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四家-- 巨然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图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主客端坐于堂,点出了“问道”的主题。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复石隐,圆浑厚实。山顶多“矾头”,坡石用长、短披麻皴描绘,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山体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焦墨点苔,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生机流荡。笔性温和,不装巧趣。这就是董源、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淡墨轻岚”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点、染”的技法。而巨然较之董源,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层次井然外,其笔墨也趋于粗放,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为僧人,其画中也处处透漏禅机,所谓“澄怀观道”也,董源《龙宿郊民图》中描绘的生民群戏群舞的场景不复再现,代之以孤独、空寂、萧瑟,幽僻的意境。此图以“秋山问道”为名,一径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独此一家,不知何处来客,向隐居的高人“问道”,令观者肃然感觉到场景之超尘脱俗、幽深静谧,感觉到禅宗宣扬的清澈澄明的禅心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
本幅传为五代南唐画僧巨然所作。975年,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巨然随之由钟陵到开封,将江南山水风格带入北宋宫廷。这幅画虽然画层叠的峰岭,却无意表现高耸雄峻之感,而呈现江南画风一片烟岚气象的特色。
特征说明
三座山峦向上堆叠,山与树的大小比例不似〈溪山行旅图〉与〈早春图〉悬殊,右侧有小径沿着山脚迤逦而去,显得平易可亲,呈现出平淡、天真的风情。
前景墨色清淡,山石若有似无,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相传巨然曾于学士院作烟岚晓景壁画,从这幅画可以想像当时宫廷中壁画的一种类型。
山顶的石块称为「矾头」,用以表现山石坚实的质地,米芾《画史》说︰「巨然少年时多作矾头。」黄公望《写山水诀》说︰「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是江南画派的特色之一。
山体上浑圆条畅的线条称为「披麻皴」,最适于表现江南松软的山石。饱含水分的笔触,营造出光影通透、水气氤氲的气氛,正如米芾《画史》所说︰「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
《宣和画谱》形容巨然的画︰「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真若山间景趣也。」这幅画中,由前景经过中景的丛林到远处,细路小径蜿蜒深入,造成可行可游的幻觉。
巨然,五代南唐画僧,江宁人。工画山水,师承董源,擅画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南唐后主降宋,巨然随至汴京,曾为学士院的壁面绘《烟岚晓景》壁画,当时称为一绝。
萧翼赚兰亭图
绢本浅设色画轴144.1x59.6 cm
巨然是南唐著名的画僧,师承董源,北宋初年随李后主北降至汴京,居开宝寺,曾应邀为宫廷绘制巨幅壁画。巨然此件〈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保有江南画清润、秀逸的特征,但亦见华北巨嶂山水的因子,显示入宋之后,北方的自然景观和绘画传统给予巨然新的影响。此幅作品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北宋宫廷画院内绘画交流的具体情况。
特征说明
本幅的构图,强调深远和高远的设计:画面右下方为前景,前景至中景一段由Z字形河谷切割,河曲延伸至画面中央的一座寺院,造成空间深入的效果;自中景而上,层峦叠嶂,山势垂直高耸,呈V字形布列,造成高远的气势。
前景呈三角状的圆形坡石,以粗疏的披麻皴描绘土山松软的质理,延续五代董源的古老画法,可以对照董源的〈寒林重汀图〉(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收藏) 。
远景峭拔的山峰成拳首状,与考古发现的十世纪辽代山水挂轴〈深山棋会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山形类似。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巨然到京师之后,受到荆、关华北画风的影响。这也印证刘道醇形容巨然画「古峰峭拔,宛立风骨」的风格。
米芾形容巨然:「少年多作矾头」;刘道醇也提到巨然的山水:「于林麓间多为卵石,松柏草木,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都可以来形容这幅画的特征。巨然是僧人,画中所呈现的是幽墅、野逸之景,无尘世繁闹之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