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0个小时后,我花2小时做了这样一件事

这是会凤精力管理的第63篇原创,高效能人士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力管理。
之前我在粉丝群分享了我的专注数据,大家都觉得一天阅读5小时厉害了。有的粉丝表示自己晚上下班后阅读简直不能更累了,完全是靠学习站打卡来倒逼自己。
我的阅读安排是这样,早上起床后阅读1小时,晚上睡觉前阅读1小时,这2个小时是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
剩下的就是灵活阅读时间,如果哪一天任务不重,或轮到我的主题阅读日,就多出来半天的阅读时间。
阅读内容安排上,我会在晨间阅读专业一点的书籍,晚上阅读轻松一点的书籍,保持两本不同的书籍平行阅读。
昨天早上我阅读完之后,我花了2个小时,删除了幕布里面29篇读书笔记。做完这件事情,我感觉浑身舒服多了。
至于我为什么会删除我辛辛苦苦做的笔记,我决定从昨天和一位粉丝的谈话说起。
1 你为收藏花了多少精力?
我发现大家都挺爱吃我安利的效率工具,昨天一位朋友来跟我说番茄Todo太好用了,然后谈起了其他的效率工具。
我们说到了印象笔记,他说很方便,还可以收藏文章。
我好奇地问了一句:“你收藏的文章回头还会再看吗?”
他说基本上不会,想起来哪句的时候会再去翻一下。于是,我们关于信息的争议产生了。
我认为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库,到用的时候再去翻,搜索本身就是一个精力浪费的过程。因为人的心智有限,当你收藏了几十篇文章之后,你的记忆也不知道那一句十几个字的话究竟在哪篇文章里,在哪一段。
 
对方则疑惑,不都说这是一个随手搜信息,随手用的时代吗?
这让我想到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收了好几大包衣服寄回家里了,原因是我回家不想拎箱子,这些衣服就可以备用。
结果,由于我的衣柜非常有限,我每次回家都不得不处理它们。三年过去,从100来件缩减为20来件。
我们的大脑就像这个衣柜,你虽然没有去把那一篇一篇文章全部记忆,但是关于它的信息,却已经悄悄存在大脑磁盘里。也许你只是一时觉得有用顺手收藏了,但你很少会回头看它。
等你发现太多了没有用到的信息,整理他们需要时间;等你发现需要用到的时候,如果不方便搜索,搜索又要花掉很大一部分时间。
你计算过在这个中间花掉的时间和精力吗?
2 从29篇笔记到11篇,我做了什么
我在所有的笔记当中,把同一学科的笔记全部整理成一份笔记,比如有11份情绪管理的笔记,我整理了成了2份笔记,最后还剩下11篇笔记。
我为什么花2个小时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1、一份笔记里很多知识点我几乎都用不到,有启发意义的也就三四个点,每次为了这三四个点,都得浏览一遍全部的知识,没有必要。
2、和其他人不同,我每份笔记都是一边看书,一边自己梳理出一个逻辑框架,这个框架比作者的框架清晰太多,做完这一步,你就会发现,同一个学科的相似度太高了。
所以,我重新做了一次逻辑架构,这个学科就梳理得更加清晰了。
往信息库里不断累积东西,收藏也好,做笔记也好,其实是在做信息加法的过程。
加法往往意味着精力分散,减法让精力更加聚焦。
3 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我们今天谈论的不仅仅如何阅读,阅读只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式。
我更想和大家讨论的,是什么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什么信息值得我们的精力停留?
这个问题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我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以至于让你忽略了在搜索储存信息过程中的隐形精力成本。
前两天我们群里有朋友说自己每天打底10万字的阅读量,有的人表示很惊讶,其实把大家每天看得公众号网页都计算上,很多人可能不止这个量。
我大部分时间阅读是微信读书,少部分时间读纸质书,基本上也是2-3小时读完几十万字。
我对信息或是知识的态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阶段1:大段文字大段文字的记录,如果不把原话一字不落的抄下来,我好像损失很严重。
 
阶段2:提取关键信息,用思维导图或者视觉笔记整理下来。
 
阶段3:不再关注框架和每一个细节,专注于有用的信息。我对有用信息的判断如下:我必须知道的、能启发我心智的、我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
每个人对有用信息的判断不一致,但无论无何,需要有判断。不然,一个人的精力会被无穷的信息海洋瓜分成一个个碎片。
所以,
如果你正在迷茫
如果你每天都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去干翻这个世界但是一步也迈不出去
如果你十分努力却收效甚微
如果你经常焦虑失眠
如果你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如果你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