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识印(十三)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02
识印
汉代是刘邦拥为高帝始(公元前206年)到曹丕取代献帝时止(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426年。划分年代,主要是从出土汉印时作过科学发掘,或根据官职与文献的记载,或两者结合,来考订确切的年代。
按印材制作分
(根据印材制作分,大概有四种分类:铸印,凿印,刻印,琢印,分四期介绍)
汉代的印绝大多数都是铜质铸成。少数印材,有金、银、玉、玛瑙、琥珀、木、石等多种。现按制作手段略述于后:
3.刻印
刻印与凿印基本都是用刀在印材素面刻凿文字。但由于用刀法不同。故表现效果上有差别,如在铜上,可先铸成文字,不满意处,以刀补刻而完整或直接镌刻;在木质印材上,则用利刃修治而成;在石上可凿可刻。一般凿印刀痕显露,下刀收刀处历历可见,而刻印,往往刀痕不是太露,但仔细审视,仍可窥见端倪,似有介乎铸凿之间的味道,而字体较规整,笔画较严谨等是主要特征。
(1)铜质刻印
有的工整的似铸印,有的则略显刀痕,如“祈连将军章”、“楪榆长印”、三国时蜀国的“遂久令印”、“汉归义羗长”、“汉鲜卑率众长”等官印。私印如“徐病已印”、“王骑将印”。
楪榆长印
阳翟令印
遂久令印
汉归义羗长
(2)木质刻印
典型的木质印材刻印,要算1932年在朝鲜古乐浪王光墓出土的“乐浪太守□王光之印”、“王光之印”、“臣光”。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张偃”、“张伯”两面印。近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辛新追”等印。
乐浪太守□王光之印
王光之印
臣光
张偃
张伯
(3)石材刻印
五十年代在湖南长沙西汉墓葬中曾先后出土数十方滑石印,有的是凿印,有少数刻得工整,刀痕不露,如“罗长之印”、“长沙顷庙”、“上沅渔监”、“长沙仆”。山东枣庄市曾出黑色石质,两面同为“武原令印”,疑为印母。
长沙顷庙
长沙仆
武原令印
武原令印
(4)银质刻印
如曹魏时的“虎牙将军章”。“裨将军印章”。后汉“琅琊相印章”。近年出土字迹精好的“驸马都尉”、“校尉之印章”等。
裨将军印章
驸马都尉
校尉之印章
(5)金质刻印
如1981年在江苏邗江县甘泉二号墓附近出土的“广陵王玺”、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湖南长沙出土的晋金印“关中侯印”、“永世侯印”,广州出土的“文帝行玺”等。
广陵王玺
关中侯印
永世侯印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