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产业转型由“黑”到“白”,在面食文化节之后怎么办?

导语:2016年8月26日,山西举办了首届面食文化节。煤省山西不办煤炭文化节办起了面食文化节,政府官员也穿起了厨师服,为山西面食代起了言!显然这是政府主导的减黑增白的产业转型。如果说热闹的文化节是山西省转型大戏序幕的话,那么在文化节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从煤炭到刀削面,山西特色产业转型大幕拉开

2016年8月26日,山西省在省会太原隆重举办了2016中国(山西)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首届山西面食文化节。

煤省山西不办煤炭文化节,改办面食文化节,这是山西省以面食为载体,深挖“非煤资源”、“减黑增白”、转型升级大戏的序幕。为此,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商务厅长孙跃进等诸多官员穿起了厨师服,亲自来到文化节现场,为山西面食产业及文化站台助威和助兴。

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名厨师削面”“千人吃面”吉尼斯世界纪录表演申报活动。

一口直径6.8米的大锅削面,100名身着白色服装的厨师分三层,列队在大锅周围站好。随着一声令下,百名厨师同时挥舞面刀,真个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直把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拍手叫好!

面一出锅,上千人加入了吃面队伍。银白色的削面,配上各种卤料,再倒上老陈醋,顿时香气四溢,整个现场马上变身巨型“面馆”。

山西素来被称为“中国面食之乡”。在文化节开幕当天,山西获得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的“中国面食美食之都”名号。

历史上,山西虽有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面食餐饮、轻工制造等非煤资源,但在“煤炭挤出效应”作用下,“非煤资源”长期遭遇抑制。

煤炭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是一种粗放的、依靠产量扩张的生产发展方式。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型能源比重,降低煤炭产业比重。并且,近几年,山西因为塌方式腐败而形象受损、士气低迷。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致使山西内外交困。在此背景下,王儒林强调要切实改变 “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提出“减黑增白”的战略调整方案,实现全省经济的转型发展。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表示,“一煤独大”难以强省、更难以富民,这是一个很严峻的事实。发展面食餐饮、文化旅游等非煤产业,不仅是产业转型之需,也是改善对外形象途径之一。

资料显示,2014年,山西全省餐饮服务业总收入407.4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达到107万人,和煤矿行业110万人旗鼓相当。在山西餐饮销售中,面食销售占40%,从业人员大约占43%。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表示,山西既要高度重视煤炭这块“黑金”,也要高度重视面食这块“白银”。要把山西面食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是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

耐人寻味的是,山西面食文化节活动现场就设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如果说热闹的文化节是山西省转型大戏序幕的话,那么在文化节之后应该怎么办?怎样让山西面食从寻常巷陌的街头小吃变成大产业,从省内走向省外、走向世界。

显然,文化节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产业这篇大文章怎么做,是摆在山西省政府和农业、食品及转型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转型不应只在省内自娱自乐,应当品牌化,走向海外

在省内举办面食文化节,说到底,也只是产业大戏的开幕式,还没有触及到转型的根须。

面食产业不同于煤炭产业,这个转型只在省内自娱自乐价值不大。因为即使不转型,不开文化节,山西人本来就吃着刀削面。

因此,山西的面食大戏要抢占的不是省内的刀削面市场。而是要走出山西省,去分得全国乃至国际餐饮市场的一杯羹。

据统计,2014年兰州拉面在全国有两万多家,就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300多亿元;肯德基,麦当劳,更是占领了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是作为“中国五大面条”之一的山西刀削面却停留在小、弱、散、乱上,没有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崛起,为美食王国的中国美食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这正如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泡菜也行销全球一样。

目前的国内面食市场竞争激烈,而海外却是一大空缺。对此,政府应组织散乱的山西餐饮企业抱团出国。通过举办各种面食文化节,向全世界展示山西美食和山西文化,使山西餐饮品牌在国外落地开花。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坦言,拓展山西餐饮的海外市场一直是商务厅的工作思路。

另外,山西面食强调的传统手工艺,工序繁杂、效率偏低,已很难适应现代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

所以山西面食的根本出路必须是产业化。产业化不仅仅是面食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还包括面食产品的科研开发、原料供给、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各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山西面食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面食国际培训学校校长刘志娟认为,若想扩大山西面食的影响力,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 店面,将山西面食品牌统一向外推,迅速扩大对国内快餐市场的占领,让山西面食遍地开花。政府可给予在外创业人员部分资金支持,帮助做大山西面食。

打好文化牌,有文化的面食才有吸引力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只有坐实了软文化建设,传播品牌才有硬实力。

如山西小米沁州黄是中国著名的小米品种、地域名品。在福来的帮助下,沁州黄开始打历史文化牌。沁州黄小米因为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被奉为皇家贡米,赐为“四大名米之首”且以“鼎”为载体,设计了全新的企业logo,大气,厚重,彰显文化品位。

山西面食文化一脉相承,从汉代“煮饼”,晋代“汤饼”,再到唐宋时期的“冷淘”、馒头,直至今天的面包、糕点等,山西面食的发展、传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经过多年发展,山西面食产业正在积蓄力量,焕发能量。近来,山西餐饮行业借船出海。借助“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等会展交流活动,山西面食走出娘子关,延伸至港澳地区,甚至联合国。2015年末,首家山西刀削面馆落户美国洛杉矶,开始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为更好地宣传推广山西面食文化,该面馆增加了面食文化表演环节。在店面装修上也定位于山西文化元素,如窑洞、灯笼、剪纸、皮影等。

期间,山西省商务厅联合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制定出台《山西刀削面制作规范》,8月30日将正式实施。

以面食为主业,带动微利产品,发展山西饮食产业群

所谓微利产品,就是指主打产品的附加产品。也许利润很薄,但却又是餐饮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产品。

餐饮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微利产品。这也与福来在产品和品牌发展上倡导的基本模式“不谋而合”:从明星产品的“1托1”到企业品牌的“1托N”。

就像四川近些年推出打造的四川餐饮航母,不仅成功地将川菜推向全国,当地的辣椒、花椒、麻椒、川盐等原辅料也做成了产业。海底捞做火锅,顺便把海底捞火锅底料也做成了产业。

山西应当集中资源、聚焦发力,首先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刀削面,当刀削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再带动起它的辅料产业,如山西醋业。

“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吃面,面是刚性需求,怎么让他们吃山西的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文章。”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说。这也是面食文化节过后山西政府和面食企业首先应当着力解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