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金条莫名丧了两条命
〓第 1576 期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里,一个收破烂、收旧货、收废品的陈老头子,每天骑着一辆八成儿新的飞鸽牌自行车走村串巷挨门吆喝着:“破烂换钱儿,破烂换钱儿……"方圆百里以内的百十来个村庄,一年里,人送外号“陈破烂儿"的陈老头儿,每个村庄差不多能去个两三趟。
陈老头当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身体特别硬朗。中等个子,紫赯脸色,浓眉毛,大眼睛。眼睛转得快,眨得欢。头发稀疏且谢顶,村里的人们都戏称陈老头,说陈破烂聪明绝顶!虽说是戏称,但陈老头儿的确很聪明。大集体时代,陈老头一直在生产队里当干部,从保管员到副队长,从副队长到队长,又从队长降到会计,这是他自愿由队长降为会计的。又由生产队会计荣升为大队会计。在大队会计岗位上工作了整十个年头。这时候已经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第五个年头啦。一来陈老头年龄有点儿大了,该告老回家了。二来,新上任的支书又是自己的亲侄儿。书记、乡长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主动与老陈交谈,让老陈让位告老回家。
老陈是个很聪明的人,当然应该知足了,该回家了。大队的一把手是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亲侄儿,自己也应该心满意足了。因此,老陈就把自己手里的账务账目整理好以后,做好了遗交表,遗交手续办完以后,老陈顿觉轻松了许多。
undefined
回家以后,他就与老伴儿一块儿下地劳动了。
老陈的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儿子被推荐上了大学,现在集宁区(原集宁市)某中学任教。女儿考入内蒙古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凉城县法院工作了。
儿女的工作都不错,已经都是城市人儿了。孩子们在老陈卸任会计以后,都让老陈老两口进城养老享清福。可是老陈老伴儿不愿意进城,因为她离不开冬闲时一块玩麻将的几位牌友老姐妹们。老伴儿不愿意进城,老陈也不咋乐意进城。老陈在卸任大队会计的当年的冬天里,进集宁儿子家小住了几天,主要是想孙子陈家宝了。
在这次进城逛街时,老陈有了新的发现。在逛街时看到一处废品收购点,老陈有点儿好奇,于是老陈就走进了收废品老板的办公室。当他一进入收废品老板的办公室,就发现是某大队原来的大队会计张福来。他俩原来有很深的交情,当年张福来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大队支书任用为大队会计。可是,不读哪家书,就不识哪家字。张福来虽然是高中生,而且又是高材生,可就是下不了帐,平不了帐。没办法,还得拜师学艺呢。于是,张福来就骑车来到了老陈家,虔诚地拜师学艺。他们是邻近的两个大队,他们两家又是邻近的两个村子,每天晚上张福来都要骑上自行车到老陈家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勤奋学习,一位精心指导。张来福终于掌握了记帐走帐平帐的方法与技巧,后来他就成为全乡镇著名的会计师了。
张福来当了几年会计,觉得农村干部不好当。又发不了财,自己又不爱贪污。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就主动辞去了大队会计的职务,进城打工去了。打了一年的工,张福来发现收购废品不错,于是就租了一处院子,开启了废品收购站。一年下来,收获颇丰,于是就盘买下这处院落。由于陈福来有文化,头脑灵,又善于捕捉商机,且善于经营,他的情商又高。他从来不压价,不坑蒙小商小贩。他从来都是明码标价,小商小贩们对他非常信赖。几年下来,全城十几家收废品的老板中,谁都比不了他,他一跃成为收废品行口中的首户。各大城市的收购商也与他签订了供货协议,并且也不压等压价。这样一来,张福来的买卖生意就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越做越兴隆,达到了稳赚不赔的良好效果!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老陈这才明白了,原来收废品这么赚钱嘞!
张福来见到了恩师,见到了同行,心里非高兴愉快。他主动邀请老陈来他的废品收购公司当会计,老陈非常高兴。可是转念一想,老伴儿又不愿意进城,自己也不能撇下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呀。实在是没办法呀!张福来只好说,陈老既然不能进城,那就回去骑上自行车沿村村收点破烂废品,既锻炼了身体,又能赚几个钱儿。收回来的破烂废品,整理打包好以后,给我打个电话,我就派人车去您家里拉。卖了钱就给你寄回去,好吗?听到了张福来的话,老陈说:“那就回去试试看。”张福来热情地招待了恩师,老陈乐不可支。
回到村里以后,老陈与老伴儿把在城里巧遇张福来的经过说了一遍,老伴儿说:“城里我是不去,你能骑车收破烂很好。我不拦你,包产田,由我一人就行了,你自己决定吧!"从此,老陈就干上了收破烂收废品收旧家电等的行当。几年下来,也收入了二十多万元哪!
这是张福来把老陈收购的破烂废品按张福来的销售价给老陈的,又不收老陈的运费。人家虽然已经发了大财,是富翁了,可是人家是个有良心的人,为了报答师恩,就免收了老陈的费用,又给了老陈与自己一样的销售价。这样一来,老陈就多赚了十几万元钱哪!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收破烂的陈老头,骑着自行车,第一次来到了离家三十多里以外的集宁市肉场东郊十来里处的一个村子里收破烂。(这个村子的原名得保密,以防为笔者惹来麻烦)。陈老头走到了一家门口,高声吆喝着:“破烂换钱,破烂换钱……"听到了“破烂换钱”的吆喝声,李家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妇人,从家里走了出来。问道:“收废铁不?"老陈头回答到:“收嘞,收嘞。”年轻妇人返回去拿废铁去了。不大一会儿,那位年轻妇人用破搪瓷盆子端着六七根银灰色的废铁出来了。年轻的妇人又问道:“多少钱一斤?”老陈拿起了一根银灰色的铁棒,一掂一看,挺重,又是个四棱棒儿,是什么车上的车键,从未见到过。老陈转念一想:这可能是传说中的青铜器吧。那就收下吧,赔挣也无所谓了。于是就回答道:“一斤废铁平时收购是四毛钱一斤,今天就为了开个张,给你六毛钱最高啦!六六大顺嘛!”一听说,给六毛钱,年轻妇人格外高兴。她以前两次都没有卖掉,第一次收购破烂的人只给两毛钱一斤,说她的铁不值钱。第二次收破烂的只给两毛五分钱,也说她的废铁不值钱,收下也卖不出去。是啊,所有的收破烂的哪曾见过那银灰色的四棱棒儿东西呢?那位年轻妇人更是没见识过,只是想把它当作废铁去卖掉。
老陈用盘子连搪瓷盆一块儿称了一下,觉得挺重。心里想:好家伙,这么重呀,十四五斤哪!老陈称好以后,让年轻妇人看了一下秤,连搪瓷盆子总共十四斤七两重。老陈出口成章:“十四斤七两,按十五斤计算,整整九块钱,多给你一毛八分钱。”一手交货,一手交了钱。年轻妇人转身回去了,老陈也骑上自行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老陈回到家里,一琢磨,今天收到的货,可能是宝贝,它比铁重得多。他也曾听老人们讲过,一寸黄金重一斤,这宝贝可能是宝贝黄金。于是老陈就把那七根车键状的铁棒藏匿起来了,连老伴也没有告诉过。
自从收回那七根银灰色的车键状的四棱铁棒后,老陈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每天在苦思冥想,做着发大财的春秋大梦。但是收回来那七根宝贝圪塔,谁也没告诉过。究竟是什么宝贝,自己也弄不清。他既弄不清是真金,还是废铁。只是每日里,精神惶惚,胡思乱想,弄得精神失常了。从此以后,再也不能骑车收购废品收购破烂了。
undefined
好容易熬过大年初三,就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儿子一家子回来看望老陈夫妇。一家人好不高兴,尽享天伦之乐。晚上,老陈与儿子一块儿喝了点儿白酒五粮液,倒头便睡,这一觉可睡得真甜。
老伴儿早早起来做早饭,儿媳妇儿也早早起来帮助婆婆做早饭。早饭做熟了,儿媳妇儿叫醒了他老公。老陈老伴儿也去叫老陈,怎么喊叫,老陈也不应声,也不回答。老伴儿急忙进屋推动老陈,老陈仍然没反应。揭开蒙着脸的被子,把手往嘴上鼻子一捂,发现老陈没有半点儿气息,已经停止了呼吸!后来又请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经过医生诊断,是心肌梗死。一家人早饭也没有吃成,却哭成了稀欻……
老陈离开人世的真正原因谁也不清楚。后来又听说,卖了七根车键状的银灰色的四棱铁棒家的老爷爷从女儿家回来了。李老头儿自从给儿子娶过媳妇儿以后,就去闺女家住去了。李老头儿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多年了,是李老头儿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地把儿女们拉扯大的。并且为他们姐弟俩先后都成了家。
解放后,李老头儿的家庭划成了富农成份。李老头儿他父亲是个大善人,从口里出口外,盖了房置了地。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因为老人是口里人,又很仔细,吃粗糠攒细米。一辈子只拉扯了一个儿子,给儿子成了家,就让儿子自己独立生活了。只分给儿子一半的土地,剩下的一半自己耕种。老人家临死前积攒了七根金条,全部交了儿子。
这样一来,土地改革时,李老头儿就被政府划成富农成分了。
土地被重新分配了,李老头儿家的房产却未动。土改时,李老头儿怕政策有变,怕人家抄家搜箱倒柜,灵机一动,就把那七根金条扔射到大红柜底下靠墙的地上了。多年来谁也不知道,一直也没有动过。
李老头儿给儿子娶过了媳妇儿后,谁也没有告诉过。过去的老人们,家里的金银财宝,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绝对不会提前告诉儿女们的。生怕告诉了儿女们以后,把金银财宝挥霍浪费掉了。所以就不提前告诉儿女们,就因为这种想法与做法,有好多富裕家庭的金银财宝都被埋没了,黑蛋(见不了世面了)了。
李老头儿一进院子,就找了根长木棍子,进到了家里。二话没说,就趴倒在靠大红柜的地上,把木棍子擩到了柜底,来回地拨拉,拨拉了半天也没有拨拉出半点儿东西来。李老头儿的儿子见状后,就好奇地问了一声:“爹爹,你在找什么好东西,难道柜底下藏有金条吗?"听到了这句话,李老头儿继续拨拉着,没跟儿子说半句话。这时候年轻的妇人听到了丈夫的问话,看到了老爷爷一个劲儿地拨拉着,她的脸色刷地一下子变白了!紧接着她就“哇"的一声嚎啕开了……
当得知七根金条被儿媳妇儿当废铁卖掉了,且不知道是哪里的收破烂的人收走的。一气之下,李老头儿一口痰没有吐上来,就气绝身亡了。
埋葬了老人,年轻妇人也没有被气死,还是活过来了。她也想开了:金钱不扶命穷人!
是啊,那七根金条也被老陈藏匿的找不着了。原主人和老陈都是因那七根金条而死的。
俗话说得好,世上财帛千千万,财神翻脸小命悬。是谁的钱财跑不掉,是谁的财富丢不了。哄抢蒙骗惹财神,贪污盗窃惹怒天。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渠渠有道。外财不扶命穷人,横财莫取牢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