛和提琴而作,前古典主义的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键盘乐器的作品中。音乐史上普遍认为,真正的钢琴奏鸣曲要从C.P.E,巴赫的作品开始记载,他将前辈们的奏鸣曲的观念系统化,是奏鸣曲体裁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规定了“快-慢-快”三乐章的速度排列形式,正式结束了奏鸣曲单乐章的时代,为更加完善的奏鸣曲形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集里体现出与德国“狂飙运动”精神相连的“情感风格”,情感表达更为强烈直率,频繁使用复杂的力度标记增加戏剧性因素的对比和抒情气质,主题之间的对比性也大大加强。

 意大利的D.阿尔贝蒂是位活跃于威尼斯的作曲家,在他的奏鸣曲中,左手经常以一种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隐形从属于右手的旋律,整体和声的节奏变化缓慢,被统称为“阿尔贝蒂低音”,后来成为作曲家喜用的织体手法。

 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已经更完善、更系统地发展起来,但是意大利的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们不仅仅满足于修缮这个体裁,他们开始将奏鸣曲作为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人风格的“载体”。

△王羽佳演奏克列门蒂《小奏鸣曲》(Op.36 No.1)

 M.克莱门蒂享有“近代钢琴演奏之父”的盛名,他创作的大部分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乐章的,主题旋律的材料非常丰富,织体多样化切极具动力性发展,以第三乐章最具有发展性,多采用回旋曲式。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顿和贝多芬。

 海顿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快板乐章中主部和副部主题的统一处理手法,并且独立运用C.P.E.巴赫的经验发展了统一主题变型的方法,增强了主题材料之间的对比性,同时运用交响音乐的发展原则,以乐曲中的小动机为核心逐步推进,最终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莫扎特的奏鸣曲创作与海顿的创作相比,主部的规模开始扩大,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并且与副部之间的对比更加鲜明,结构上也将海顿的四乐章缩减为三个乐章。莫扎特的创作中也展现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从伤感凄婉到光辉灿烂、从优雅细腻到天真俏皮无所不包,他将18世纪的音乐家们想表达的各式情感都写在了他24首钢琴奏鸣曲中。

 奏鸣曲发展的新阶段体现在贝多芬的作品当中。他将人类的情感挖注入音乐当中,使奏鸣曲蕴含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贝虽然贝多芬从海顿和莫扎特那里继承了奏鸣曲曲式,但是仅保存了曲式外形,实际上充实了奏鸣曲式的内在各部分,首先表现在他加强了主部的作用。他用崭新的方式发展了他之前确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原则:将主部与副部之间的充分对比推进到结构布局的第一位。连接部和结束部也得到扩充,有了独立的音乐价值。同时展开部的规模也大为扩展,并且在和声、调性布局方面和展开的深度方面也大大超出其他作曲家。再现部的动力和独立的尾声的确立也是贝多芬的贡献,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对奏鸣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作曲家是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勃拉姆斯和李斯特。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主题材料的声乐化风格是最大的特点,音乐旋律非常抒情且具有歌唱性,展开部经常使用呈示部中没有出现过的全新材料,能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

 门德尔松在钢琴奏鸣曲音乐材料上有非凡的组织能力,他追求的是精致优美的音色。这种精致并不仅仅指代乐曲的旋律精美和结构均衡,还包括情感的抒发。他的作品虽然没有贝多芬的奏鸣曲那般具有宏迈和令人敬仰的气势,蕴含着深刻的思考,但是平易真率的,令人感到愉快和亲切。

 舒曼的创作虽然是从钢琴小品起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奏鸣曲的尝试,他将“贯穿性组曲”原则用在了奏鸣曲式上。舒曼性格中的两重性很适合表现奏鸣曲式中主部和副部这两个代表矛盾冲突的方面,常用多变的节奏、复杂的织体来表现细腻情感和幻想特质。在创作奏鸣曲的主题动机展开上,他仍旧采取自由变奏的方法。主部常由一系列的独立乐段组成,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间不再平衡。

 肖邦的钢琴奏鸣曲充满戏剧性的激情和史诗般的气魄,在主题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紧张度方面都达到了交响乐的深度。他的和声语言为19吐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拿波里六和弦、增六和弦等和弦层出不穷,而且大量运用半音的写作手法,动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确立的自然音调体系。

 对于身处浪漫主义顶峰时期的勃拉姆斯来说,他最早的钢琴作品就是奏鸣曲。他的奏鸣曲根植于古典主义的音乐中,虽然缺乏贝多芬那样对素材的统帅和组织力量,但是善于主题的变奏,充满了精细的动机发展,复调织体的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少有的无标题作品,也是他仅有的一部钢琴奏鸣曲。他在创立了单乐章交响诗的同时,也把这一结构原则引入了钢琴奏鸣曲,将套曲的结构原则与单乐章的结构构思同融合在一起,这一大胆创举,实在为后世所瞩目。他运用单一主题变奏的手法,将各个短小的动机材料灵活的变化,既达到细节上的丰富表现,又体现整体上的细节分明,材料间的互相关联与冲突更增添了整个作品的戏剧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