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事之一 --脱粒/王云
乡村农事之一
——脱粒
里下河地区农作物种植是一年两熟,一般都是水稻小麦轮种,间或栽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收割小麦时是初夏,称之为夏收;收割水稻时是晚秋,称之为秋收。脱粒是夏收的一项农事活动,我们生产队就只有一台柴油机和一台“小老虎”(我们当地人把脱粒机称为“小老虎”),二三十户农户排队等着脱粒,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日子里,24小时不歇机。必须趁着天气晴好抓紧把麦子脱出来,否则,梅雨季节就要来了。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把五六亩承包责任田的麦子全部脱粒完,就好似打仗一般,人都累瘫了。
到了麦收时节,家家户户起早贪黑下田割麦子,真的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麦子割好捆成麦把,再用板车一趟一趟拉到场头。我家几亩责任田麦把都是我妹婿用板车拉上场头,我只能起一点辅助作用。全生产队100多亩麦田的打谷场只有六七亩地的面积大,各家只分到一小块。为了腾出地方脱粒,只好把麦把一个一个堆成“小山”。
不是说麦把堆好就能脱粒,必须按照最后一趟麦把上场头的次序来排号,谁家麦把先上场头就先使用脱粒机。往往是上家才脱粒完,柴油机水箱还在汩汩地冒着水泡和白烟,就被几个男劳力抬上板车拖到了另一家打谷场。这边机器匠张方元与几个男人们忙着安机器、老虎,那边脱粒的主家已经准备好了铁叉、扬锨等农具,男主人还忙着散香烟。谁站哪个位置、谁干什么,不要生产队长分派,就像彩排了多次一样,大家都站好岗位不越位。机器一响,火热的脱粒大戏像打仗似的就上演了。
脱粒中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就是喂 “老虎”,这项工作一般由男人来承担。把麦把从“小老虎”进口送进高速翻滚的带铁刺的滚笼里,没有一定的技术和胆气是胜任不了的,这也让喂“小老虎”的人成为整场脱粒劳动的主角,就像一场音乐会的指挥一样,节奏快慢全由他掌控。我们生产队半工半农的农户就必须邀请老队长胡兆江来喂“小老虎”,报酬常常是一包香烟,或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我家每年脱粒,喂“小老虎”的都是我的妹婿。
麦把堆上一个年纪大的把一个个麦把递给“二传手”,再由他把麦把“要(yao,念第四声)子”(捆麦把的捆绳,捆绳是稻草做的)解开,通过架在皮带上方的木门板传递给喂“小老虎”的人。只听“轰”的一声,麦秸秆从“小老虎”呼啸着喷涌而出。偶尔,塞进“小老虎”的麦把多了,柴油机“突突突”的声音就会颤抖起来,机器烟囱里一阵阵地冒着黑烟,显然是受力过重,有时,传送动力的皮带子突然也会掉下来翻卷着。这时候,机器匠张方元就会现场“指导”喂“老虎”的人。喂“小老虎”时,许多麦芒和麦秸秆屑就直接“喷”向喂“老虎”人的脸上,所以,喂“小老虎”的人要戴上草帽、墨镜和口罩。尽管做好了防护,脸上还是被喷得像黑脸包公似的,汗水把脸上的黑灰冲成了一条条沟。
“小老虎”不停的呼啸轰鸣着,“老虎”肚子(脱粒机滚笼的下方)不断的流出麦粒来,如果不铲出麦粒,马上就会塞满,影响到“小老虎”工作。每次脱粒,铲麦子这项工作都是我来承担。用扬锨一下一下望外铲,每铲一次,弯一下腰。“老虎”不停,铲麦子就不停,几千斤麦子全部铲出来,腰都要累断了。眉毛、眼睫毛、鼻子里、嘴里都是麦芒灰,吐出来的痰也是黑黑的。
为防止麦粒喷得太远,散落一地,“老虎”出口处还会绑上一个麻袋。麦秸秆被“老虎”滚笼轧碎后从出口处喷涌而出。站在出口处的人连忙用铁叉把麦秸秆捞到后边去,在“老虎”旁边两米远的妇女们就会用“腰子”把麦秸秆捆好。场头边上,有人在堆麦草垛。
整个脱粒场就像一个流水线,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有时候,脱粒也会像打篮球一样中场休息,趁着机器匠张方元给柴油机加水加油、给皮带上蜡的工夫,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坐在打谷场麦草上,喝着早已凉透的大麦茶或者就着咸菜喝稀粥、吃稣头饼充饥,主人也会给男劳力散一圈香烟。偶尔,卖棒冰的小勇骑着自行车来到场头,平时舍不得花钱的农人这时候也大方起来,一人一支赤豆棒冰连咬带嚼起来。
柴油和水加满了,皮带蜡也上好了,张方元摇动机器,机器又欢快的“突突”起来,忙碌的人们像被抽打的“黄牛”(陀螺)一样紧张地转动起来。麦子脱完了,机器、“老虎”停止了轰鸣,耳朵里的机器、“老虎”的轰鸣声还在持续。滚烫的机器刚停了,又被抬上板车到下一户了......这样的脱粒情景在里下河各生产队场头上演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道农忙风景线。
主编微信