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 | 《道德经》笔记
第十八章
“
老子心目中是有一个理想社会的,大致相应于伏羲女娲时代。而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尧舜时代。老子认为在伏羲女娲时代,是有大道行于世的。
大道废,有仁义。
道可道,非常道。
伏羲女娲时代,是难以描述清楚的,也就是没法对象化。不能落实在具体的体制上。
在这一点,孔子和老子是有不同想法的。孔子认为是可以部分对象化的,也就是可以有个大概的样子。模板就是尧舜时代,以及商汤,文武周公时代。孔子认为这些时代,是施行仁政模范的时代,可以为后世效法,为后世立体制的。
大道废,有仁义。
在老子心目中,伏羲女娲时代的大道被破坏了,这样才有了追求仁义的世代。
这中间的过程,或许与黄帝有关。黄帝族战胜了伏羲族,让历史有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现代的考古大发现,对这段历史的有一定的佐证。
这个巨大的改变的结果,就是有体制的国家开始建立了。从部落的氏族社会转化——到集合众多氏族形成国家的阶级社会。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
这就是一个有体制的国家的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体系开始形成。
一套体系,有外在的有形的典章制度,又有内在的思想、哲理体系。而这套哲理体系,就是“仁义思想体系”。
仁义思想体系,展现的具体的国家治理上,就是一些列的“智慧”安排,落实下去就是典章制度。
智慧出,有大伪。
什么叫“伪”呢?就是人为的设定。黄帝设定的衣裳制度,就是一种人为的设定。
我们可以想见,制度已确立,很容易形成固定的阶级,本质上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管理、统治。
被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吗?
显然不可能世世代代都心甘情愿,也许遇到好的君主,还能勉强心甘情愿,比如“尧、舜”这样的君主。
但是这样的君主,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这个“伪”,不仅仅是人为设定的制度,更在于这个制度会变质,很难恒久。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大道,不像大道那样“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所以就会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出,这样的一种无可奈何。这是历史的震荡,靠偶然出现的奇迹——王者,来拨乱反正。
这就是“仁义之道”,没法恒久,总会偏离,所以是“大伪”。
即便如此,仁义之道还是很了不起的。
再把视角放小,聚焦在天下的一个个家庭。
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这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我们看那些家庭啊,总会遇到各种纷争。兄弟不和,婆媳不和,父子不和,夫妻不和,这上下、左右、前后的,就是六亲不和。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情况?
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就让这个家散掉,走向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自己为自己负责。这个路径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
另一条路径就是尽量维持这个家庭的结构,以及稳定性。
如何维持呢?
那就是孝慈。
父母慈子女孝,兄弟有孝悌之义。这是人为设定的吗?是,也不是。
婴儿一出生,不像那些羊羔啊,小狗啊,几天就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婴儿要有三年的怀抱,十几年的抚养,才能成人。这个过程,建立了身后的父母亲与子女的感情,亲亲之爱。
六亲不和,有孝慈。
这样一来,维持住了社会的基础——家庭。
但是呢,这是一个对抗的过程,家庭的解散和家庭的维持一直在博弈。“六亲不和”和“孝慈”是一股对立的力量。
能对立多久?能维持外在的和谐多久?
这几千年来,是大体上维持住了。但是,放大镜一看,其间有多少悲苦?数不清的。
所以到了近代,这个平衡彻底地打破了。
“家庭是万恶之源”、“吃人的礼教”……
“名可名,非常名”,终究还是不能长久啊!
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复兴,如何复兴?重建家庭是很关键的。
疫情滞留在家两个月,算是感受一种家的氛围,温暖,相互扶持。有慈有孝。但是,一旦到了城市,投入工作,这种感觉就淡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又是一组相对的力量,国家总是要维持住的,这是共识。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和伏羲女娲时代比起来如何呢?物质上,那肯定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呢,我觉得当下其实还是属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个范畴。
到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大概就是就是老子心目中的“大道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