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6讲
用韵十戒·渔洋第五法
一、用韵十戒
诗词是要押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押韵的基本规则:首句可押可不押,逢双句押,只押平声,一韵到底。在押韵中,出现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僻韵、挤韵、连韵、复韵、撞韵、死韵、三阴平韵等现象,都会影响格律诗尾韵节奏的和谐性,都需要尽量避免。概括说就是用韵十戒。
1、落韵
落韵就是窜韵,指的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例如“香,阳,江,窗”都是同样的韵母,却不在同一个韵部,如果你一首诗里用了这几个字,就窜韵了。如: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萤”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而是指这样押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押韵,是不能乱串门的。
2、凑韵
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它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可是你却实在找不到好的字用了,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和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
3、重韵
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春风化雨润花香”,次句你又写上了“蜂蝶穿梭只为香”(我为举例而现编的句子),现在我们严格要求避免重韵,这在诗韵中是不允许的。
4、倒韵
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字词的习惯顺序。有的字词正反都没关系,有的就不行。把“山川”写成“川山”难受不?把凤凰写成“凰凤”可笑不?你再把“麒麟”给写成“麟麒”试试?一切以自然本真为美,不可为押韵而生造。
5、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的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勉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6、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7、挤韵
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这个诗病,我在前面讲“找韵”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8、复韵
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9、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憋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10、连韵:
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
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或避免。
二、略谈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1、意象的概念
所谓意象中的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几种手法
1)多动态描写,少点静态的陈述。如:
古绝·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古绝·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我们比较如下:
相同点,
①“系马高楼垂柳边”,相同于“临街下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类似“指点银瓶索酒尝。”。
区别在于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是叙述式的,而意气,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
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
这个少年手一指,高声喊道:上酒!这样写,是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整首诗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
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我们看下面两句:
薄云岳际出,初月波中上。(何逊)
薄云岳际宿,初月浪中翻。(杜甫)
何逊的这两句,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
还有,杜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罗隐取杜诗之意,改写为“不思曾腐草,便拟倚孤光”大家读读,这感觉上罗诗是不是不如杜诗。原因有三:一、杜诗以腐草中的萤火与天上的太阳并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作者胸怀相差悬殊,口气也自然大小不同;三则是今天的重点,这“孤光”总不如“太阳”具体,“倚”字不如“飞”字活动,“便拟”也不如“敢近”更具动态。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写作时诗句要精简生动,静态的叙述要尽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说明的文字去表现人物事态,与其直接叙述人物事态,不如让他自己表演给我们,因为人物自己的动态表演能构成生活的场景、生气盎然,这样作品的意象更清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梅尧臣的《赠杜挺之》中的名句“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再如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他只是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什么的道理,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到底平淡的诗境是什么,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而咱们的大诗人李白咋说的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他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地交代清楚了平淡的诗境。
这两首诗,一个宋人做,一个唐人做,两诗所写内容是类似的,但宋诗喜用理论,唐诗虽也含理论在里面,却常以一副图画来表明意兴之所在。因而评家严羽说“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如:又和二绝句·其二(宋·杨万里)
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这里花片的红是视觉,声是听觉,诗人将视觉移到听觉,这就是通感。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如:
七绝·省中二首 其一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卧秋风里,静看蜘蛛结网丝。
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一个突出的意象。
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淘汰去其它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它。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它不陌生。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写物象特点。
五绝·城上吟
唐·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外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这能使意象倍加鲜明。
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和“万重山”的对比。再如:“万山如墨一灯红” ,“万”与“一”,“墨”跟“红”,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
再看:
(节选自)燕歌行(唐·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其中就是“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
三、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要点: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创作步骤:
起句,点名时间。时间不可以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
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合句,紧抱第三句,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如:
灞桥柳(王士祯)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注释:
王士祯此诗化用了《世说新语》桓温北征典故: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曾三次率兵北伐。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途经金城,见少为琅琊使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
注释:毵毵(sānsān):形容毛发、枝条细长披垂。
汉南:今武汉市汉南区。
攀条:攀,原意为动词,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此处化用为形容词,意为攀沿而上(实际是指垂下)的枝条。
憔悴:枯萎;凋零。
绝:尽。
犹:尚且。
如此:这样。
何堪:怎么能够忍受。此处为又能怎样之意。
译文:
春天灞桥柳枝婆娑正毵毵,
曾经送别友人去出征汉南。
今日柳枝已经是凋零枯萎,
柳树都这样了我又能怎样?
先看全诗脉络:
1、“春天灞桥柳枝婆娑正毵毵,曾经送别友人去出征汉南。”起承两句说往事:“曾”是综述前两句的。回忆起当年春天送友人出征时,灞桥上的柳枝正是婆娑轻垂,就好像妙龄少女的长发披肩,勃勃生气,楚楚动人。
2、“今日柳枝已尽是凋零枯萎,柳树都这样了我又能怎样?”转合两句用“今日”引出当前:已是寒秋,毵毵如发的柳枝已经枯萎凋零,想必出征的友人或杳无音信,或是战事不佳,唯有对柳长叹,天意如此,我又有何奈何?
再看全诗句法:
此诗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今昔灞桥柳的凋萎与繁茂作对比,以景寓情,情兴于景,既表达出离别时间之久,又让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深。这就说明,选好了最佳物象,还要有好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文字组织。
对比,文学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对比手法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常用的对比方法:
1、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对比:是以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状况变化。这两个用以对比的时间点,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如此诗的“今”“昔”;也可以是过去的两个时间点,如前述渔洋绝法三所举的《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用明朝与汉朝作对比。
时间对比一般不适合选择将来为对比时间点。因为将来的状况是不确定的状况,不具备分辨变化的程度。王士祯此诗,就是用灞桥柳这一个事物的春秋形态作比较。
2、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对比
对不同的人物或事物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性状。
《岳王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把岳飞与秦桧两人作对比。《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把明宣宗的陵墓和楼船与汉武帝的陵墓和楼船作对比。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用“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组作对比。
渔洋法五与法四采用的都是对比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都有独到之处。只是表述的顺序不同:法四是先今后昔,法五则是先昔后今。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法四或法五来作今昔对比。在选择物象的问题上,很多初学者不知道应该这样来选择,往往在一首诗里,罗列了大量的物象。这样的罗列,是捉不住诗的主线。而且有时候还会选用了相互矛盾的物象。我们学学王士祯此诗的选择物象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精炼、准确地选择最适合表达我们诗的主线和情感的物象。
王士祯类似手法的作品还有: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胡元润画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鹅溪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这三首是以“此日”“今日”为转折词。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这几首以“重”和“复”表达今日之事。
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这首则是以“回”作转折词。
本讲提纲
一、用韵十戒
二、意象
三、渔洋绝句第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