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的变迁,消失不见的三座古城门
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天安门的形象。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宏伟建筑,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到今天依然雄伟矗立。
天安门
天安门以南,是广阔的天安门广场。向东到国家博物馆,向西到人民大会堂,向南到正阳门,也就是人们常常听到的前门。
天安门广场从天安门到正阳门,南北长880米;从人民大会堂东边的马路到国家博物馆西侧的马路,东西宽500米,整体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大约660亩,可以同时容纳100万在这里举行集会。
天安门广场俯瞰图(由南向北)
沧桑百年,华夏大地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变迁,天安门广场也不例外。那么,与清朝时期相比,天安门广场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城池一般都会有方形的城墙围绕,形成完备的防御设施。北京城作为元、明、清三个大王朝的都城,城墙设施更是十分完备。
清朝末年的北京城
从这张清朝末年的北京城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城墙的轮廓,当时的北京城墙基本上是沿着今天的二环,二环以外就是乡村了。与今天已经修到六环甚至“七环”的北京相比,那是小了很多。
今天的北京二环
沿着今天北京的二环,曾经是北京城的外城墙,今天我们在北京已经看不到古城墙的原貌了,只有明城墙遗址公园留有一小段可以记录这座城墙往昔的巍峨。好在一些历史图片上还能看到曾经的北京城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城门附近的箭楼,可以居高临下射箭、放枪;城墙外水沟纵横
北京城墙的消失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的,从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就开始经历很多变化,包括城墙在内的很多古建筑由于缺少维护,都变得残破,有些就消失不见了。
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由南向北看到北京城的中轴线,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阳门、箭楼,把它们连成一条线,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了。
这其中,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曾经有一座著名的城门——中华门。
中华门
从这张图片的匾额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门”三个繁体字。这是1912年民国建立后更改的,被称为中国的“国门”。
大清门
这个“国门”的称呼可不是从民国才有的,在1912年之前的清朝统治时期,这个门叫“大清门”。向上追溯260多年到明朝,这个门叫“大明门”。
大清门的匾额,由满汉两种文字写就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能从明朝的“大明门”、清朝的“大清门”通过,那是正统的象征。关于这个城门,还有两则有趣的历史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嘉靖帝进大明门。
明朝时,15岁的嘉靖帝由外地藩王入京继承皇位,大臣安排他走“东华门”进紫禁城。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就是以臣子之礼进宫。
可是嘉靖帝根本就不妥协,不让他从“大明门”进紫禁城,这个皇帝就不当了!大臣们没办法,最终妥协,嘉靖帝得偿所愿,风风光光地从大明门进宫继承皇位。
第二则故事是慈禧的婆媳吵架。
清朝时,皇后大婚,是要走“大清门”的,这也是皇后仅有一次的特殊礼遇,其他嫔妃更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一次,慈禧太后在儿子同治皇帝亲政以后,感到自己距离权力越来越远,儿子也越来越疏离,就把怒火发泄到跟儿子更亲密的儿媳妇阿鲁特氏皇后身上,甚至命人打她的耳光。
阿鲁特氏愤怒地吼道:“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我看谁敢打我的耳光!”一下子没人敢动了,慈禧也气得说不出话来。慈禧当初是以贵人身份进宫的,当然没资格走“大清门”了。
除了大清门、大明门和中华门这个传承三代的“国门”,天安门两侧还消失了两座威名赫赫的古城门,他们就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天安门两侧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也是两个威名赫赫的城门
这里所说的左右,是背靠天安门向南看,西侧的“中山公园”基本上就是原来的“长安右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基本上就是“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的故事
看古代的电视剧,经常看到死刑犯有一种判决叫“秋后问斩”。古代的地方官可以决定徒刑、流刑、杖刑,但是死刑就要由皇帝核准了。全国各地“秋后问斩”的犯人,都要集中到这里来接受审问。
曾经的长安右门,现在的中山公园
负责审问的是刑部、督察院等最高的司法机构,可以说这就是一审定生死了。所以,这个门也被人称为“虎门”,人进“虎口”,九死一生。
长安右门的故事
比起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就要讨喜多了。科举考试后,从紫禁城中发布的进士榜单穿过层层内门,来到长安右门张贴。由当科“状元”带领举子们观看。
曾经的长安左门,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之后,中进士的士子骑上高头大马,在长安街上打马夸官。这也是除皇家依仗外,唯一允许在长安街骑马的人了。当天晚些时候,北京的地方行政长官——顺天府尹,设宴招待所有的新晋进士。只要成为进士,就进入了官员阶层,人生变得完全不同,可谓“鱼跃龙门”,所以,长安右门也被称为“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