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部首的“至”

至,像一支箭,射向地面的样子,字形如下:

从至的字,在《说文解字》中,常用的只有两个:到、臻。臺,台湾,简化了。已经不再用。另外就是致,这个字,说文解字中属于“攵”部。因为至在致中也表意义,就一并在此讨论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至”的解释是:“足随心到曰至”;“到也。之为未然词,至为已然词。故身心之所止皆曰至。于文用为承接虚字,则以领起著题之语也,如,至于、至若是。至者,所往之尽处也。夏至谓之日长至;冬至谓之日短至,言日之长短至此而极也。”

这段话,讲的极好!尤其“足随心到曰至”,脚跟着心走,才叫至,因为跟着心走,所以才能达到一个极点上,至善、至美、至交、至理、至德……只有用心了,才能做到极致之好与美!看来,人们说的,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实还应该加上足到,能够践行,才是真读书。

剩下的这部分讲了三层意思:至,表示到了、到达。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这个名字寄托了多么美好的愿望,凤凰到了,凤凰必然栖息在梧桐树上,桐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可惜愿望终归是愿望。

第二层意思,至,还用作虚词,跟之相比,之表示没有发生的事情——未然;至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然。身心所到之处,称为“至”。在行文的时候,作为表示承接的虚词,一般在句首发语,比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三层意思,至者,所往之尽处也。就是达到一个极点,夏至、冬至,分别表示太阳在白天的时间最长和最短。这两天是一年中的极致。


从至的字,臻,至也。表示达到,极致。聂帅聂荣臻,荣誉达到极致。臻于完美,日臻便利。

致,因为从攵,攵是手的动作,所以致就有了使动用法。如果说至是主动到达,那么致就是使……到达。《国语·越语》“勾践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就是勾践召集他的父母兄弟……所以,致使、以致、导致,都含有使动的、勉强的意味。

到,是一个极其常用的字,一般人们会因为有“刂”,就认为字属于“刀”部字,刀在这个字中是一个表示读音的声符,到是一个极其标准的形声字,左形右声,只是这个声符变了个模样,跟做形符的刂长得一样了,认识的惯性,让大家误解了。

到,实至所欲至之处曰到。实际到达想到的地方,就是到。


给教材的建议:

人教社出版的,温儒敏老师主编的一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雨点儿》,金波老师的作品。在原人教版教材课文单元的12课,相比旧版教材,多了一些要认识和要写的字,课后的习题也比原版要有趣。

新教材中,在识字的字条中,安排了12个要认识的字,附带学习三个新的部首,“彡”“穴”“刂”。

刂的学习是附着于到字的。

课文的原文是“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这个到,这里是询问想到哪里,就是欲至之处,下文中,大小雨点都分别到了自己想到的地方,并实现了愿望。

这是一篇随文识字的课文。在阅读中识字有一个目标是把字形和字在课文的意义建立联系。如果要是把到建立联系,那么,应该学习的偏旁是至,因为至表示到达,刂表示读音。教材把这个偏旁跟到字学习,显然不太妥当。何况,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有12个,还有两个多音字,再加上三个要新学习的偏旁,要写的五个字,承载的任务也很重,不妨把“刂”部的学习放在后面,比如刻、别、列等字中学习,一方面从字义的理解上更加妥帖,一方面也减轻本课学习的任务。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