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期 | 创业趁年轻,这话对吗?

文章说: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都是在20岁出头时,创立了改变世界的公司。

风险投资机构在持续押宝年轻人,媒体和大众追捧那些年轻又成功的创业者故事。

创业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专利。

创业学的学者阿祖莱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大多数成功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中年人,而不是年轻人。他们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是40岁左右。

调查报告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所有商业企业创始人的年龄,发现他们创办企业时的平均年龄是42岁。

即使是高科技的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也在40岁出头。在石油和天然气或生物技术等行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是47岁。

调查还发现年长的创业者与没有相关经验的创始人相比,他们创办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的可能性要高出85%。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经验对于创业来说比激情和年龄还重要。

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风险投资人都要投年轻的团队呢?

阿祖莱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风险投资者的想法是错的,他们可能误以为年轻是成功的灵丹妙药;另一个可能性是,风投们不仅仅在寻找增长潜力最大的公司,他们要找的也许是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投资回报。

与更有经验的创业者相比,年轻创业者的财务情况更拮据,这导致他们会以更低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售企业或股份。也就是说,对于投资者们来说,年轻的创业者可能是一笔更划算的“交易”。

运动员成名要年轻,那是因为对身体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老胳膊老腿反应慢,在体操垫子上翻跟头那是肯定比不过年轻人的。

创业可就不一样了,它就像考古、中医、作家,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加上思想上的锐意进取综合而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光靠经验容易守旧和故步自封,如果光靠激情也不行,创业者的激情就像空气一样,虽然宝贵但却不值钱,何况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率极低的行业呢。

有人肯定会反驳,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都是在20岁出头时创立的公司改变了世界,他们都很年轻呀。

前中国队总教练刘国梁曾经说过:一个天才运动员的出现,有时候会毁掉一代或几代人,一个特定的个例,如果人们抛开他当时的具体条件,而把这个个例当成普遍真理的时候,那是很糟糕的。

我在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在中关村的创业的大街上泡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发现来这的创业者都很年轻,有很多还是在学校没有毕业的学生,偶尔能看到一些三十五六岁的创业者,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见不到了。

我算是有过一次成功创业的经历的人了,那年我三十六岁,用今天的眼光看已经不年轻了,但在当时被称为92派的企业家中,就算是年轻的了。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创业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王石、刘永好、牟其中也都是四十岁左右,在当时就算是少壮派了,他们顶起了那一代创业者的天,这在今天看来,这个年龄创业已经是高龄了。

看到这些年轻创业者在创业营里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头有时候经常为他们捏上一把汗,一方面是他们的激情打动我,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这能行吗?

这就像一个人从来没有开过车,突然跳上一辆跑车,开起来就上路,轻则撞车撞人,重则自己会车毁人亡,这小命可能就没了。

在一次创业研讨会上,有人问著名的企业家任志强,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

任总说,他不主张大学生毕业以后就去创业,而是先到企业去多工作一段时间,等有些经验了再出来创业,没机会就好好的打好这份工,机会本来就很少,即使有了也不一定落在你头上。

如果你把自己假想的机会当成真正的机会,那就是自己骗自己的意淫了,和成功无关。

“创业趁年轻”这句话喊了多少年了,似乎成了创业者们的一条金科玉律,看看美国创业者的年龄结构,我们是不是可以以另一种眼光重新去认识“创业趁年轻”这句话呢。

社会上前几年流行着谄媚90后的风气,现在又开始谄媚00后了。

一个社会如果过分的谄媚年轻,说明这个社会还不成熟,多少还有点不自信。

在我们《一眼空间》里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美国年轻的老人们》,建议你有时间去看看。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们的公众号《一眼空间》里《美国年轻的老人们》这篇文章。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美国年轻的老人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