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教你通过待人接物看透一个人的性格!看人,一看一个准

故事一

文子是晋国的大臣,因为牵涉到一起案件,仓皇逃命,跑到了都城外的一个小镇子。

跟随文子一起逃亡的仆人说:“这个镇子的官吏经常出入你的府邸,我看不如先在他这里休息以下,再继续赶路,你觉得呢?”

“这个人信不过。”文子略做思考后说道。

“大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人知道我嗜好琴瑟,于是就送我名琴;知道我喜欢收藏珍宝,就找来名贵的玉石送给我。像这种只知道到讨我欢心却给不出什么忠告的人,只不过是想要利用我为自己谋夺利益,假如我去投靠他的话,必然会被他送给君主,以此博取君主的欢心。”

就这样,文子没有任何的停留,为了轻装赶路,甚至连行李都顾不上带。事实也果然如文子所料,这个镇子的官吏把文子的行李拦了下来,送给君主邀功。在这里,文子就是通过官吏平常待人接物的态度,看透了他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从而逃过了一劫。

故事二

鲁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纵横之士,他跑到魏国,想将自己的策略献给魏王,但苦于没有办法。于是,鲁丹就用大批的金银珍宝来结交魏王的亲信,请他们代为引见。这个办法很有效,魏王很快召见了鲁丹,并举行宴会款待他。

然而,宴会还没结束,鲁丹就找了个借口突然告辞,随即偷偷离开了魏国。他的随从十分吃惊,问他:“魏王这样的厚待你,为什么要无故离去?”

鲁丹说:“魏王被他的亲近之人所左右,自己却毫无主见,假如日后有人通过他的亲近之人说我的坏话,魏王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并惩罚我,所以,还是早些离开的好。”

鲁丹识人非常之准,就是这位魏王,曾任用一名大将攻打中山国,但在大将凯旋而归后,却听信亲近之人的谗言,给了大将一些犒赏,却收缴了他的兵权,再也不重用他了。

故事三

鲁国权臣孟孙在打猎时,抓到了一只小鹿,放在了家臣秦西巴的车子上。回去的路上,有一只母鹿始终跟随,并不断哀鸣。秦西巴动了恻隐之心,就擅作主张,把小鹿给放了。

孟孙知道这件事后,很是生气,一回到家,就让人把秦西巴给关了起来。不过,孟孙很快就放了秦西巴,不仅赦其无罪,还予以重任,让他辅佐自己儿子。

孟孙的近侍好奇地问道:“您不久前刚惩罚了他,可现在却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回答说:“当时我也是气糊涂了,像他这样的人,对小鹿都这样的仁慈,对待我儿子,肯定也会很好。”

上面这三个故事,都是通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然后得出准确的识人结论。可以看出,待人接物虽然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小事情,但却能准确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行。这就是告诉我们,善从小事和细节入手,观察他人待人接物时的态度和方式,就能看准一个人。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不经意的表现,很可能会被有心人记在心里,对此,不可不注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