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梁国政 || 贴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影评)
贴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梁国政
主编:非 鱼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一部最具典型事迹原型的扶贫攻坚代表作。影片摒弃说教套路,独具川南浓郁乡土风味,采用夸张却不失风趣与诙谐的手法,寓教于乐,将观众带入欢乐氛围之中,让观众细细品味浓浓乡情,近距离观察农村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在观赏中辩别人物真善美、伪丑恶,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教益启迪,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扶贫攻坚政策的实在与英明。
随着镜头,踏上这片热土瞬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与广大贫困山区一样,曾经是贫脊的土地。在这片祖祖辈辈生生养息的土地上,有着太多动人故事。向贫穷宣战,让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支书李双洪,正是立志改变山区面貌的千万个平凡而伟大人物中的一员。
影片有两则动人之处:
一、以情动人
生活中,李双洪并非一帆风顺事事如愿,而是面临太多误解与磨难。无论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茶叶滞销物流问题,还是面对不明真相的群众不断向他追讨货款,并多次遭受围攻谩骂,他却无半句责备与怨言。尽管身处逆境,依然脚踏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并且勇于担当,无论砸锅卖铁,必须对村民负责。他没有在困难和误解中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用共产党员的坦荡胸襟,去实现自己作出的承诺,补偿因塌方遇难村民19万资金。虽然“官”位像芝麻一样微不足道,但在他看来,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给党和政府抹黑。通过“补偿”这场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二、以情感人
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解决矛盾,以“真情”去感化思想顽固的村民,纵然是冰山,也终会消融。
为了彻底改变周大奎的陈旧思维,在寄希望于“等、靠、要”的周大奎身上,李双红可谓颇费心机。李双洪为了证明自己务实而不是务虚,是在脚踏实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竟用原始的“赌酒”方式,迫使一贯偏执、对扶贫工作队极为不满的周大奎改变了陈旧观念,在事实面前彻低改变了落后思想。
不说空话不搞花架子,一步一个足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以李双洪、“耙耳朵”周富贵、女强人向海娇等为代表的扶贫领军人物,向观众展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与时俱进的中坚,在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工作中,方才使大家坚定了雄心壮志与信念。群众有了主心骨,也有了前进与奋斗方向。
与自然界奋斗其乐无穷。凡举目之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神奇色彩。四野迷人翠金,茶园飘香瓜果满山。“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的乡村,旧貌换新颜,呈现生机勃勃万木葱笼景象。满山花果茶叶,丰硕秀美崭新的面貌,正是李双洪率领大家历经无数艰辛与曲折换来的。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电影《最后一公里》,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从生活中来还原于生活,使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人物也更丰满,更实在。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梁国政,宜宾市人,市作协会员。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收入《文华杯全国小说征文选》《相约北京征文精品选》《那一片云》《蜀南新闻选》《山南圣地》《从这里进西藏》《我们的保护野生动物故事》《宜宾百科全书》《宜宾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