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五首《始闻秋风》(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始闻秋风
【中唐·刘禹锡·七言律诗】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拼音版
wǔ yè sōu liú zhěn qián jué ,yī nián yán zhuàng jìng zhōng lái 。
[作品介绍]
[注释]
1、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2、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3、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4、颜状:容貌。
5、拳毛:攀曲的马毛。
6、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文学鉴赏
名家点评
贰/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开头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替秋风设词。诗中的“我”,就是秋风;诗中的“君”,则是诗人。秋风说,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候(九月,秋之尾),我与你分别了,今年“知了”鸣叫的当儿(七月,秋之始),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话说得多么情意绵绵,既创造了浓郁诗情、奇妙的意境,又准确地点出了秋天去而复来的时令。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又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了。“五夜”,一夜分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五更。诗人写的是:五更天时分,凉风飕飕地刮着,惊醒了我枕上的美梦,熟悉的声音告诉我,“你”回来了,一年别离,“你”还是那么劲健肃爽,而我容颜苍老、颓丧衰败的气象却从铜镜中便显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既紧扣“始闻秋风”的题,又抒发了“始闻秋风”后引起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诗人把笔锋再猛力一转,诗的精神顿然大振。骏马思念边塞的秋草,昂起了高高的马头,抖动着拳曲的鬃毛,举起了坚硬的前蹄,一副临战前的雄姿;鸷雕睁开了睡眼,它斜斜地顾盼着长空,准备着搏击和飞腾。一个“动”字和一个“开”字,把那骏马和猛禽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虎虎而有生气。它们集聚了很大的力量,等待着时机。今天,秋风触动了它们的神经,马上就要驰骋疆场,就要展翅在蓝天搏击。秋风是那么美妙,秋天是那么神奇。它给播种者以收获,它给前进者以鼓励,它充满了饱满、活跃的神韵,色彩斑斓的魅力。有人以为,这两句写马写雕,虽然精彩,却有点游离。其实本诗主旨就是歌唱秋风,赞美秋季,骏马拟奔,鸷雕欲飞,正是受到了秋风的刺激和鼓励!这不但不枝不蔓,相反却加强了主题。
最后两句,诗人向秋致辞:寥廓无际的秋天啊!你是那么澄澈,你是那么明净,万里一片碧蓝,几丝白云袅袅,如许乾坤,一尘不染。为了你这胜似春光的大好秋天,我也要抱着衰病之躯,登上高台,为你唱一支嘹亮的秋歌!诗人的壮志豪情,正是被秋风所唤醒,被骏马、鸷雕所激发。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对这首诗点评道:“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叁/
“始闻秋风”,谓初秋时节刚听见秋风的声音。诗人晚年多病,这大约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视“秋风”为老朋友,以“秋风”与“我”叙旧的口吻写道:去年看罢黄菊盛开,我与您离别;今日听到玄蝉咏唱,我又回转了来。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玄蝉即秋蝉,农历七月开时鸣叫,而七月则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却回”,即返回。奇特美妙的艺术构思,有“声”有“色”的文学语言,活画出了“秋风”与“我”的交情,将人们心目中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写得温婉可人,充满了人情味。诗人出手不凡。
颔联以下,转换为诗人的口吻。“五夜”,泛指夜晚。古代夜晚分五个时段,故称。“飕飗”(sōuliú),风的象声词。“枕前觉”,在枕上感知到。扣题中的“闻”字。“颜状”,面容。又过了一年,面容当更显衰老。而这变化因照镜而看出,故曰“镜中来”。人当老去,对时光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特别敏感,这是人之常情。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还是“老当益壮”(汉马援语)?却是常人与志士的区别。
颈联宕开一笔,不紧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设置了两个动物意象:战马与大雕。“边草”,边疆的草野。“拳毛”,卷曲的鬣毛。“雕”,鹰科猛禽。“眄”( miǎn),斜视。“青云”,指天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汉族军队的战马到了秋天也鬣毛耸动,跃跃欲上战场。秋季天高云淡,大地草木萧疏,禽兽不易隐藏,正是大雕猎食的绝好机会。故大雕到了秋天也睁开眯着的眼睛,斜望天空,欲展翅翱翔,巡捕猎物。二句不但意象新警,而且遣词精悍。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唤作“兴寄”。“寄”者,寄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即寄托在这两个意象之中。“兴”者,引发,诗人的自我形象,即由这两个意象引发出来。
于是,尾联便收拢笔墨,回归自身。“肃清”,肃爽、清朗。“君”,对“秋风”的拟人化称呼。二句谓我当此天地肃清,正可四面眺望之际,为您“秋风”抱病而登高台。
自战国楚人宋玉的辞赋《九辨》以来,“悲秋”便成了历代怀才不遇的文士及其文学创作的常态。刘禹锡一生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何况人到晚年,已进入生命的“秋天”,更有“悲秋”的充分理由。可是,性格豪爽而倔强的他,在这首七言律诗中,却一笔颠覆了“文士悲秋”的思维定式,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姿态,亲近“秋风”,迎接“秋天”的又一次到来。积健为雄,所以为佳。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