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临证用药心得要注意四问题

治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

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及选择某药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药用于本证之寒或热。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这全靠医者灵活的思想,清晰的分析,需要总结。

很多人试图从临床中总结用药经验,却发现其成果没有实际价值。这是因为,中医临床必须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辨清疾病个性化的病因、病位、病机,以及病机演变的可能,因人、因时、因地合理组方用药,才能发挥中药应有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再经反复应用,证实疗效,心有所悟,取得经验,方可称得上用药心得。

如果离开了中医的理论指导,缺乏深入细致的辨证分析和灵活运用原则,再好的疗效也只是个案,更不要说从中总结用药心得。笔者现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如何克服困难,深入临床,形成并总结自己的用药经验。

疾病不会一成不变

任何病理机制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可随时而异。即使是同一疾病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因而,对某一疾病的用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眩晕病,根据《内经·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常被认为与肝阳上亢有关,但其病因病机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郁化热、肝火上逆等。如有肝火过盛,肝阳上亢,引起肝风内动,甚至抽搐者。有肝郁日久,化火耗伤肾阴,或平素阴虚肾亏导致水不涵木,肝之虚火上逆的。有脾虚日久,健运失职,水湿内停阻滞气机,导致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热,肝火上逆而致眩晕的。总之,由于病因、病机、病程时间长短不同等原因,眩晕病常轻重不等,症状有异。

因此,对眩晕病的治疗,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眩晕,而且试图作为用药经验加以总结,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

病机错综复杂

中医整体观认为,各个脏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方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达到生生之机旺盛而维持身心健康的功能。如果一脏有病,必然会波及其他脏器、甚至多个脏器的功能,使病机复杂化,因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可能是一个脏器孤立而为病。

而且,各种病因病机在演变中又会出现寒、热、虚、实不同。同时虚、实、寒、热的病因又不同,有因实而致虚也有因虚致实;有寒郁化热或热久变寒;有以虚为主和以实为主,且寒、热主次又有分别等。这种虚、实、寒、热交错在慢性病中是很常见的。此外,虚实或寒热互见,又不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及选择某种药可适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种药可适用于本证之寒或热。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这全靠医者灵活的思想,清晰的分析。

如湿热互结之病理,是湿邪停留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而成。但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寒邪)。湿来源于脾气虚,脾失健运而形成水湿停滞,热是因湿阻滞气机郁而化热。治疗这种寒、热、虚、实互结之病患非常棘手,故有“湿热缠绵,病难速易”之说。

因而在治疗中应先清其热,选择苦寒药为主(因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如:栀子、黄连、茵陈、大黄等药物。但热清大半时急需停用苦寒药或减其大半;否则即可导致过用寒药伤脾,使湿邪更盛,甚至变为寒湿的问题,所以必须转为健脾利湿以治本为主。

这种用药之选择,服药时间之长短,用量之大小,需要以长期临床的精心辨证为基础,才能使矛盾之药物达到对立统一,补虚而不滞,祛实不伤正。由此得出的认识方可言是用药心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科学性。

用经方、时方存在偏颇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中药治疗疾病逐步从运用单味药走向多味药,由小方、大方而成复方,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别。这不仅是方剂学之发展,也是中医学之科学发展。汉末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300余方,成为方剂之祖。

汉以后至近代,又创立了数以万计的方剂。尽管经方、时方创立时代不同、药物不同,但都需要通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才能取效。

有人说,我用经方经验老到,不用强调辨证,有是证则用是方。还有人说,经方久远,须以时方解新生之疫病,我心得良多。其实都不够全面。我们对经方、时方不可偏颇,都应熟读,根据中医理论用于临床,在经方与时方的选择和配合中摸索经验,有所启发而获得用药心得。

照搬经验,怕用“毒药”

数千年来,中医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药物万种以上,治疗同类疾病或症状的药物也不胜枚举。随着长期临床,人们发现许多药物合用,对某一疾病或症状具有独特作用,医者称为对药,并在临床中广为运用。

如桃仁、红花并用加大活血之力,三棱、莪术合用加大化瘀之功。针对疾病表、里、虚、实、寒、热并见之矛盾,还创立了矛盾用药。如治疗寒积便秘的大黄附子汤;治疗烧心吐酸,黄连、吴茱萸寒热并用的左金丸等。

但这些都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不能机械地照搬、堆砌在一起,用别人的经验代替自己的思考。即使是国医大师推崇的方法,到了孟浪之医手中同样失效,又何来经验之谈呢?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疑难病症中的肿瘤、白血病更为多见。中医运用有毒的动物药甚至毒性大的矿物药治疗这类疾病屡获奇效。但在现今的医疗环境下,很多医生担心运用有毒副作用中药会惹来麻烦。

其实,中医所谓的以毒攻毒,在《内经》中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学独特的用药发现,也是西方医学望而生畏的领域。如近代用白砒治白血病见奇效,就是一个实例。因此,我们应在准确掌握药性药效和辨证的基础上,在这些毒性药物中寻找更多有效的药物从而获得用药心得。

中医治病,有“法无常法,常法无法”之名言,关键在根据辨证得出的病理,据理善变;明理之后才有法,法之后方可言方药。因此,研究用药心得,必须在参透病因病机证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总结出来。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报》。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

  • 杨兆林主任学习中医经典心得50条

    以下是杨兆林主任学习中医经典心得,总结为50条,供大家交流学习. 1.经方之美,无与伦比. 2.从经文无字中探求仲景暗含精髓. 3.类比.对比是学习经方的有效方法. 4.六经提纲,是理解伤寒重中之重. ...

  •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9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PDF电子书共9册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书目: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 徐 ...

  • 临床用药的三种形式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长期以来,中医的临床用药一直存在着三种形式,即辨病.辨证与辨症用药,体现了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与标的治疗.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辨病用药 中医辨病治疗的历史非常悠久.<五十二 ...

  • 谈中医之辨证施治

    以医学学派.中医典籍而言,据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记载,古有"医经"与"经方"之别.医经者,<内经>.<难经>是也:经方者 ...

  • 药贵在用·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药是治病的,关键在用,用的合适,砒霜可以救命,用的不合适,人参可以杀人. 医有中西,药有不同,用法各异,如果不加区别,用西医方法用中药,不仅效果很差,还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

  •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由著名老中医刘兰芳主编.书中收录了当代名老中医临床常用的200种中药的妙验和绝招.全书按药物作用分类,分别阐述各种中药的性味.作用.主治基本知识,重点介绍名老中 ...

  • 国医大师李振华:临证用药心得要注意四问题

    导读: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研究用药心得,必须在参透病因病机证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总结出来,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并从四个方面给予后学点拨,以期 ...

  • 临证用药心得要注意四问题

    治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 在治 ...

  • 【李振华】治疗肝硬化,遣方用药皆独到!

    导读:李振华教授是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在遣方用药方面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将李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做一整理总结.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湿阻证 此型为肝硬化早期,表现为先有 ...

  • 『名医经验』李振华用药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 ...

  •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

    目的和意义: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及诊疗提供依据.整理挖掘导师李振华教授辨证治疗BRG的临床思维模式及 ...

  •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实践提出了脾胃学术思想: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脾病多湿,健脾要祛湿,利湿即所以健脾;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

  • 李振华用药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 ...

  • 『名医经验』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上)

    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振华根据历代医家不同见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积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形成主要是内因为主,先由 ...

  • 『名医经验』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中)

    风痰上逆 症状:头昏头沉,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痰涎较多,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体不正,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治以豁痰利湿,熄风通络.处方:自拟祛湿通络汤:白术9克,茯苓15克,橘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