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五首《始闻秋风》(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始闻秋风

【中唐·刘禹锡·七言律诗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拼音版

xī kàn huáng jú yǔ jun1 bié ,jīn tīng xuán chán wǒ què huí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wǔ yè sōu liú zhěn qián jué ,yī nián yán zhuàng jìng zhōng lái 。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mǎ sī biān cǎo quán máo dòng ,diāo miǎn qīng yún shuì yǎn kāi 。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tiān dì sù qīng kān sì wàng ,wéi jun1 fú bìng shàng gāo tái 。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作品介绍]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注释]

1、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2、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3、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4、颜状:容貌。

5、拳毛:攀曲的马毛。

6、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文学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佘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开头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替秋风设词。诗中的“我”,就是秋风;诗中的“君”,则是诗人。秋风说,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候(九月,秋之尾),我与你分别了,今年“知了”鸣叫的当儿(七月,秋之始),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话说得多么情意绵绵,既创造了浓郁诗情、奇妙的意境,又准确地点出了秋天去而复来的时令。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又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了。“五夜”,一夜分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五更。诗人写的是:五更天时分,凉风飕飕地刮着,惊醒了我枕上的美梦,熟悉的声音告诉我,“你”回来了,一年别离,“你”还是那么劲健肃爽,而我容颜苍老、颓丧衰败的气象却从铜镜中便显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既紧扣“始闻秋风”的题,又抒发了“始闻秋风”后引起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诗人把笔锋再猛力一转,诗的精神顿然大振。骏马思念边塞的秋草,昂起了高高的马头,抖动着拳曲的鬃毛,举起了坚硬的前蹄,一副临战前的雄姿;鸷雕睁开了睡眼,它斜斜地顾盼着长空,准备着搏击和飞腾。一个“动”字和一个“开”字,把那骏马和猛禽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虎虎而有生气。它们集聚了很大的力量,等待着时机。今天,秋风触动了它们的神经,马上就要驰骋疆场,就要展翅在蓝天搏击。秋风是那么美妙,秋天是那么神奇。它给播种者以收获,它给前进者以鼓励,它充满了饱满、活跃的神韵,色彩斑斓的魅力。有人以为,这两句写马写雕,虽然精彩,却有点游离。其实本诗主旨就是歌唱秋风,赞美秋季,骏马拟奔,鸷雕欲飞,正是受到了秋风的刺激和鼓励!这不但不枝不蔓,相反却加强了主题。

最后两句,诗人向秋致辞:寥廓无际的秋天啊!你是那么澄澈,你是那么明净,万里一片碧蓝,几丝白云袅袅,如许乾坤,一尘不染。为了你这胜似春光的大好秋天,我也要抱着衰病之躯,登上高台,为你唱一支嘹亮的秋歌!诗人的壮志豪情,正是被秋风所唤醒,被骏马、鸷雕所激发。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对这首诗点评道:“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佚名

赏析

叁/

“始闻秋风”,谓初秋时节刚听见秋风的声音。诗人晚年多病,这大约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视“秋风”为老朋友,以“秋风”与“我”叙旧的口吻写道:去年看罢黄菊盛开,我与您离别;今日听到玄蝉咏唱,我又回转了来。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玄蝉即秋蝉,农历七月开时鸣叫,而七月则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却回”,即返回。奇特美妙的艺术构思,有“声”有“色”的文学语言,活画出了“秋风”与“我”的交情,将人们心目中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写得温婉可人,充满了人情味。诗人出手不凡。

颔联以下,转换为诗人的口吻。“五夜”,泛指夜晚。古代夜晚分五个时段,故称。“飕飗”(sōuliú),风的象声词。“枕前觉”,在枕上感知到。扣题中的“闻”字。“颜状”,面容。又过了一年,面容当更显衰老。而这变化因照镜而看出,故曰“镜中来”。人当老去,对时光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特别敏感,这是人之常情。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还是“老当益壮”(汉马援语)?却是常人与志士的区别。

颈联宕开一笔,不紧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设置了两个动物意象:战马与大雕。“边草”,边疆的草野。“拳毛”,卷曲的鬣毛。“雕”,鹰科猛禽。“眄”( miǎn),斜视。“青云”,指天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汉族军队的战马到了秋天也鬣毛耸动,跃跃欲上战场。秋季天高云淡,大地草木萧疏,禽兽不易隐藏,正是大雕猎食的绝好机会。故大雕到了秋天也睁开眯着的眼睛,斜望天空,欲展翅翱翔,巡捕猎物。二句不但意象新警,而且遣词精悍。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唤作“兴寄”。“寄”者,寄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即寄托在这两个意象之中。“兴”者,引发,诗人的自我形象,即由这两个意象引发出来。

于是,尾联便收拢笔墨,回归自身。“肃清”,肃爽、清朗。“君”,对“秋风”的拟人化称呼。二句谓我当此天地肃清,正可四面眺望之际,为您“秋风”抱病而登高台。

自战国楚人宋玉的辞赋《九辨》以来,“悲秋”便成了历代怀才不遇的文士及其文学创作的常态。刘禹锡一生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何况人到晚年,已进入生命的“秋天”,更有“悲秋”的充分理由。可是,性格豪爽而倔强的他,在这首七言律诗中,却一笔颠覆了“文士悲秋”的思维定式,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姿态,亲近“秋风”,迎接“秋天”的又一次到来。积健为雄,所以为佳。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