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系列76) 3 变化之链条 3-3社会变化链条1

理解社会(系列76)

3

变化之链条

3-3社会变化链条1

我们终究需要理解社会变化之链条——其实这才是构成我们理解社会之根本。社会变化之链条——其实有二种力量在其中起作用,这二种力量就是自然演变之力量,社会演变之力量。自然演变之力量如何起作用,人类通过他们的自然认知而建立理解,社会演变之力量如何起作用,人类通过他们的社会认知而建立理解。但难点其实在于对社会演变之力量之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类之所以在社会中展开他们的行为,其实一定是怀有相应的目标的——但这种相应的目标,与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其实是相契合的。即人们是为了追求他们终极的生命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介入社会合作之中,并展开其主动的行为的。但人类在自然的环境中,是通过与自然的环境的互动而追求其生存资源的,但繁衍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与同类的异性成员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人类的性行为——但性行为其实是通过某种竞争的形式才能有效进行——即男性之间需要通过某种竞争的方式来获得性交机会——这是自然的状态下的一般情形。当然,当人类进入了社会合作状态之后,性资源其实依然需要通过特定的竞争方式才能有效获得,但是这种获得的形式与自然状态下的性资源的获得有了巨大的差别,不再是如自然状态下的那种直接的暴力争夺,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化与资源争夺——我们滞后再表。即人类在自然的状态下是需要主动展开其行为的,这些行为是以欲望的形式而被生命内在地驱动的,但在人类的社会合作体里,以欲望的形式而驱动人类的行为展开,更多的是生活行为——并且即使在生活行为之中,人类其实还受制于社会伦理的约束——并不纯粹依赖其内在的欲望而展开其行为。而在生活行为之外,人类行为展开的激励机制,已经变化为有效的利益驱动的机制——利益驱动导致人类主动的行为展开,是理解人类社会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方向……

要理解人类的利益机制,与人类力量的有序展开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类一切的利益创造,本身都含有相应的物质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固然有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但人们可能主要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力量起作用的一般方式——如我们看到一幢房子被有效地建立起来了,这幢房屋里有很多自然的存在物,如砖头、石块、树木……但我们会发现,这些自然的存在物可能最初并不出现在房屋所在的位置,是人类将它们从原来的位置挪到现在所处的房屋的位置的,同样,那些树木,在自然的状态下,所处的形状与它们在房屋中的形状是不同的,是人类改变了树木的形状,并让它们出现在房屋中特定的位置上。那些砖头,它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是以粘土的形式存在的,人类改变了它们的存在形式,而制作成了砖头的形状,并将其砌在房屋的墙上……这些都是人类力量的有效行使才得到的结果。没有人类力量的行使,这个世界是不会出现房屋这样的事物的——但人类为什么会建筑房屋呢?这是因为人类为了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中的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为了建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人类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将这个地方的基础挖到接近坚硬的岩石地层。他们需要将地层整理得十分平整,还需要从山上砍下树枝,将枝节削去,然后将泥土泡在水里成泥,再将泥制成特定的形状,等它们干了后再集中运到一定的地方,他们还需要到河床里将很多的石头运回建房之地……总之,你会发现,人们会围绕着建造房屋,展开很多复杂的行为,当人们在这些复杂的行为展开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形成了房屋的整个观念,即他们是预先有整个房屋完成后的形状,以及如何让自然里完全不存在的这个房屋的形状,怎样通过他们复杂的建筑行为而凭空产生的——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是人类高级的创造行为,是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不可能产生的行为——但人类却奇迹般的出现了这样的复杂的行为方式,这是基于人类认知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对他们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以及这些居住条件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以及物质相互搭配的方式与这种搭配的强度要求——人类其实在建筑房屋之前都有全面的理解与把握,然后他们通过漫长的时间来从容地准备与施工,并最终成就他们心目中的房屋形状,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居所——这是人类巨大的创造能力所导致的——而这种人类建造房屋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完整的微观变化的链条……

其实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产生——本质上都是人类通过使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事物的自然存在状态,而让其朝向人类所期待的某种状态进行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的有效实现,从而达成人类所追求的实践目标——这个实践目标,可能是无数个小目标的有效实现才得以最终实现——如人类建造一幢房屋,他们可能需要改变几千根树木原来的存在状态,将树从山上砍倒,然后削悼枝节,再将其扛回家,然后在坪里晒干。他们还需要将很多的石头,从它们在河床里本来安静躺着的地方挑回到建房之地,他们还需要将原来自然存在的粘土制成特定形状的砖头,并且全部都集中到他们建房之地。然后他们需要将地基整理好,再将所有这些材料有条不紊地砌到房屋之上,最后盖上瓦片,才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房屋——如果这视作一个整体的变化,其中就有无数的局部变化的存在——你每将一块石头挑回家都可以算一个局部的变化——这样,就会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容规划和长期劳动,才终于得以将一幢房屋建好——而这整个过程,其实都需要人们付出十分辛勤的劳动,而这种付出,都是人类的惰性所排斥,或者不愿意的——如果人类不是为了追求舒适的住处,他们怎么会花费如此漫长的精力来从此这样的艰辛劳动呢?其唯一的激励就是人类追求居住的舒适——这构成人类深刻的利益激励……

其实人类任何一种生活目标的最终实现,都构成人们的利益激励,为了这种利益的激励,人们愿意去付出辛勤的劳动,从而保证这种利益激励得到有效实现——但这种利益的激励,其实同时还需要一个深刻的背景,那就是认知的背景——假设人类没有对建筑的认知,他们的大脑中没有一幢房屋完整建筑成功后的图景,以及达成这一图景的过程中他们所需要进行的相应的行为步骤,人们是不会产生建造房屋的行为激励的,而动物世界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房屋的存在,除了人类建造了房屋之外——即人类的行为进入复杂化的原因,是基于他们认知的深刻性的,没有认知的深刻性,人类不可能产生他们在文明状态下的那种复杂行为——而这种复杂的行为——其实是一个个行为集合起来的——人类对于一个个单独的行为,可能无法理解,如一个人单独上山砍树——他们就不会明白,这个人砍树是做什么呢?他们需要等到他将砍树行为与其它行为集合起来,构成他行为的连续的链条,然后才能理解他的某一个单独行为的目标和意义——如看到他后来建了一幢房子,这幢房子就用上了当初砍的那棵树,于是明白他那天上山砍树的目的了。如果后来人们看到他将那颗树用来做了他家的某件家具,那么那天砍树的行为与后来他做家具的行为就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为链条——这构成人类社会行为链条的某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自然地构成我们对社会行为变化的连续链条的有序理解——没有这种对人类社会行为变化链条的连续性的理解,其实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人类孤立的某一个行为——如一个人在一块土里将一根根草清除悼——在人类的生活常识里,这种除草行为是人类种植行为的连续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清除土中的杂草,是为了防止这些杂草与他们所种植的植物争夺土地里的养份,保证土地里所种植的植物健康成长——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种植行为连续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本质上是人类行为的展开——人类行为的展开,是人类力量的行使。我们需要让人类力量的行使具备某种有序性,但如何使人类力量的行使具备有序性呢?我们就需要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人类行为的意义,不是从行为的某种单独的性质上得到恰当的理解的,这种从单独行为上的意义的理解,很多只是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的理解,而不是社会意义的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的理解,需要从该行为在一个连续的社会变化链条中来建立起其意义——只有这样的意义理解,才构成一个社会意义的理解,而通过这个社会意义的理解,我们就获得了对不同行为在社会合作体系中的意义存在,从而建立起对人类行为的完整的意义理解,并进一步在这样的意义理解基础上,赋予人类行为的更丰富的社会利益、文化、规则、伦理、价值之内涵,从而通过这些综合的社会观念,来对人类力量的行使建立起一种深刻的社会合理性理解——这是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基础的方向——而这个基础的方向之所以得到理解,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将单独的行为引导到一个完整的社会变化链条中来抽象出其相应的社会意义,这是社会认知的一个基础的地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