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243:催婚恐惧症是心智不成熟所致,唯有成长可治愈。/注意

                   注意障碍
注意:意识对事物的指向性,外界的任何事物以及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注意的对象。
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地、自然的注意。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简单的原始性反应。
主动注意(随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标的注意。它指向一定的对象,为达到目的,必要时要做出一定的努力。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与知觉对象、特点、活动性质和个人经验有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集中于某一客体或活动。
注意的紧张性:在紧张注意的情况下,个体会完全沉浸于所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所发生的其它事情。越是紧张地加强注意,注意的范围越小。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以上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和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有关。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催婚恐惧症是婚龄男女,被父母等人催问婚姻问题,从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及情绪反应,甚至想到可能被问及婚姻问题,就会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进而采取回避行为的综合征。
催婚逼婚的形式多种多样,程度不同,后果各异。
35岁还没有结婚的赵女士,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和同事吵架。
她急忙赶过去,看到父亲脸色发青,情绪激动,急忙问明缘由。
原来,父亲与同事不和,同事就说,你女儿三十多了,还嫁不出去,丢不丢人啊。
赵女士听后,气不打一处来,自己结不结婚,怎么就成了别人羞辱父亲的理由,于是就和对方骂上了。结果是父亲被辱,女儿气得住了医院。
网友说,很多人不结婚,就是为了避免嫁给这样没有修养的人。
年纪这么大了,还没有结婚,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是不是自己有问题、要降低要求和条件,早点结婚,了却父母的一桩心事等等。
很多家长认为,结婚是人生大事,每个人都应该结婚,到了年龄就要结婚。
未婚男女,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
超过半数的青年表示,单身期间最大压力是来自家人的催婚,其次是社会舆论,第三是自我压力。
很多职场白领认为,自己相貌端庄,工作稳定,有车有房,一个人过得很好,为什么要结婚。结婚也要遇到对的人,一定要嫁给爱情。
30岁未婚的王女士,春节前主动跑到医院精神科,要求住院,原因是怕父母催婚。
现在有没有男朋友,要抓紧时间,年纪就没人要了。这种洗脑式的催婚,令她头发晕,皮发麻,浑身颤抖,曾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杭州女孩小青,因被父母催婚逼急了,想走又不让走,无奈报说自己被强暴了。
相关研究表明,25~35岁的被催婚逼婚率高达86%,父母逼婚一度成为青年男女的噩梦。
大量90后,为逃避春节回家被逼婚,选择外出旅行。有超过三分之一患有恐婚症。
美国社会学家认为,婚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是制度化婚姻,第二阶段是陪伴式婚姻,第三阶段是个人式婚姻。
当代国内青年,已到了第二、三阶段,而父母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存在明显代沟。
全球已进入单身时代,英国结婚人数跌至150年最低,法国单身占三分之一家庭,日本占40%,宣布德国柏林曾超过50%,韩国也宣布进入单身全盛时代。
我国很多城市,大龄未婚者不断增加,结婚率持续减少。
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不是将就的,只有该结婚的爱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
以前结婚,是以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为主,现在以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为主。
不为年龄增长而焦虑,只为自我成长而自豪。
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父母,会希望孩子过得好,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而不是单纯催着结婚生子。
催婚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是心智不成熟,主要表现在误读了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爱护,表现在对社会舆论的过分在乎,同时又承受着自己已经成为剩男剩女的内在压力。
一个成熟的人,对于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关心会感到满满的爱并充满感激,而不会有丝毫的反感和焦虑。
对于来自社会的议论更不会过于在乎,因为社会舆论,与你的心理距离非常遥远。
自我的强大是合理应对催婚逼婚和正确认识婚姻的基石。
没有了自我的压力,其来自外界的任何压力,根本就不足挂齿。也就不会产生抑郁、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被催婚逼婚、结婚早晚和结不结婚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结婚也好,单身也罢,都是社会的常态。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成熟和成长,才能合理应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