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暖有高招

问:南方这么多年没供暖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这两年供暖的呼声突然高涨?

答:因为以前网络不发达,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这么舒服……

再过5天就是冬至啦,微博上早就已经有南北方关于暖气这种伟大发明的讨论,南方人过冬靠的是一身正气,北方人过冬靠的是暖气。那么在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取暖的呢?

御寒第一步——裘皮护体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劳苦大众的冬天实在不怎么好过,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可是古代的贵族和皇室就不一样了,明清时期皇室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滚边。为啥东北小妹对貂皮大衣如此执着,因为貂是上层社会的标志物。

御寒第二步——温调房

身上穿暖了,屋子里也要暖和点才行呀,不然冻手冻脚冻脸。首先要解决温度来源:

1.    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这主要是劳苦大众用的。

2.    地炕: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陆面下往复盘旋,这样,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它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而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这就是如今地热的前身吧。

3.    壁炉:影视作品中,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宫廷里都有这种装备。

4.    炭火盆:卖炭翁的炭就是用到这里了。

有了热源还要注意保温,在《甄嬛传》中,甄嬛第一次侍寝便享受椒房之宠。何谓椒房?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这椒房可是古代最有名的空调房,不是谁都能享用的。

御寒第三步——便携式暖炉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这是暖手宝的前身。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这是热水袋的前身。

以上三步,让皇上妃子们的冬天不再寒冷。不过,有些贵族“城会玩”,偏偏采用另类的方式取暖——以人取暖。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手冷的时候不是“近火”,而是“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也就是把手放在妙龄女郎的怀中为其“暖手”。唐玄宗的另一个弟弟申王,每到冬日有风雪苦寒的时候,就让宫女们密密地围坐在他的周围来抵御寒气,并称之曰“妓围”。

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本文来源及作者。

作者文章推荐:

周末轻松篇——美人与药方

周末轻松篇——电影中的药企

被遗忘的中国传统节日——下元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行舟Dru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