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6讲
宋词第6讲
词的押韵方式
第六讲
词的押韵方式·《西江月》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词的押韵方式,二是介绍词牌《西江月》。
一、词的五种押韵方式
格律诗的形式之美,是利用平仄不同的发音,构成了抑扬顿挫的美感,都是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词的格律形式和格律诗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前面讲词的押韵时我们介绍过了,词有十一种押韵方式,今天我们将从平仄方面对词的押韵方式再次进行介绍。
1、平韵格
先看例词,《一剪梅》 李清照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韵字:秋、舟、楼、愁、流、头大家可以看到,通篇平韵,是《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词林正韵,是我们必须会用的,这叫平韵格。
2、仄韵格
我们再来看例词,如梦令 李存勖(xù)
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鸾(luán)
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平仄,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仄(韵)。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韵字:洞、凤、送、梦、重。《词林正韵》第一部,一送
像这样通篇押仄韵的词,我们就称之为“仄韵格”。
3、平仄通叶格 (叶,xié)
我们继续看例词,辛弃疾《西江月》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字:蝉、年、边、前、 片、见。这些韵字全属于《词林正韵》第七部。“通叶”中的“叶”和“协”同音同义不同形,“叶韵”也叫“协韵”,“叶”念xié,“叶韵”其实就是“协同押韵”的意思。
“叶韵”具体就是指所押的韵字在《词林正韵》中是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但平仄不同。上面例词中的韵字都是《词林正韵》第七部的,但“蝉、年、边、前”是平声,“片、见”是仄声,这就是“叶韵”,也就是平仄通叶。《西江月》 上下片都是两平韵,一叶韵。这个“一叶韵”,就是指此处叶仄韵。
4、平仄韵转换格
有的词牌要求换韵,换韵就是押不同部的韵。所以一定注意,叶韵要压同一部韵,换韵就一定要押不同部的韵。叶韵和换韵区别是很大的,一首词押不同的韵部,并且平仄韵都有,就是平仄韵转换格。
换平韵或仄韵,要看词牌的要求,我们继续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词《昭君怨·咏荷上雨》: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午梦扁舟花底, 香满西湖烟水。
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急雨打篷声, 梦初惊。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韵字:底、水、声、惊、雨、聚、窝、波。这首词两仄两平递转,共押了四部韵。底、水是仄韵,《词林正韵》第三部;声、惊是平韵,《词林正韵》第十一部;雨、聚是仄韵,《词林正韵》第四部;窝、波是平韵,《词林正韵》第九部。这首词两仄韵两平韵,分别在四个韵部,这也是这种格式的基本要求,四韵尽量做到不同,这种就是“平仄韵转换格”。
5、平仄韵错叶格
比如苏轼的《定风波》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仄中平平仄仄(换仄韵) 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仄中平平仄仄(换仄韵) 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中仄中平平仄仄(换仄韵) 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格式,所有平韵都在一个韵部,声、行、生、迎、晴是《词林正韵》是属于《词林正韵》第十一部的;仄韵马、怕、是《词林正韵》第十部的,一个韵部的,醒、冷是《词林正韵》第十一部的,是一个韵部的。处、去是《词林正韵》第四部的,是一个韵部的。整首词平韵是一个韵部的,仄韵可以是一个韵部,也可以不是!但是所有平韵的字都是一个韵部的。
最后第五种其实就是第四种的特殊情况,可以归到第四种,就是平仄韵转换的时候可以平韵和仄韵都是不同韵部。
这个是词的押韵的几种常见的格式,因为我们常常要用到,所以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基础上又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大家做了介绍,用以熟悉这些常用提法和巩固知识点,并能帮助增强对《词林正韵》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二、介绍词牌《西江月》
柳永的《西江月》为正格,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协韵: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镮huán)(恹yān)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在春日里思念如意郎君,但却始终没能出现的愁苦心情。上片着意刻画这位女子无所事事,任时光在春睡中慵懒度过的孤单寂寞之情景;下片写她之所以如此打发美好的春光,是因为思春情切,为没能得一位如意郎君相伴而苦恼,并恨青春易过的心绪。这首词遣词造句的造诣很高。人生在世,本就平常事多,何况柳永“奉旨填词”。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他于公元1017年赴京赶考,没考上。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说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喝酒唱歌。但是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词在当时是配上音乐来唱的),覆盖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
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又把他的名字勾掉了。
皇上的轻轻一笔,彻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写他的歌词。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他终日流连在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身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的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碍他艺术上的创造,可以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
下面我们结合例词来学习一下词牌《西江月》:
1、词牌简介
《西江月》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根据我们前面的介绍应该是平仄通叶格。小令。
2、格式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叶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叶
这就是正体,“中”代表可平可仄,但不是可以任意平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平仄标注的时候,一定不要以为这些“中”字处可随便填,要查正版钦定词谱,看看这些“中”字处,本来应该是平还是仄,以避免出现“平仄平平平平平”这样的句子,仍然不能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等,词没有这些专门的要求,但遇到“诗句”的时候,就尽量避免。
3、词例
我们来欣赏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本词大意: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多的戏剧的韵味来,他恰如其分地在词中引入戏剧性场景“醉”,这种写法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整首词“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他主张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所以,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说的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不是醉后说话没有条理,这句话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就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不可以全信。辛弃疾翻用这句话,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了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深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我们在填词前 我们完全有必要读些词例。现在给大家几个例子,然后综合分析这些词例的规律。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西江月(柳永)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4、审词牌
1)上下阕式相同。包括句数、每句字数、句式和押韵。这样上下阕式相同的词我们就叫它作“吕调”。这是个非常形象的名字。我们注意看这个“吕”字,一是上下结构,二是上下两部分一样。所以说,“吕调”的词一定是双调的,必须是上下两个段落,不能是一个,也不能是三个,还要上下两个段落格式相同。但双调的词却不一定是吕调。有的词牌,下片是要换头的,格式就不一样了,这就不是“吕调”。
《西江月》上下阕句式皆为6676,这里的数字代表一句的字数。上下阕句数相同,字数相同,韵字的位置也相同,是吕调。
2)上下阕第一二句要求对偶
注意:词的对偶要求较宽,不但不拘平仄,而且词性要求也不严格,是不是忌讳合掌要看词牌的要求。在词中,一般都是宽对,如: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这是柳永的《西江月》 上下阕一二句。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这是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下阕第一二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上下阕第一二句。
词里的对偶还有的更像排比。如:“天不高,地不大。”“懒来梳洗,懒出帘栊(lóng)”这样的句子在格律诗里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我们填词的时候,尽量做到工一点,那样读起来也会很舒服,让人有美的感觉。
3)用韵
我们继续看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词用韵的特点就是平仄叶韵。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蝉、年、边、前”是平声,“片、见”是仄声,但它们都属于都是《词林正韵》第七部,这就是“叶韵”,也就是平仄通叶。需要注意的是:上下阕的第一句不是韵句,这个句脚字不能跟韵字同韵,比如:如果韵字是“前”字,那么此词牌的上下片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是“面”“现”等,类似于我们律诗中的撞韵,这是需要避免的。
4)内容
本词牌内容中性、偏轻松。内容欢快一点的,就模仿辛弃疾这首。而内容略带稍微愁苦的,可以模仿柳永的。词里对韵字入词要求不是很严格,一般句子中间音节处不用韵字即可。比如:明月别枝惊鹊。月、枝、鹊处尽量不用韵字,因为古代词是要唱的,又没有标点,韵字的地方往往是一句的结束。而如果韵字用多了,就容易误导人家,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场合,误会了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本讲提纲:
一、词的五种押韵方式
二、介绍词牌《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