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老话“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饺面你还记得吧?
镇江有句俗话,叫做“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每年二月初八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吃,这是镇江的固有风俗。恰好今年的二月八又和春分重合,更要好好吃一顿饺子。
“二月八吃饺子”的风俗流传于镇江及其辖县,一江之隔的扬州、泰州等地却没有,与镇江同属苏南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也都没有此风俗。
在《镇江要览》里这样介绍:“农历二月初八日,家家吃饺子(馄饨)。有'二月八,吃了馄饨病不发’之说。据说,其初是把馄饨丢在江里,纪念淹死的马和尚。后来演化成吃馄饨可以不发病。相传马和尚就是唐代鹤林寺的开山祖师玄素。”
今天我们来谈谈镇江的饺子(馄饨)故事:
注:这里的馄饨,区别于小馄饨。
01
话说马和尚是丹阳人,俗家姓马名素,自幼就不吃荤,俗称“胎里素”。左右邻居都说他体无凡骨。他七八岁时就被家里送到江宁长寿寺,出家当和尚,法名玄素,人称马祖。讲经说法,以后即在鹤林寺任主持。
马和尚在鹤林寺时,登坛讲经说法。据说他讲经时,天降宝光,香气扑鼻,几十里外都可以闻到。因此过去鹤林寺内曾有一块“天雨宝华”的四字匾。还有一次,他在说法后,听众都走了,但还有一群穿白衣的听众,约130人站在殿下不肯走。马和尚问他们为何不走,他们脱下白衣说:“我等仗大师圣法,离去矣。”他们向马和尚道谢后,立即飞向空中,变成一群白鹤走了。
鹤林禅寺
马和尚为人和善,经常劝人多做善事,他自己也常帮助别人调解纠纷,解决困难。鹤林寺附近有一家人家,兄弟不和,经常为细小事情吵个不休。他登门劝解,并赠诗一首:“同气连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自此兄弟和睦。
他常劝好人从善,即使是恶人。只要他能够改恶从善,他也不放过“普渡”的机会。
当时有一个屠夫扰乱乡里,无恶不作,马和尚得知后,就亲自上门劝导他,不少人非常惊讶,认为这样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讲。马和尚却说:“佛性平等,贤愚不一,只要他能够改过自新,就一定要尽一切力量挽救他。”
后来这个屠夫在马和尚的开导下,果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马和尚不仅在本地讲经说法,普渡众生,而且还经常到江北去讲经说法,普渡众生。
马和尚过江大都是初七、初八来,十七、十八去。而初七、初八这两天大都有风,十七、十八大都有雨,因此有“请客的风,送客的雨”之说。
后来马和尚在过江时,遇到大风大浪淹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初八这一天都要包馄饨投入江河里,敬献马和尚。据说马和尚法力无边,吃了人们敬献的馄饨就会保一方人无灾,平安无事。
从前鹤林寺内还有一座马祖塔,是曾经的“鹤林八景”之一。
另外二月八包馄饨还与“马和尚坐船刮南风”有关,只有镇江这里刮起了南风,马和尚才能坐船到对岸讲经,而南风对于农耕社会来说象征着气温适宜的农耕时节,庄稼可以生长,收成也有保障,因此也往往代表着好运与福气,所以只有在江南岸才有这个习俗。
02
初春,端出一碗碗香喷喷的饺子,一家人,围成一桌,饺子汤散发的热气扑面而来,咬一口韧性十足的馄饨皮,又烫又有嚼劲;带着淡淡油珠的馄饨馅,散发着浓郁的蒜香味,趁着热气吃下去。
饺子在喉咙里翻滚着,舌尖都发麻了,没嚼几下,就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了……
好吃不过饺子,在镇江把做饺子做出名号来的,莫过于当年的“肖家饺面店”。
饺面其实就是馄饨面,这种吃法就是把面条与馄饨放入一锅煮,再盛入放好作料的同一碗中,既能吃到面条的爽滑,又品味到馄饨的鲜美,有荤有素,一举两得。如今这种最接地气的美味,大街上很少有了。
《中国镇江美食大典》中记载的“肖家馄饨”:汤醇味美,爽滑不腻。(制作者:宴春酒楼,拍摄者陈大经老师)
镇江的饺面好吃,关键在制作上的考究。
上世纪80年代,镇江的人民街附近的“肖家饺面店”很有名气,店主肖国成会一招“淮饺”绝活——擀的面皮有特色,薄得放在报纸上,能看到下面的字。
肖家面皮手工做很有讲究,先要将面加水,在面缸里用手调和,不放碱之类的发酵物,使面成为雪花形。取出雪花形面,放在案板上揉成面团。
让面团醒一下,自然发酵。然后把发酵过的面团用擀面杖压,把面皮包起来,放下再杆。放小粉出杖。将杆好的面皮扑上小粉,如此反复多次,切开,使之成为仅有羽翼薄的面皮。
淮饺的饺皮最高境界是:“皮薄如纸,点火即燃,放在书上,字迹清晰可辨”。
最后将面皮切成长条形,根据需要,切成半厘米宽的面,或改刀为包馄饨用的方块面皮,这样的面皮能很好的渗透调料,有孔隙有韧性。
饺的馅选用精瘦猪肉,手工切削至肉末,放在铁板上,配之盐、蛋清、葱姜汁、黄酒,这里蛋清起关键作用,馅水少就老,加上蛋清就上筋。蛋清放多少,全靠实践经验。
用方块面皮包上馅心,肖家饺面店包出的馄饨头如麻雀、边似荷叶,底似金钱,对外称“饺”实为馄饨。
一口锅热气腾腾,汤“咕嘟、咕嘟”的翻泡,下面的师傅把一大捧水面放入锅内,然后将十几只碗依次摆放在灶台上,再有条不紊地逐一投放各种作料。
师傅一只手拿一双长竹筷,另一只手拿篾制的竹兜,将面叉进竹兜时再颠两下,让面汤尽可能地流出竹兜,使面条吃起来爽口。
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饺面就上桌了,面在下馄饨在上,透过薄薄的馄饨皮能看得见里面嫩红的肉馅,好似一窝尚未出窝的麻雀,煞是可爱。
饺面汤的口味厚重而提鲜,面汤上泛着油花,有星星点点的青蒜、绿叶点缀。喝一口汤,透鲜,吃一口面,喷香,再吃一口馄饨,味美,最终的滋味,其秘密要吃到碗底才能揭晓。
原来,碗底上有一层暗红色的虾子,红汤的鲜味全靠它。饺面内添加了胡椒面,微辣,去腥,开胃。
下饺面比下光面的程序多,因为面条和馄饨煮熟的时间不一样。馄饨要先下锅,然后再下面条,否则不是馄饨不熟,就是面条焐烂。
肖家最引人上门的是红汤馄饨,用煮开的生酱油加虾子做汤底,再加上蒜花、白胡椒,挖一小块猪油或加点麻油,一碗入肚后,一股热流通体爽透,意犹未尽,再三回味。
紧挨着大名鼎鼎的宴春酒楼,肖家饺面店与之形成高低搭配。肖家的主打产品是饺面、馄饨,此外还有烧卖、包子等、夏季还供应凉面、花卷、白粥等。
至今,还有很多老镇江们会在茶余饭后谈起它,回味它。
时代变了,但镇江人在二月八吃饺子馄饨的习俗没变,一到二月八,大家就念着家里是做白菜馄饨、韭菜馄饨、荠菜馄饨、洋葱馄饨、蘑菇馄饨?还是混搭一下,鸡蛋掺荠菜馄饨、韭菜掺鸡蛋馄饨?
二月八,镇江人吃饺子,考究、专业,那一丝丝镇江的风情,分明藏在那饺子馅里......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