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的龙泉窑
龙泉窑依旧在原有的生产基地上得到发展,继续大量烧制青瓷。并且随着元代的国力日益强大,对外贸易更呈活跃,瓷器成了当时外销的重要物资之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和摩洛哥人阿拨杜拉(Abn Abdullah)在他们的游记中都谈到元代时许多外国商船云集于泉州、广州等商地,将瓷器转运出口。龙泉青瓷为了适应当时外销的需要,烧制了很多大型器物,有1米多高的牡丹大瓶,直径50厘米以上的刻划花大盘,气魄宏伟,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制瓷艺术水平。
龙泉窑,景德镇窑,这两个窑口在瓷器领域有非常非常着重要的地位。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是南方窑口的两大巨头。而到了元代,在宋代大部分主流窑口开始衰弱甚至消亡的时候,又是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两个幸运儿存活了下来,并且开始了激烈的正面交锋。但是到了明早期的生死P K中,龙泉窑却败给景德镇,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一家独大的天下格局。那么曾经称霸一方龙泉窑为什么会输给景德镇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这两个窑口发展的大致历程。
龙泉窑最主流也是最 好的产品,是白胎厚釉青瓷。那些黑胎青瓷,传世的完整器几乎不见,很可能只是实验性的产品,或有明确目的的个别产品。而现在很多人看到它的黑胎,认为和官窑哥窑很像,进一步认为它们有一定的联系,甚至起了些“龙泉官窑”、“龙泉哥窑”的名字,认为它们比白胎的更重要,档次更高。
龙泉窑是起源于宋代的最 大民间窑口,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在元朝烧制大件龙泉窑瓷器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龙泉窑开始逐渐衰落。
明著 名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也有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其制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者、八角者、葵花,葵花者各样,酒鳖、骰盆。其水盘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圆径,二尺者外比与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并立地梅瓶、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高濂称得上是一位玩家,对古陶瓷自然十分在行,按现代标准也称得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鉴赏家。
南宋龙泉还在造型上运用出筋技法来渲染青瓷釉的变化莫测,所谓“出筋”是在一些器物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做出一圈棱线,使全器棱角鲜明,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出一条条规整的白线,并造成某些地方釉层变薄,颜色变浅,很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甚至透过它可看到纯净的胎体。又如在碗上饰着一周浮雕的莲瓣纹,玲珑饱满,和器形浑成一体。或者在盘洗中 心模印双鱼,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龙泉窑因主产地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窑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