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六,挥别家乡,最不舍的是他们……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一块腊肉里的爱与不舍
文/王德军
又一次踏上南归的征途,行李箱的份量又增加了好几分,糍粑、腊肠、泡菜、板栗,还有一块腊肉。
虽然我多次说不带,父亲还是坚持让我带上,几番争执不下,老婆给我使眼色,我只好顺了他老人家心意,死劲往行李面塞,勉强装进去,真是万幸。
▲拍摄:王德军
现在坐在候车室,回忆早上发生的一切,心里暖暖的。
这一小块黑猪肉,是姐夫孝敬二老的年接礼,在饲料猪横行的今天,信阳土猪肉是外地游子的念想与奢望,即使生活在本地的父母,土猪肉也是不常见的珍品。
▲拍摄:王德军
今年回家,村子里十余户竟然没有一家养猪的,家家户户杀年猪的场景只能存在记忆和历史中了。
父亲尽可能让我带走家乡特产,分明是舍不得我们离开,回家仅十余天,每天都想呆在家里,舍不得出去上街、会友,甚至以前痴迷的打牌活动,也失去了吸引力。
显然,父母没有读懂我的“深意”,总是催我外出串亲戚,我只能找其它理由推脱,我只想把仅有的十余天,浪费在没有压力的家里,睡觉、陪父母烤火、聊天。
聊家常异常小心,一则农村有很多禁忌,孩子们不熟悉;二则生怕说到的某个人已经故去,让他们由别人想到自己,过年,不开心总是不好的。
▲图片来源朋友圈
生于四十年代的父母,能幸存于“信阳粮食关”中,是不幸中的万幸,尤其是外公外婆在饥荒中饿死了,妈妈当时只有十几岁,这种刻骨铭心伤痛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他们终年劳作,没有一天停歇,过年也是忙里忙外,年过七十亦停不下来,总是在身体反复报警后亦不悔改,更不愿意随我进城享点清福。
有时候我非常生气说他们,他们小心翼翼的应付我,他们口头答应,事后依然我行我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爱我们之心丝豪不用怀疑,是否得当也是难以评判,但他们被时代“抛弃”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来源朋友圈
爸妈不会用智能手机,怎么教都学不会,但他们逮住侄儿就要看他手机里的我们,尤其是看到孙儿孙女照片、视频时,眉宇间充满自豪和喜悦,总是自言自语说:“梓行比妈妈高了,小伙子(我儿子)又长高了一截儿”;
他们坚守“古礼”,让年青人甚至我等中年人难以理解,好在我是一个学历史的读书人,虽不认同,却能理解。
一块腊肉的争执,看似饮食之争,实则认知分歧,唯一相通的,是我们深爱彼此,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春节做菜,我想的是尽可能健康,分量够吃就行,父母总是想着尽可能多做些,生怕我们吃不饱,仅此而已。
父母让我带走的,哪里是一块腊肉?分明是对我们的不舍与爱!
正如那句话,人未离,情难抑,别回头,泪不停。唯有好好生活,不负父母,不负时光!愿岁月静好,父母安康!
■ 本文为约稿,作者王德军,罗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