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二、释 解
一天,盲人乐师冕来见老师,老师出门迎接。走到台阶前,老师提醒说:“这儿有台阶。”让乐师知道自己到了台阶前。走到座席旁,老师又温和地告知说:“这是您的座席,您坐下吧。”等大家都坐下了,老师又耐心细致地一一向他介绍:“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使乐师知道同坐的人的姓名,以便于酬答回礼。乐师冕离开以后,子张问老师:“刚才老师对乐师引导是如此的周详细致,是否有礼节道义在其中吗?”老师告诉子张说:“是的,盲人眼睛无法看到面前的事物和道路。从古到今,盲人都有专门的助手向导进行指点,让盲人能够明白身外的事物,以便安心应对而不迷从。这是扶助盲人的礼节规定,也是'仁之为人“的道义关怀。刚才我的相导言告正是帮助盲人乐师之道啊!”
三、释 字
相
《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息良切。段注:《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古无平、去之别也。《旱麓》、《桑柔》毛传云:“相,质也。”质谓物之质与物相接者也。此亦引伸之义。《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此引《易》说从目木之意也。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五行志》曰:“说曰:木,东方也。于《易》,地上之木为观。”颜云:“坤下巽上,观。巽为木,故云地上之木。”许盖引《易》观卦说也。此引经说字形之例。《诗》曰:“相鼠有皮。”《庸风》文。《玉篇》:相:先羊切。又先亮切。《诗》云:相彼鸟矣。相视也。汉字“相”从目从木。甲骨文从目视木,会相看、观看之意。林义光《文源》:“从木非取其可观。凡木为材,须相度而后可用。从目视木。”本义是观看、察视,引申指看到的容貌、姿态、情状等,又引申指辅助,帮助,又专指引导盲人的人。注意:相、象、像三字异同:“象”是自然界人或物的呈现的形态和样子;“像”是模仿而制成的人或物的样子;“相”是由事物的外形作出内在态势的判断或联系。前一章通过“辞,达而已矣”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从政君子行事教化的言辞政令须以“诚为基,义为序,达之于仁”的道义传递表达之要旨。本章通过老师不厌其烦,一步步引导盲人乐师作喻,让人们从具体日常事例之中,体悟把握君子行仁弘道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在日常的平凡事务之中。一天,盲人乐师冕来见老师,老师出门迎接。走到台阶前,老师提醒说:“这儿有台阶。”让乐师知道自己到了台阶前。走到座席旁,老师又温和地告知说:“这是您的座席,您坐下吧。”等大家都坐下了,老师又耐心细致地一一向他介绍:“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使乐师知道同坐的人的姓名,以便于酬答回礼。乐师冕离开以后,子张问老师:“刚才老师对乐师引导是如此的周详细致,是否有礼节道义在其中吗?”老师告诉子张说:“是的,盲人眼睛无法看到面前的事物和道路。从古到今,盲人都有专门的助手向导进行指点,让盲人能够明白身外的事物,以便安心应对而不迷从。这是扶助盲人的礼节规定,也是'仁之为人“的道义关怀。刚才我的相导言告正是帮助盲人乐师之道啊!”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子张所问“与师言之道与?”和孔子所答“相师之道也”中的“道”是指“仁德之道”,并不是单指帮助盲人乐师的方法。本章是本篇的最后一章,编排在前面的在位君子职责教导之后,可见编者的用心:在弘道守仁达至善的言说指导之后,通过孔子相导盲人乐师的具体事例,让人们体悟把握君子行仁德之政的应为和实为。从而让在位君子能从日常平凡小事中,脚踏实地地行引领教化民众之职责,达成民众百姓从仁向善的自觉。行仁弘道并不是轰轰烈烈高远之事,而是蕴藏在日常平凡之中,在“阶也”、“席也”、“某在斯,某在斯”这些平常小事的言说指点之中。张居正在《四书直解》中评点说:“要之圣人矜不成人之情动于中,故扶持教导之宜详于外,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然。岂作意而为之哉?而其范围曲成,欲使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之心,于此亦可见矣。”胡晓地在《论语贯通》中说:“钱穆认为本章之章旨无类可从而编入篇末,其实,本章核心是对盲人应尽礼,由此而切入下篇首章,讲对君侯应尽礼,盲人是公认的弱者,君侯可谓强者,但在孔子看来,对其尽礼之心则无二致,可见《论语》此处编排并非随意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