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期对今国土的奠定(三)——雅克萨之战

上期内容回顾:清初期对今国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较量

上篇文章,笔者讲述了中俄两国的松花江之战和黑龙江之战,清朝在朝鲜援军的帮助下,大败俄军。但是,真正使得双方能坐下来谈判的战争,却是两次雅克萨之战。而在这之前,俄国就曾于1652年就制定了派巴伊科夫出使中国的计划,但是由于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礼仪上的争执,这次外交活动失败。1675年,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斯帕法里受沙皇委派,率领150人出使清朝。其目的是要重新勘探黒龙江流域并与清朝建立贸易关系,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停战想法,故而未能实现两国的真正和平。

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双方的冲突不断,如:1660年的古法坛村之战,清军设伏,歼灭俄军60余人,1664年的黑喇苏密之战,俄军也被歼灭数十人。这两场战斗规模较小,且史料记载相对简单,故而不赘述了。

1667年,中国索伦族的一个佐领根特木尔叛国投俄。清朝政府与俄国人交涉,并质问盘踞雅克萨、尼布楚等地侵扰黑龙江地区的究竟是什么人。沙俄督军达·阿尔申斯基理直气壮地说,那些人“不是盗匪”,而是奉有沙皇命令来此筑城的臣民。之后清朝多次与俄国交涉,俄国都不曾表示撤军,还表示中国应“归顺”沙俄,总的来说,清朝尽最大努力希望和平解决争端,但最终失败。

而在这段时间内,两国的皇位都发生了更替,有趣的是这两人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俄国此时的君主是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只不过此时的彼得一世还没有完全掌握政权,俄国也并未实现改革。

彼得大帝

中国此时的君主是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著名的“康熙大帝”他在位期间,基本消灭了明朝的剩余势力,还处理了三藩势力,消灭了郑政权氏,使清朝国力上升,从而可以腾出手来解决盘踞在黑龙江流域的俄军了。

康熙皇帝在其18岁(1671年)时,在首次东巡拜谒祖陵时,就在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罗刹(指俄罗斯)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坠狡计。”可见其对治理国家的责任心和对沙俄入侵的重视。1682年康熙皇帝前往盛京(今辽宁沈阳市)拜谒祖先,亲自巡视到松花江地区,他在宁古塔将军巴海的陪同下,面对涛涛江水,作诗道:“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精锐。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表达了其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的决心。

当然,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的规划,康熙曾派人前去侦查,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记载了将领彭春的奏报:“陆行自兴安岭以往,林木丛杂,途径窄隘,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惟轻装可行。水程自雅克萨还至爱罅(瑷珲)城,于黑龙江顺流行舟,仅须半月,两岸可纤挽。若逆流行舟,须三月,较陆倍期,而于运粮炮为便。”由此可见,这次战争考虑的问题很多,如补给线问题,行军问题,阻断援军问题等。

康熙皇帝康熙帝为避免补给线过长,也避免“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无已,边民不安”的历史重演,他决定“于黑龙江(指瑷珲)、呼马尔二处建立木城,与之(指俄军)对垒,相机举行。”并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屯田积粮;康熙皇帝还下令蒙古科尔沁十旗应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贡的牛、羊诸物,不必送到北京,全部改送黑龙江前线,以解决粮草部分问题。

康熙帝

于是,萨布素在黑龙江东、西两岸建城(即瑷珲城与新瑷珲城),把清军大本营从宁古塔推到了黑龙江岸边。而所需粮草、火器等若从陆路运输,要从千里之外运到前线,成本太高,若从水路运输,则相对节约成本。所以,清政府决定:利用东北内河水系,将物资从辽河,经松花江入黑龙江,再从黑龙江逆流而上。不过,中国军队不同于俄军,俄国人自西向东入侵,是顺流而下,中国运送物资则是逆流而上。为此,中国建造了280艘运输船,2700余名水手。为了实现包围雅克萨城,从水路切断俄军的对外补给的战略规划,清军还建造了一些小型战舰。为解决联络问题,清朝政府广设驿站,自黑龙江城至吉林乌喇城(今吉林市),沿途设置10个驿站,每站驿夫20人,但由于路途遥远,便改为19驿以保证通讯,这项举措不仅服务于战时,也在平时加强了边疆与内陆的联系,维护了边界的安全。

在军事上,清军也积极备战,大量调遣军队参战,强前线清军的力量。如选派善于水战的福建地区的藤牌兵500人,前往东北前线参战。命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巡抚,各挑选精锐火枪兵250人,并选贤能官各4人。于此同时主动出击,消灭俄国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势力。如清军进驻黑龙江之时,俄军的格里高里·梅尔尼克指挥67名哥萨克乘船6艘曾于清军遭遇,被清军击败。清军还铸造了大量火炮(仅1676年就铸造红衣大炮52门,康熙钦定其名号为“神威无敌大将军”),这些火炮威力巨大,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在与俄方交涉失败后,表示:“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边;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往来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于是,任命都统彭春为统帅, 率领清军3000人, 这3000人由汉、满、蒙、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组成,向沙俄军队盘踞的雅克萨城进发。此战俄军总计约450余人,由俄国人托尔布津率领。战斗仅仅一昼夜,清军就轻易取胜,俄军投降,清军从雅克萨城中解救出被掳索伦、达斡尔百姓160余名。彭春依据康熙命令,将俄军名俘虏被全部释放。

可以说,这次清军以极小伤亡的取胜是依靠合理的战争规划,并不是网上所谓的人数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俄军中有45人不愿回到俄国,清政府对他们表示接纳,并给予了妥善安置。

而俄军这次的战报却十分荒唐,称清军有10000多人,火力凶猛,攻城炮50多门,野战炮150多门。这明显是战败者投降后,面对上司的说辞。清军逆流而上,集中物资困难,200门火炮和10000人的后勤粮草谈何容易?

萨布素

然而彭春并没有依照康熙皇帝的指示,在收复雅克萨之后, 派兵屯守,仅将城内房屋焚烧, 城外的庄稼也未割取或者毁掉,便撤军了,留下了隐患。尽管,托尔布津在投降时,信誓旦旦表示不再返回雅克萨, 但他贼心不死。在得知清军全部撤离雅克萨之后, 他带人重新占领了雅克萨城,并加固城堡,这距离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康熙皇帝表示“今罗刹复回雅克萨, 筑城盘踞, 若不速行扑剿, 势必积粮坚守, 图之不易。”立即调兵遣将, 第二次进攻雅克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康熙皇帝命萨布素率领2000名清军从瑷珲出发, 该年5月抵达雅克萨。清军先是释放了俄俘鄂克索木果,令他带信入城,再一次警告俄军:“你们又偷偷返回,重建城堡,据守其中。还欺凌我方渔民猎户……今我大军已兵临城下,绝对不会轻易舍弃。尔等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你们将被逐出,无力卷土重来,结局便是如此。”但俄军此时自以为兵多粮足(826人,12门火炮),对劝降置之不理。

1686年6月, 清军水师占据黑龙江上游, 用来遏尼布楚援军增援雅克萨,战斗异常激烈,清军猛攻城池,俄军也先后五次出城逆战,但都被击败。 清军在城下“三面掘壕筑垒, 壕外置木桩鹿角”, 把城堡团团围住。之后便日夜轰击城堡, 俄军死伤惨重,头目托尔布津在塔楼视察时,也被清军炮弹击中右腿齐膝被炸断,之后重伤死亡,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由于清军水陆围困,水源也没切断,加上由于营养匮乏,俄军又缺医少药,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加上清军射杀,到了9月底, 仅剩150余人。

在围困雅克萨的同时, 康熙帝仍然希望外交解决。恰逢荷兰使臣在中国, 康熙帝致书沙皇, 建议停火谈判由荷兰使臣转交。俄方无力继续入侵远东,派文纽科夫、法沃罗夫快速赶往北京, 投递国书。于是,康熙便在雅克萨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 主动撤军, 并给俄军送去饮食、医药。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结束。

雅克萨之战

至此双方终于开始了谈判,而之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也被网上某些人指责为不平等条约,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我将在下期揭晓。

撰稿人:无知有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