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在线吃播:一路贬,一路吃

    1037年,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
    苏轼降临人世,
    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吃货(可能没有之一),
    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
    将人生走成一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美食地图。

    如今,东坡菜已成为一种以人物命名的饮食文化。图源:纪录片《绝色川菜》

    1.眉山

    在四川眉山远眺西岭雪山主峰和四姑娘山幺妹峰。

    有一次,
    苏东坡与刘贡父(即刘攽)碰到一起。
    这两位真性情的大才子,
    聊起吃来不忘互相调侃。
    苏轼对刘攽说,
    他年少时为了进京应试,在眉山老家苦读,
    有大半年的时间,和弟弟苏辙只吃“三白饭”。
    所谓三白饭,即皛[xiǎo]饭,
    是一碟白萝卜、一小撮白盐和一碗白米饭,
    类似于今天的饭前开胃菜。
    刘攽听后,请苏轼吃饭,故意搞恶作剧,
    让仆人准备一顿“三白饭”。
    苏轼到他家里一看,
    桌上竟然是童年回忆中的老三样,
    就跟刘攽说,
    “你改天来我家,我请你吃“毳[cuì]饭”。

    四川眉山穿越城水街。

    刘攽来了,
    等半天也不见有人上菜,
    饿得前胸贴后背。
    他问苏轼好几次,
    为何还不开饭,苏轼都说再等等。
    过了半晌,刘攽实在受不了,
    苏轼这才放声大笑,说:
    “盐也毛(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
    饭也毛,三个加在一起,岂不就是'毳’饭?”
    不愧是苏轼,立马扳回一局。
    当然,苏轼早已备好一顿美味佳肴,
    刘攽被戏弄一番后大快朵颐,
    吃到傍晚才回家。
    乐山大佛。
    从四川省的名胜乐山大佛沿江上溯,
    可到达千载诗书之城——眉山。
    这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城市,
    是三苏的故乡。
    眉山古城山灵水秀,四季分明,
    拥有天府之国特有的自然生态,
    两宋时期,此地文化昌盛,
    出了800多个进士。
    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独占三席。

    眉山市苏洵、苏轼和苏辙雕像。

    苏轼出生于当地的小康之家,
    从小衣食无忧,天性豪爽,
    因此对美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
    即便后来颠沛流离,
    他想的是,吃饱饭就足够了: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东坡肘子。

    眉山至今流传着与苏轼有关的美食,
    如东坡肘子,就是苏轼爱妻王弗的妙作
    (一说为苏轼在江西时发明)。
    东坡肘子用猪肘子烹饪而成,
    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鲜香溢口。
    东坡肘子现代制法。图源:纪录片《中国节·有味道》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为乡贡进士之女,
    16岁时嫁给正在寒窗苦读的苏轼。
    苏轼最深刻的年少记忆,
    一定有与贤内助王弗琴瑟相谐的11年。
    在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他深情悼念早逝的结发之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王弗离开人世后,
    苏轼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奔波,
    几度被贬,如他自己说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黄州

    黄冈遗爱湖湿地公园。

    元丰二年(1079年),
    43岁的苏轼跌入人生低谷,
    身陷乌台诗案,入狱103天,险些丧命。
    幸而朝中大臣上书,
    力劝宋神宗不要痛下杀手,
    就连与苏轼政见不同的王安石也对神宗说:
    “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总算得以从轻发落。
    乌台诗案后,一纸贬谪令,
    让苏轼不得不前往黄州
    (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
    各位对黄冈可能并不陌生,
    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
    是否想起寒暑假被《黄冈密卷》支配的恐惧?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
    北接河南,东连安徽,
    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
    黄冈北部和东部为大别山低山丘陵,
    海拔多在500-800米;
    中部为海拔100-250米的丘陵岗地;
    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多湖泊,
    河流主要有巴河、佛河、新河等,
    均自北向南注入长江。

    遗爱湖全景。

    黄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光热界线分明。
    同时,这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地热资源,
    是个包罗万象的水产之乡。
    苏轼被贬此地后,得到城东数十亩地,
    自号“东坡居士”,过上躬耕垂钓的农夫生活。
    黄冈日落。
    在黄州,
    苏轼爱上了煮鱼,写过一篇《煮鱼法》,
    介绍他创制的新式鱼羹做法:
    以新鲜鲫鱼或鲤鱼,冷水中刷鳞去骨后,抹盐,
    在鱼腹中塞入白菜,入水炖煮。
    放入葱白数根,不要搅动,
    再准备生姜、萝卜汁、酒,
    三物相等,混合调匀,
    等鱼煮到半熟浇入锅中。
    将起锅时加入桔皮,即可食用。
    这就是“东坡鱼”,
    吃鱼,还是咱东坡先生在行。
    东坡鱼现代制法。图源:纪录片《中国节·有味道》
    苏轼还在《鱼蛮子》一诗中
    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这位大吃货被贬了还一心向吃,
    并且把制作方法写成诗。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苏轼也敢于品尝剧毒的河豚,
    并称赞肉质鲜美的河豚为人间美味。
    有一次,别人问他,吃了河豚,感觉如何?
    苏轼边吃边说,值得一死。

    河豚。

    苏轼来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本是一个有名无权的流放罪人,
    却不忘体恤民情、关心民政。
    他发现,当地有个奇怪的现象,
    百姓不吃猪肉。
    由于农民要耕作,
    牛受到官方保护,牛肉一般吃不得。
    宋人吃的肉多为羊肉,
    但羊肉十分昂贵,老百姓也吃不起。
    猪肉倒是便宜,大家都吃得起,也不会涨价。
    苏轼一打听,
    黄州人不吃猪肉的原因,竟是不会烹调。
    苏轼赶紧买了猪肉回家研究,
    参照以前在徐州做的“回赠肉”,
    按照自己的做法做了一碗猪肉,
    尝后觉得非常味美,写下一首《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己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中提到的具体做法,
    是将猪肉刮洗干净,在锅中放少许水,
    燃上柴木、杂草,以小火慢炖。
    后来,苏轼把自己做的猪肉分给当地百姓吃,
    百姓赞不绝口,把这个肉叫做“东坡肉”。
    东坡肉。
    还有一道素菜“东坡羹”,
    与东坡肉、东坡鱼并称为“黄州三味”。
    苏轼在黄州时一度生活困难,
    没有多少积蓄,家中人口又多,
    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说,
    自己缺钱,穷到不行。
    于是,苏轼不用鱼、肉,
    以白菜、蔓菁、瓜、茄子、赤豆和粳米等
    常用的廉价原料烹制成菜羹,
    发现其味有“自然之甘”,清香味美。
    苏轼为此在与朋友的信中自夸道:
    “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
    这道东坡羹纯天然,还养生,
    在后世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推崇。

    黄冈东坡赤壁。

    好吃的苏轼谪居黄州期间,
    写下了许多诗词文章,
    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光似水流去,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陪伴着无数过客,
    苏轼与他的美食,也已流传千古。
    3.杭州

    西湖三潭映月。

    苏东坡与杭州挺有缘分,
    他在1071年与1089年,
    分别到杭州担任通判与知州。
    元祐四年(1089年),
    苏轼第二次在杭州为官,当地不幸发生瘟疫。
    苏东坡当机立断,拨出公款换成大米救济百姓,
    并自费购买药材,请来懂医术的僧人医治患者,
    创立了我国第一座向民众开放的公办医院“安乐坊”。
    过往行人都可以领取苏轼熬制的汤药,
    “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切断了瘟疫的传播途径。
    瘟疫过去后,苏轼又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建水利。
    杭州著名的景点苏堤正是修筑于此时,
    其由疏浚西湖后留下的淤泥杂草筑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这座城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杭州湾,
    现在是浙江省的省会,
    与绍兴、衢州、湖州、嘉兴等市毗邻。

    西湖。

    杭州位于亚热带季风区,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物产丰富,具有江、湖、河交融的地理环境。
    年均气温17度,夏天气候炎热、湿润,
    与重庆、南昌、福州并列为“新四大火炉”。
    新四大火炉到底有多热呢?
    几年前,杭州在夏天举办G20峰会。
    有人调侃说,这峰会很严格,
    甚至连台风都没法进入,
    台风没登陆杭州,可能是因为怕热。

    西湖·春。

    春秋季是杭州最适合旅游的黄金季节,
    而提到杭州,就不得不说一说西湖了。
    西湖两千年前是一个海湾,
    随着海水冲刷岩石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
    钱塘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泥沙越积越多将海水截断,
    内侧就形成湖,这就叫“泻湖”。
    之后,经过多次筑塘阻拦海水,
    再加之海平面下降,西湖正式形成。
    苏轼来到有如人间仙境的杭州,
    索性把家里的派对搬到西湖边,
    在初晴后雨的日子,
    与友人在西湖边畅饮一番后,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千古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江。

    现在,杭州的苏轼印记随处可见,
    每家餐厅都会打出东坡肉的招牌。
    这是因为,苏轼在杭州时对东坡肉进行了升级。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后,烧制猪肉犒赏众人,
    别出心裁地在猪肉中加入了米酒一起烧制,
    这样做出的东坡肉色香味浓。
    东坡肉现代制法。图源:《好好吃》
    老百姓将做法广为传播,东坡肉从此天下闻名。
    徐州、黄冈与杭州,
    都说自己是东坡肉的发明地。
    追本溯源,
    东坡肉应该成型于苏轼任职徐州、黄州期间,
    在苏轼二任杭州后发扬光大。
    4.惠州

    惠州。

    好景不长,
    苏大美食家又双叒叕被贬了,
    这次去的地方是惠州。
    惠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
    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
    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
    北回归线从中穿过,
    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半城山色半城湖。

    惠州夜景。

    绍圣元年(1094年),
    58岁的苏轼被派往惠州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别看珠三角地区现在经济繁荣,
    当时可是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
    苏轼在惠州,日子过得特别拮据,
    就算向弟弟苏辙要了七千钱,也经常缺米断酒,
    苏轼这位无肉不欢的吃货,没有肉咋行啊?
    他想了个办法,
    让屠夫把“骨间亦有些微肉”的羊脊骨卖给他,
    这玩意儿别人都不要。
    他故技重施,再次发挥改造美食的天分,
    将羊脊骨涂了些酒和盐,
    放到炉子里面烤,没想到酥香无比。
    苏轼形容此物:
    “如食蟹鳖,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苏轼的这道菜,就是我们所说的“羊蝎子”。
    他还告诉弟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我这样吃羊脊骨,有些狗就不高兴了。
    这句话有点儿毒舌,
    说的是将他贬至岭南的朝中大臣,

    羊蝎子。

    苏轼渐渐发现,
    惠州与坊间相传的瘴疠之地不同,
    岭南万户皆春色,到处是蔬菜、水果。
    除了羊蝎子,惠州的特产——荔枝,
    也是苏东坡的心头好,
    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

    苏轼经常伏案写作,
    吟诵诗篇,往往坐的时间较长。
    久坐会使湿气下注,
    容易引起腿脚沉重不利,
    下半身长湿疹、湿疮、痔疮。
    所以,苏轼经常痔疮发作,
    有朋友推荐苏东坡用一些
    攻毒活血、清热泻火的药来治疗痔疮。
    可苏东坡认为自己体质本虚,
    不适宜攻伐太过,不如固本培元,
    通过健脾除湿,来治疗湿邪的来源。

    茯苓。

    在惠州,苏轼阅读医书,
    发现可以用茯苓和芝麻配成食疗方。
    茯苓芝麻粉就由此诞生。
    苏东坡在《与程正辅书》中
    记述了这一治疗方法:
    “黑芝麻去皮,九蒸晒,茯苓去皮,
    入少白蜜为面,食之甚美。”
    5. 儋州

    海南儋州海花岛。

    正当苏东坡在惠州左手羊蝎子,
    右手荔枝,准备安度晚年之时,
    一封贬谪令来了
    可怕的是,目的地是儋州(今属海南)。
    在宋朝,海南可是蛮荒之地,
    流放海南,也就比死罪轻一等而已。
    苏东坡被贬儋州后,
    在《与侄孙元老书》里说:
    “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
    在《闻子由瘦》里写: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
    当时的海南,就是这样一个“鬼地方”,
    可年过花甲的苏轼还是那么超然洒脱,
    在海南寻觅美食、教化百姓,
    还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是我国古代开化较晚的领土之一,
    北部以琼州海峡为界,与广东省隔海相望。
    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省地图。图源:自然资源部

    海南岛位于热带的北缘,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常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
    然而,海南的夏天
    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酷热无比。
    有时候,感受着夏日迎面拂来的海风,
    倒是让人神清气爽。
    而且,海南靠近海洋,植被覆盖率高,
    雨量较为充沛,湿度随之增加。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
    组成辐射状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
    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
    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由于优越的光、热、水条件的组合,
    海南的生物生长速率相较于亚热带更快,
    农田可终年种植,不少作物一年可收获2至3次。

    海南的稻田。

    苏轼那颗热爱美食的心,
    怎会因为一点困难而放弃呢?
    他到海边敲起了生蚝,
    研究这新鲜东西该怎么吃:
    一是将蚝肉与浆加上水、酒一起煮;
    二是取出蚝肉,在火上烧烤,
    熟后直接塞进嘴里。
    吃上一口,那叫一个过瘾。
    现代烤生蚝。
    他迫不及待地告诉儿子,说:
    “这种贼好吃的美味,
    可千万别让那些朝中大臣知道,
    不然他们可要抢着被贬,过来和我争着吃了。”

    海南演丰镇渔村:海边的蚝壳山。

    吃过海鲜,
    苏轼背着个箩筐,带上锄头,去野外挖野菜吃。
    他写下了另一名篇《菜羹赋》 ,
    其中写道:“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
    各位想象一下,
    一个满头花白、半生坎坷的老人,
    坐在地上,望着锅里煮得咕咚咕咚、冒着绿泡的野菜羹,
    还是那样乐天知命、幽默风趣。
    这个超级吃货靠的不仅是一张刁钻的嘴,
    还有一颗强大的心。
    东坡菜不断演变,流传至今。图源:纪录片《中国节·有味道》
    6.北归

    常州紫荆公园。

    元符三年(1100年),
    当朝皇帝终于将苏轼召回京城。
    六月二十日,苏轼准备坐船返京前,
    海上狂风大作,风雨交加,
    可是苏轼一上船,风雨就停止了,
    好像老天眷顾着他一样。
    苏轼登船前写了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其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也是他传奇人生的总结。
    我到了海南,但我不后悔,
    这一生的经历,也足够有趣了。
    次年,苏东坡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在常州。

    常州东坡公园。

    中华文化的星空中,
    一道流星划过,带着他的美食哲学、豁达情怀,
    还有那千古一遇的才华,飘散在茫茫夜色之中。
    此前有一次,苏轼带着白酒、鲈鱼去见朋友,
    吃着当时的一种凉面“槐叶冷淘”,并写诗道: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三余,即冬季、夜晚和雨天,
    在古人看来,
    冬天是一年的空余,夜晚是一天的空余,
    而雨天,则是农事劳动中的空余。
    这句诗的意思是,吃好喝好乃人生第一事业,
    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事,就是闲暇时与美食相伴。
    唯有世间百味皆尝尽,
    才知,人间正道是沧桑。

    参考文献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林语堂:《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

    伊俊:《苏东坡美食笔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张国荣:《人生困厄成就智者“饕餮盛宴”——论苏轼“美食情结”内涵、成因及相关文学之别样审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 第3期

    苏蘅:《<寒食帖>:活着的苏轼》,中华遗产 2020年第10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