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影像] “鼻息肉”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病例】
男,44岁,左侧鼻塞6个月。
图1
【影像所见】
图1A横断面CT软组织窗显示左侧鼻腔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箭),通过后鼻孔突入鼻咽腔,呈低密度和等密度的混杂密度,前后缘边界清楚。
图1B横断面T2WI显示肿块大部分呈高信号(箭),少部分呈低信号。
图1C冠状面T1WI显示肿块呈低信号,与同侧上颌窦病变连续(箭)。
图1D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黏膜强化(箭),肿块不强化。
【病理诊断】
左侧鼻息肉。
【临床与病理特点】
1.鼻息肉(Sinonasal polyps)是由炎性肿胀的鼻窦黏膜非肿瘤性增生而形成。
2.好发于筛窦和中鼻道,分为单发和多发性,多发性息肉是数个息肉连在一起后形成。
3.病理表现。息肉主要由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组织间隙较大,息肉内可发生坏死。
4.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嗅觉减退、头痛、闭塞性鼻音等。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冠状面CT是首选检查方法;增强CT和MRI用于与肿瘤等鉴别困难的病例。
【诊断要点】
分为多发鼻息肉(又名鼻息肉病)和单发鼻息肉。
1.多发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要点①双侧鼻腔和鼻窦多发软组织肿块;②CT表现为鼻 腔及鼻窦内息肉样软组织密度肿块,窦壁受压变形,呈膨胀性改变;③T1WI表现为层状混杂信号,由于息肉与不同时期的炎性分泌物形成,新鲜黏液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陈旧浓缩的黏液表现为低信号;④增强扫描:息肉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不强化。
2.单发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要点①常发生在上颌窦,通过扩大的上颌窦开口延伸至鼻腔,因此肿块常呈“哑铃形”,病变可向后延伸至鼻咽部;②CT表现为低密度,如并发真菌球形成,可为高密度;③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④增强后病变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部分不强化。
【鉴别诊断】
1.多发鼻息肉需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韦格纳肉芽肿等鉴别。
(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①多个鼻窦受累;②CT表现为窦腔内弥漫高密度影。
(2)韦格纳肉芽肿①鼻腔中线处结节状软组织肿块;②鼻甲、鼻中隔等破坏。
2.单发鼻息肉需与鼻腔胶质瘤、鼻筛脑膜脑膨出、青少年纤维血管瘤、内翻乳头状瘤等鉴别。
(1)内翻性乳头状瘤:①起源于鼻腔外侧壁,肿块位于中鼻道;②T1WI呈等至略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③增强后可见特征性“脑回样”强化。
(2)鼻腔和筛窦区脑膜脑膨出:①好发于中线处;②CT显示鼻腔和筛窦顶壁骨质缺损,肿块密度呈脑脊液低密度和(或)脑组织等密度;③T2WI或水成像显示颅内脑脊液高信号影与鼻腔和筛窦脑脊液高信号影相连。
(3)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①好发于青少年男性;②肿瘤起源于蝶腭孔,中心位于鼻咽部和翼腭窝;③MR表现为盐-胡椒征;增强后明显强化。
【评述】
CT显示起源于鼻腔外侧壁、鼻腔顶和筛窦的息肉样肿块并累及鼻腔和鼻窦提示鼻息肉;与肿瘤等鉴别困难时需采用增强CT或MRI帮助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