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郎中再说“上火”
“上火”,似乎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民间俗语,它既不是某种病的名字,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很泛泛的统称。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但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了,就会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中医认为,上火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现正值冬季,天气寒冷,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摄入高能量的食物,再加上缺乏运动,引发积食,痰火积聚,反而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扁桃体发炎,喉咙发炎,脾胃胀满,大便不调,小便发黄等等,所以,冬季的饮食不仅要高能量,更应该多食些应季蔬菜,这样营养才会均衡。比如冬季的白萝卜就是清热降火的佳品。我们吃油腻肥厚食物时吃点白萝卜,可化气行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痛风患者多属湿热痰浊内滞,白萝卜最利降浊;腹胀、便秘吃白萝卜能行气通便;若有上火咽痛、咽干、眼红、耳鸣、头晕、痘痘等症,吃白萝卜可降上浮之热气!
我观察到,最近感冒患者明显增多,且大都表现为先“上火”,后“着凉”。通常,上火常见发烧、嗓子疼、咯黄痰、口干口苦、长口疮、便秘等症状,接着鼻子不通、流清鼻涕、头痛、周身疼痛、乏力、不想吃饭等症状相继出现。那为什么天冷了,“上火”的人反而多了呢?这是由于冬天气温低,人体卫外气机郁闭,出汗少,又由于户外活动减少,代谢物的排出也相对较少;冬季饮食,很多人多会选择火锅、羊肉等肥甘厚味食物,这些原因都会造成体内痰湿内生,大便不通,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出现“上火”表现。内有积热,外在气温低,体内外温度差加大,易受风寒,造成“寒包火”感冒。按理说“上火”了就要“去火”,但实际并没那么简单。临床上,很多病人长期、反复吃“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的药物,却只能下一时之火,隔几天又会再犯。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上火”的根源。只是暂时“压住”火,过几天又“死灰复燃”。上火怎么办?我觉得,在有“上火”迹象时要找到上火的原因,先通过食疗方式来解决,然后再考虑药物。另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防上火的根本法宝:即使是在冬天,也要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可盲目,清淡温和、好消化的饮食原则不能丢;每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取暖;保持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平和愉悦的心态。
相对而言,西医对付“上火”的惯常思维是一个貌似聪明的简单思维,而不是智慧思维,他们认为你这儿上火了,怎么办?灭火。灭火器(消炎药和寒凉药)就上来了,灭了那“火”,人就疲软、食欲变差,拉稀(大便能成形是大肠经阳明火的作用),因为病根(肾寒、胃寒等)没去,所以等人慢慢恢复后,一切又重新开始,反复缠绵难去。所以,治疗邪气的方法不是杀伐,不是简单地用寒凉药灭火,而是引火归元——有肾寒破肾寒,有胃寒破胃寒,肾收藏力不够就增加肾的收藏力,如此,把虚火邪火引回本经本位,让浪子回了头,神明归了位,变邪气重新为正气,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